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依照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可以在課堂教學、課程實踐、課程作業、課程評價等方面強化和凸顯實踐與應用環節,通過課堂教學變“講史論理”為“品讀體驗”、課外實踐變“平面單一”為“立體綜合”、課程作業變“呆板抽象”為“生動有效”、課程評價變“機械記背”為“動態觀測”等,來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實踐教學
《現當代文學》是漢語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之一,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概貌,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從而增進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學生的現代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鍛煉提升學生分析、鑒賞、評論作家作品的能力。當前,漢語專業文學課程教師大多還是采用本科“知識本位”的授課方式,課堂講授占絕大比重,教師們習慣于就“本”講“本”,即按照既定教材以文學史為綱,串講作家作品以及文學現象。學生多為被動“聽”,而在“說”“讀”“寫”方面訓練不夠,更缺乏交際交流、實際操作和應用方面的體驗。如此看來,職業核心能力的指向性和專業性也無從談起。因此,筆者以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在基本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加大教學實踐,強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探索以實際應用和服務漢語類職業群為旨歸的教學模式。
一、課堂教學變“講史論理”
為“品讀體驗”實踐教學的實施必須建立在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接受,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上,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現象、作家作品的了解和把握仍然是應用和實踐的前提。在有限甚至不斷面臨壓縮的課堂教學時長中,應當由以往教師一味串講史論轉變為師生互動、精講多練,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品讀。
(一)以專題版塊和話題研討實現宏觀把握和微觀切入作為綱線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習,是本課程的學習前提,而對于專科層面的學生,則需要在有限的學時中快速掌握文學史發展階段特點以及思潮、現象。筆者采取了專題版塊教學和發動學生分組進行專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在引導學生掌握現當代部分中國文學發展脈絡的同時,對代表作家經典作品進行精講精讀,以點帶面地構建人文課堂。如在現代文學部分探究文學中“人”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覺醒這一宏大主線,就可以通過魯迅的早期作品的理解、郁達夫作品思想和表現方式的爭論、張愛玲作品中女性主義的端倪、《雷雨》劇本中人的命運的思考等話題討論加以具體感知。學生在了解文學史發展趨勢和規律的大框架下,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個性化閱讀和體悟。現當代微觀實踐教學課堂的強化,使專科層次的學生不再懼怕過于艱深的理論內容,在具體作家作品的閱讀體驗和感悟中,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極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從規律到現象,又從具體到抽象,與文學對話、與作家作品對話,共同成就現當代文學宏觀架構與微觀體驗的統一。
(二)以情境體驗和走訪調查營造浸潤式教學氛圍文學藝術的實踐和體驗是需要代入情境的,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上,除了通過音頻視頻營造和模擬文學作品情境外,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和實境感受,從而煥發文學課程的藝術人文魅力。如,舉辦現代(當代)詩歌散文班級朗誦會,在現當代名作家紀念日開展讀書分享會,觀摩“西南劇展”經典作品展演、觀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開展網絡文學推介會等,學生們身臨其境,心隨境動,在活動過程中自覺主動地“聽說讀寫”,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浸潤中感受文學的魅力。
二、課外實踐變“平面單一”
為“立體綜合”從傳統視角看實踐教學,無非是學生多讀多想,課堂上搞搞討論會,學生上臺露露臉,熱鬧一番即為“實訓”。筆者認為,文學課除了用好課堂,還可以利用諸多有效資源,真正實現“大文學”教育。
(一)利用圖書館藏,強化閱讀訓練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情報中心,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最便利、最直接獲取閱讀積累,實現課外自我提升的地方。在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把學校圖書館用好,是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和實踐的一個最好平臺。任課教師應當與圖書館建立長期合作,從課程伊始就帶領學生以實踐參觀形式上好第一節課。學生在書海中找到了課程坐標,明確課程閱讀書目的范圍。并把學生進館頻率、讀書筆記和借閱量作為課程過程性評價的依據之一。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堅持后,閱讀從“必要”成為“必需”,深化了課程教育教學效果。
(二)結合地方文化,體現校本特色本土文史專家和當代文人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一筆寶貴的有效的實踐教學資源。“桂林文化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郭沫若、茅盾、巴金、何香凝、田漢、夏衍、艾青、歐陽予倩、徐悲鴻等文化名人曾經在桂林留下了文化文學足跡,為現代文學部分的教學提供了許多近距離而又真切的體驗和實踐素材。在如此特殊特別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文學與時代的共生共鳴,更有興趣探尋個人生命軌跡與文學文化、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在當代,廣西桂林本土也涌現了不少作家,桂林籍作家白先勇、鬼子、東西、光盤、林白等,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本土文學綻放的精彩。筆者組織學生搜集整理資料、走訪探尋名人遺跡、認真研讀作品,并把學術講座引進課堂,邀請專家學者把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方面的學術研究、創作實踐引進課堂,在桂林抗戰文化城、校園紅色文化、當代作家談創作和文學現象等專題講座中,學生們更直觀地了解和接觸了文學本身,獲得了最直接的文學體驗,激發了本土文學自信。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具有紅色基因的學校,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均有師生為國家為黨獻出生命,對于這一特殊寶貴的教學資源,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更應該結合它,將遙不可及的過往年代直接拉近,學生通過對桂師革命歷程和那段特殊時期的桂林文化文學的研習,使理論和實踐融匯貫通,并同時激發學生對學校歷史、學校精神的認同感和文學文化自信。此外,經典作品頌唱演、文化創意比賽、原創雜志、話劇創編演、內部文學刊物等校園文化品牌,都給現當代文學知識的實踐和運用提供了極大可能,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高,研讀、評價作家作品、改編作品熱情高漲。
(三)融匯網絡媒體,拓展實踐空間當下的互聯網3.0時代,學習邁入“智慧教育”階段。現當代文學也必須借助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探索更為個性化、更具實效性的新型教學方式。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易班平臺組織開展讀書專題活動,交流讀書心得、開展征文活動。利用公眾信息平臺,展示班級課程學習成果。利用各種小軟件小插件把讀書筆記、作家作品小評論、原創文學作品等編輯為音像圖文電子雜志。還可以舉辦網絡實時文學沙龍,讀書視頻分享,讓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文學實踐充盈青年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強化了學生運用現代媒體技術的興趣和能力。
三、課程作業變“呆板抽象”
為“生動有效”作業是教學環節重要的一個部分,作業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文學課程作業基本上是由教師布置閱讀分析作品、寫作讀后感、作品評論等。雖然教師對學生文學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形式千篇一律,刻板抽象,學生興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我們必須明確,“說”與“寫”要成為漢語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專業基礎課作業的設計,也必須圍繞這兩大基本能力展開。要真正體現實踐性,直指漢語職業能力,現當代文學課程作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思路:“大語文”式的實操拓展文學無處不在,文學體驗也不應受限于書本、課堂和校園。拓展與延伸,應該成為“大語文”思維觀照下的現當代文學課程作業的主要實踐方向。課堂之外的經典作品頌唱演、現當代作品小劇場、現當代名作家足跡尋訪、虛擬仿真情景再現、文學(電子)雜志的創編與傳播等都可以成為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作業形式。筆者曾布置學生搜集和尋訪調查本土現代文人足跡,并結合文學作品的理解制作成圖文音像短片在課堂上交流分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查閱資料、實地調查、篩選組合素材,研究作家研讀作品、編輯文稿和圖像資料,交出了令人驚喜的優質作業。在形式多樣的實操體驗作業中,學生們研讀作品、相互交流、分析論證、鞏固提升,將書本、課堂的知識消化吸收并以自己喜歡的形式運用和呈現,鍛煉和提高了文學實踐能力。
(二)組織:任務驅動下的團隊合作共享時代需要的是團隊合作。課程作業要體現合作與共贏,首先需要任務和目標的驅動。筆者在部分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作業設計和實踐中,設計項目或者給出目標,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組織協調,帶領組員完成任務。如在當代文學“新寫實小說”教學中設置小組作業:要求各組分別從池莉、劉震云的小說創作軌跡出發,研讀作家80、90年代新寫實小說的代表作品,以“新寫實小說”承襲與發展為主題形成討論報告,并制作匯報PPT,各組派代表在課堂上交流。作業布置后,小組成員目標一致、分工明確、資源共享、求同存異,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文學主題匯報。從過程到結果,學生們“說”與“寫”、溝通與協調、組織與管理、創意與策劃等能力得到了綜合鍛煉和提升。
四、課程評價變“機械記背”
為“動態觀測”強化了實踐和體驗環節的課程評價,不能夠單純以知識檢測為主的試卷形式進行考核打分。而應該在關注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的實際運用和實踐能力,體現知識、能力、情感的同步評價。筆者在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評價中,采取“基本文史知識(50%)+文學實踐水平(50%)”的模式,試圖將知識考核與能力測評有機結合。
(一)文史知識考核注重綜合運用現當代文學課程文史部分的測評仍然使用的是試卷型書面考核,要求學生掌握文學史和重要文學現象、識記文學常識、背默經典作品(片段)、進行作品分析。在題型設計和答題要求上,盡量著眼于記憶、理解和思維拓展,適當加大主觀發揮的比例,除了傳統的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片段分析和論述等題型,還可以適當嘗試作品改寫、續寫以及限時創作等類型的考核。如此一來,學生不單要記背基礎文史知識,更需要在解題中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來理解、分析、歸納、表達,基本達到理性識記和自主感悟的結合。
(二)文學實踐測評著眼過程能力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是豐富多樣的,有文史知識競賽、作品誦讀評比、專業閱讀訓練(閱讀數量、讀書筆記、作品評論)、讀書報告會、專題文學沙龍、微劇表演、文學創作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動口動心、親身體驗和實踐,自由展現自己對于文學的理解、把握、領悟以及運用和創造,感受文學的巨大魅力,獲得文學的美感。在文學實踐測評中,筆者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來進行評價,盡量尊重在動態學習和實踐中學生個體的特性,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使學生在文學實踐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諧學習氣氛,這種評價方式也有效彌補了紙卷考試的刻板、機械和模糊個性的缺陷。綜合以上實踐與研究,在漢語專業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中,必須進一步更新理念,將“文學”的特質與職業實際需求緊緊結合在一起,優化整合各方面資源,科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真正培養出具有較高文學素養、具備較強漢語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相信這種嘗試也為其他文學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和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申長崴.高職高專現當代文學課程“五環聯動”式教學實踐與研究[J].教育理論研究,2011(4):72.
[2]薛宏冰.“體驗型”文學課教學評價方法初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9):148-149.作
者:郭曉民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