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片面關注對教材的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課和做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會,不利于小學生真正提高語文素養。新課程改革強調語文學科的應用性,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發揮小學生在語文課堂的主體地位,通過掌握語言文字規律,增強語文理解和應用能力,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和寫作質量。
一、創設童趣和諧氛圍,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教師應該采取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在課堂規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和智力,提高語言教學效果。中高年級小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語文功底,但是性格和愛好已經拉開較大差距,課堂中對教師的提問和有的學生比較內向膽怯不愿意發言,有的學生語文根基較差答不出來,而語文的首要功能是口語表達,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讓他們敢于表達、學會表達。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學生說話,尊重他們表達的熱情和愿望,教師從對話中發現學生的聰明才智和點滴進步都要及時稱贊,促進口語興趣和信心的形成。當學生的回答出現偏差或者錯誤時,教師應該恰當地引導,而不是代替學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依賴心理,也要避免粗暴的取笑和說教,從心理學角度看,持續性地否定和指責會打擊兒童的積極性,教師要用親切和幽默的方式和他們溝通,盡量使用兒童化的語言,貼近小學生的興趣點和思維,還要經常學習新鮮的網絡名詞,掌握學生中流行的游戲和話題,增加師生之間的共同語言,在其樂融融中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時課堂氣氛可能過于活躍,部分搗蛋的學生說出不合時宜的話語容易造成跑題,教師要學會掌控課堂,巧妙引導學生的情緒和思想,實現口語訓練的教學目標。
二、聯系生活與實踐,增強口語表達實用性
語言學科的最終教學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需要在合適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更好地鍛煉,只靠書本和學校學習,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無法生動美麗,只有汲取生活的營養,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文本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或者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貼近地氣和生活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領會語言,更加準確地運用語言。例如六年級口語交際一文中,文本讓學生選擇的話題就非常具有操作性,教師在有條件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或者郊外去踏青,在真正接觸自然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一花一木、山水蟲魚觀察和欣賞,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口頭描述,讓他們充分調動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再通過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將當時當刻的心境描述出來,相互交流和提示自己的發現與感受,師生之間進行良好地溝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共鳴。
三、從閱讀中體會多種語言文字運用方法
語言文字需要從閱讀入手,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作品的意境和語言之美,在默讀中感悟文字中傳遞的情感和精神,在分析和探究中提升對作品的認識。1、學習文本中的不同體裁特點。中華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文學體裁種類繁多,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其基本的語文體裁,教師應該具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提升文本閱讀中蘊含的教學功能。例如,《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教師可以圍繞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征,對文本風格和特點做詳細闡述,讓學生將散文和記敘文、議論文做出區分,再將初中學習的《春》作為補充閱讀文本展示給學生,增加學生的閱讀面和文學視野,更好地體會散文寫作方法,學會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優美的散文。2、體會文本中的遣詞造句特點。不同的作家和作品的語言文字特點截然不同,學生可以從文本閱讀中感知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和風格。首先,不同作家的寫作用詞各具特色,小學語文教材選取的閱讀文本都是經典之作,盡量向小學生呈現出不同作家和作品的風貌,讓學生在欣賞中提升文學素養,學會鑒別語言文字,從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中吸收文學精華,尤其表現在詩詞賞析教學中。例如辛棄疾和蘇東坡的詞、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同一時代的詩詞作者,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性格,詩詞風格自成一家,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總結和指導。其次,同一種文體的不同文章語言風格也不相同,例如《鯨》和《松鼠》兩篇文本都是說明文體裁,但是前者的語言風格比較平和,主要以陳述為主,依賴于數字、舉例等說明方法,文風追求嚴肅、科學的效果;后者主要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通過生動的擬人和比喻等文學性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方法,達到了風趣、形象、令人愉悅的閱讀感受。教師應該指點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風格,學會自己總結和歸納,以便在今后的習作中努力形成自己作品的個性。
四、增加閱讀面,提高語言文字運用悟性
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培養非常關鍵,這一時期讓小學生多接觸課外讀物,讓他們養成愛看書的習慣,從優秀作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樂趣和魅力,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產生終身影響。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滲透閱讀理念,在課堂給學生展現和拓展與教材文本相關的讀物,倡導學生課外閱讀兒童雜、中外名著等,讓學生明確閱讀和文學素養相輔相成的關系。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激勵式評價方法,善于發現熱愛閱讀的學生口頭表達或者書面習作中的閃光之處,加以表揚和肯定,鼓勵全體學生都投入到閱讀面的擴充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積累優秀語句的閱讀方法,讓他們準備一個文學摘錄本,在閱讀中遇到優美的詞句、有道理的句子、名言警句就摘抄到本本中,還可以隨時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稍縱即逝的靈感,等等。教師組織學生定期交流互換摘錄本,讓學生們實現資源互補和同享。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同學們公認的摘錄精品,在讀書角或者班級墻壁上展覽,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全班形成愛書、讀書的良好風氣。當學生在說話和寫作時將閱讀中學習的詞句信手拈來、運用得當時,學生會由衷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五、運用寫作鍛煉,提升書面文字表達能力
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高級形式,小學語文通常從三年級展開習作教學,習作教學水平直接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中高年級小學語文主要通過寫作訓練來提升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小學生的閱讀量和文字底蘊較差,往往感覺言之無物,或者形式主義嚴重,很多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陷入瓶頸。教師應該采取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小學生寫作的靈感,培養寫作的技巧。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應該對中高年級小學生進行充分的講練結合,將積累的美詞佳句加以運用,經過專題訓練與課堂隨筆練習,逐步積累和提高寫作能力。通常可以結合語文閱讀文本,在課堂預留小段時間讓學生當堂寫作,然后教師個別提問和點評,師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就習作及時互動和交流。例如,四年級《火燒云》課堂中,教師可以就火燒云“像……”的排比片段讓學生仿寫,可以就下雨、下雪、刮風等天氣景觀進行描寫;第四組動物單元中,在《白鵝》《貓》課堂中,讓小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做小練筆,學會如何抓住動物的特征,讓習作更加生動和突出。教師還可以選取適合的題材,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習作練習,例如《給予是快樂的》新課學完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闡述對“給予”的正確認識,促進小學生精神境界的升華,學會如何根據教材獲得感悟。綜上所述,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并非朝夕之功,語文教師應該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將新教學改革的理念落實在語文課堂中,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口語和書面的語言文字訓練,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功底,構建積極上進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
作者:許桂蘭 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