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教融合理念的心理學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審視體教融合
新華大字典有解,“結合”為幾種事物之間發生某種關系,“融合”為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體教融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的出現,本身就體現出整合性原則,人本主義心理學受人道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也提出了整體動理論的原則。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可以為體教融合提供理論基礎。
1.1堅持主體性原則,以人為本馬斯洛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在適當的環境下人們能夠利用并發展這種潛能,實現人性的完滿,即人的自我實現,在自我實現需要的驅動下,人們傾向于成為與別人不同的、獨特地個體。我國現在的社會強調尊重、保護和發展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教結合應堅持運動員的主體地位,尊重運動員的需要和要求,在教育過程中以人為本。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養“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會一體”的人,這說明在教育中,人是主體,無論體育還是教育,都應該注重運動員的自我實現和完整人格的培養,人本主義認為自我實現的人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實現自我的成熟與健康。體教融合作為體教結合的深化,其根本目的是培養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潛能的充分發揮和自我實現,發展其樂觀積極的人性和完滿的人格。學校應抓住訓練和比賽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成績之外的體驗,如尊重他人、自尊自律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體驗體育精神。
1.2秉承層次整合,多樣化發展人本主義受格式塔學派影響,堅持整體主義的研究路線,其研究對象是整體的人及其經驗、行為,他們由部分構成,但是不等同于部分的簡單相加。在人的內部,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整體之間是一種整體的、動力的、功能性的關系。人與外界的關系也一樣,在人性發展的最高層次上,人能將整個自然界納入自身,實現與宇宙的統一。現有的體教結合模式有直接引進退役的運動員模式、聯合辦隊或直接招收現役的運動員模式、自主招生培養運動員模式、一條龍培養運動員模式和競技運動學校培養運動員模式,后三種模式被實踐證明效果良好。深化“體教結合”,促進“體教融合”,要在統一體制和政策下,打破部門所有、行業界限,體育和教育部門齊抓共管,允許多種模式共同協調發展,“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體育與教育部門統一領導和部署,將權力和責任下放給各級區縣和學校,鼓勵區縣和學校在堅持政策的前提下,探索適合自己培養特點的特色體教融合模式。上海市將這種體教融合模式運用到實踐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普陀區的“一條龍培養人才網絡”;徐匯區的“基地建在學校”;閘北區的“強強聯手輸送人才”;黃浦區的“區長主抓體制滲透工程”等等,交通大學“目光瞄準世界大運會計劃”;華東理工大學“乒乓俱樂部一條龍”;復旦大學的“排球構筑校園文化”;金融學院的“亮劍進取精神”;上海大學的“排球隊完全學分制管理”;東華大學的“足球梯隊建設行動”等等,各個區縣和學校各有指導目標和特色,充分實現了層次整合兼多樣化發展的指導思想。
1.3以問題為中心選擇方法馬斯洛強調心理學的方法論應從“方法中心”到“問題中心”,他認為,研究方法要順應問題,并為問題服務,即以對個人或社會有意義的問題為中心,因為方法必須順應問題,要根據問題選擇方法,而不能被方法捆住手腳。縱觀體教結合的諸多模式不難發現,都是圍繞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探尋有效地方法,方法的有效性需要通過實踐應用進行檢驗,方法的中心是圍繞“體教結合”為核心展開的,而問題的中心是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發掘和培養的質量,那么體育與教育的簡單結合在一定層面上會出現局限性,與問題中心所對應的思想與理念應該是體育與教育的深層次結合即體教融合。因此,從宏觀來看,“體教融合”理念出現是解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這一中心問題的核心方法,符合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問題為中心選擇方法”之觀點。從微觀來看,現有的體教結合模式雖然可以使運動員科學化和專業化,但仍存在學訓矛盾:一些運動員在繁忙的比賽時會耽誤文化課的學習,如何解決時下體教結合存在的問題,也是體教融合的目的之一。
1.4強調訓練結果,重視學習過程羅杰斯認為,學校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只有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只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養的人。”因此,重視學習過程是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特點。體教結合中學訓矛盾突出,關鍵在于競技后備人才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絕大部分很難適應學校千篇一律的培養要求,學校還要一味地追求和其他學科結合,必然會形成“教非教、體非體”的情況,這些都不是體教結合的初衷,也不符合人的全面發展。促進體教融合,強調訓練的結果是必要的,我們國家需要高素質、強技能的競技人才,這也符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如何能在保證訓練和比賽的同時,有針對行的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成為現在體教結合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化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依靠學校,還要依靠人的自主學習和積極自我教育能力。這兩種能力一旦養成,會伴隨人的終身,只有把學習從外界要求變成了自我要求,才能讓有運動才能的學生在訓練和比賽的間隙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努力學習文化課,并為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學校應為這些特殊的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配備專、兼職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掌握學習策略,使他們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能夠準確把握訓練和學習的時間,從而做到兩者兼顧,兩者并重。
2小結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體教融合是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是政治淡化推動的必然結果,國家不再強調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政治需要,允許省市體工隊、體育俱樂部和高校在培養后備人才的同時,追求社會利益和物質利益,其發展和教育需要得到了滿足,成為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內在動力;從個體角度來看,體教融合承認并尊重運動員作為一個具有精神和物質利益需要的個體,使個體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合理需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從而成為運動員積極訓練、努力參加競賽、實現自身價值的動力。
作者:曹艷杰劉賢敏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