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新聞評論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通過閱評分析2010年、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新聞獎言論類260余件參評作品,結合10多年選讀校外各類媒體上的教育新聞評論積累的經驗,筆者對教育新聞評論寫作中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梳理歸納。
1.體例不對。一是把只有標題和正文的簡化版論文歸為新聞評論。如某高校校報2011年參評作品《弘揚“延座”講話精神,重建理想信念教育———從美術創作看高等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僅看標題,該文就應屬論文,而非新聞評論。二是將新聞評論與雜文,特別是隨筆混為一談。這一類問題在教育新聞評論中最為常見。眾多作者、編輯常常把一些應歸為雜文的文藝性社會評論,或者應歸為議論性隨筆的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的隨手筆錄,都視為新聞評論。也有一些作者、編輯把談體會、提要求的講話稿、發言稿誤為新聞評論。
2.不夠客觀理性。最常見的是:作者在表發評論前不先核實“新聞事件”的真偽,不學習相關科學常識,不探詢新聞背后的故事,而是只要有膚淺的表面“來源”,只要有“不平”、有“興奮點”,就會快速板磚參與“群毆”,助推形成強勢輿論。2010年轟動海內外的肖傳國教授“錘打”打假名人方舟子案,從中央主流媒體到非時政報刊到網絡媒體,以評論《從“抄論文”到“抄家伙”》為典型代表,迅疾不問青紅皂白、一邊倒地認定肖傳國是因為抄論文遭揭露而雇兇抄家伙報復傷人,譴責他乃至學術界“學術道德淪喪”,直至質疑、批評國家的科技評價體制。科學允許、鼓勵有意義的探索,肖傳國的探索事實上也得到了國內和國際同行的認可。《從“抄論文”到“抄家伙”》等,評論員自我判定肖傳國抄論文了,在立論上即成為了一個莫須有的偽命題。在這起媒體的極度喧囂中,眾多新聞評論的職業道德底線失守了。其二是失之浮躁或者帶著成見,對新聞報道斷章取義或者曲解原意進行評論。社會生活中群體和個體利益訴求出現多元化、復雜化已成為顯性現象,評論者因而可以有法律規范內的,甚至逾規的評論;媒體市場化競爭也帶來了發行量、流量、收視率等利益訴求導向,一些媒體的編輯、記者們愿意甚至樂于放行各類浮躁、帶有成見的教育新聞評論,甚至推波助瀾,做“標題黨”人和在顯著位置處理。其三是以偏概全,無限上綱,以不帶有普遍意義的個案來詰責全部,來批評體制機制。一個大學生沒錢上大學,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高學費,教育投入、救助體制出了問題;一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擴招,人才培養模式出了問題;一個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墜樓,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出了問題……諸如此類問題,大學、政府管理部門和各相關方都應該反思、改善、提高,但有人、有人群、有人類社會的地方,就會有包括以上問題在內的諸多問題出現,評論者應客觀地、結合歷史的和世界的眼光來分析評論中國的教育問題。其四是評論過于學術化、理想化,現實性、系統性、操作性不強。
3.選題陳舊。主流媒體、校內媒體習慣于老生常談、泛泛而談教育時政、學風教風、師德師魂、社團發展、各種浪費、占座位等,都市類報刊及新媒體則常年比較關注考試、貧困、腐敗、意外傷亡、亞文化行為等。二者疊加,很容易導致教育的主流聲音、核心價值不彰,群口罵教育。
4.新酒入舊瓶。中國的各級各類教育,不斷會有新政策、新舉措、新成績、新鮮事涌現,評論卻時時找不到一個新角度、站不到一個新高度,時時落入“舊聞舊論”,而得不到受眾的關注。比如,評論者習慣于做口號式、標語式立論,體現在標題上,如,“抓實抓好”“真抓實干”“重在落實”“為……叫好”“為……努力奮斗”“也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等等。
5.標題不點睛。標題是評論的“眼睛”和“靈魂”,它與評論立論的高度、論證的質量和傳播的效果呈直接正相關。教育新聞評論,特別是時政類媒體、高校校內媒體上的評論,在做標題方面還很顯不足。一是用辭陳舊不新鮮大氣,二是把評論標題做成典型的消息標題,三是標題沒有表明態度或立場,四是標題散文化、抒情化、情緒化。
6.不得其解。一些評論,受眾讀得很費力甚至讀幾遍也揣摩不出作者的意圖。一是一些作者愛用網絡潮語,或拿網絡潮語來說事隱喻,但作者選用潮語時應先看看評論的受眾定位人群,要有所針對性,非大眾化的潮語不一定適合隨意隨心使用。二是一些評論用典過濫,讓受眾閱讀吃力、理解費力,甚至晦澀難懂,似懂非懂。三是概念表達不清,同一概念在同一文章中指代的內涵不一樣,讓受眾發懵或者產生文不對題的判斷。某高校校報一篇《中醫之魂在傳承》的評論,文中的“中醫”,在不同的地方,可理解為“中醫學”“我校”“中醫藥文化”等,從而成為一篇不知所云、缺陷明顯的評論。
二、教育新聞評論怎么寫
1.緊扣關鍵詞,區隔開雜文。在當代,一些文體的體例呈現出交叉交疊、界限模糊的現象。但新聞評論與論文、雜文之間的界限還是有跡、有章可作分隔的。教育新聞評論,屬性是新聞作品,也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述評、短評、專欄評論等,是對教育領域發生、發現的重大或鮮活新聞事件、話題、現象的分析和說理。②它的關鍵詞是“新聞性”。其他幾種文體沒有或者不講求“新聞性”。論文是學術類作品,是用來描述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也是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③它的關鍵詞是“學術性”。雜文是散文類作品,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多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④它的關鍵詞是“文藝性+諷刺性”。議論性隨筆,為散文的一種,有學者也將其歸為雜文。是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字,一般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為其特色。⑤關鍵詞是“自由性+抒情性”。新聞界著名學者邵華澤先生曾列出了8種常用的新聞評論形式:一是以中央和上級指示為內容寫評論。這種評論能起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的作用。二是配合中心任務和重大決策寫的指導性評論。要求任務要明確,道理要講清。三是針對一種錯誤傾向、錯誤思想或者是模糊觀點來寫的評論。要求問題要抓準,說理要透徹。四是為突出新聞的思想性為其配發的評論。要求結合緊密,要畫龍點睛。五是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的評論。六是有關節日、紀念日以及重大活動的新聞評論。七是對敵進行論戰的批駁式的評論。八是對某個問題進行理論闡述的評論。⑥
2.強化引導性,捕捉好題材。一是要心存敬畏,堅守底線。教育是一項管未來,涉及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個家庭、每位公民最切身利益的神圣事業。評論者、編輯、記者從內心里應時時對教育存有敬畏感,愛護、支持、監督、促進教育的發展。可以監督、批評教育,但要客觀理性、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改革創新寫作思路方法,提高教育新聞評論的質量和傳播效果,弘揚教育的主流價值,更多地釋放出教育新聞評論和教育的“正能量”。二是要關注、用好四類題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先進典型、熱點事件、教育(校園)新現象、改革新動態是教育新聞評論弘揚主流價值,釋放“正能量”的永久題材,就看作者以何種角度去立論,去論證,去打動受眾,引導輿論。
3.立論求新,做亮標題。立論新與標題亮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立論新,即為思想新,思想新往往體現在標題上。標題亮,則意味著立意新、旗幟明,意味著“吸引人眼球”,媒體喜歡,受眾喜歡,傳播效果好,引導力強。
4.語言求準,言簡意賅。評論作者及媒體編輯、記者都應善于學習,不斷地增加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與科學素養,不立“謬論”,不說外行說;要勤于學習、補充新聞評論寫作的專業技能,給受眾不留紊亂的邏輯層次,不留多話、閑話、廢話。做到立論科學,態度明確,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言簡意賅、吸引力強。
作者:周前進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