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建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好,后發優勢明顯,隨著國家精準脫貧攻堅戰步伐的加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速度迅速提升,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認同感提升,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以滇西中緬邊境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村為研究對象,分析開發少數民族地區旅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翁丁村;旅游開發;措施建議
近年來,隨著國家精準脫貧攻堅戰步伐的加快,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速度也在迅速提升,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認同感提升等,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迅猛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1]。云南省屬于邊疆少數民族省份,風光秀麗,民俗風情獨特,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隨著云南省旅游業發展步伐的加快,位于邊緣地域的翁丁佤族原始部落村(簡稱翁丁村)的旅游開發,也呈現出發展生機。
1翁丁村自然狀況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角鄉,海拔1500米,由橫斷山脈和怒江、瀾滄江共同封閉隔絕所形成的“世外桃源”。該村至今有近400年歷史,全村居民均為直過民族——佤族,村寨至今保留著許多獨具特色的原始宗教、生產生活習俗等文化傳統和建筑設施[2]。村寨風光秀美、民風獨特,具有天然的旅游資源稟賦,是鑲嵌在中緬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璀璨明珠,是中華少數民族文化珍貴遺產中的瑰寶。
2翁丁村旅游發展戰略分析
翁丁村旅游憑借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已經具備了初級發展規模,當地主管部門要統籌發展、合理規劃,在開發旅游資源、傳承傳統文化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只有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才能促進翁丁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
2.1戰略優勢翁丁村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社會”,是中緬邊境的“秘境”,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第一,自然資源豐富。氣候資源。翁丁村距離臨滄230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4℃。動植物資源。翁丁村氣候屬于立體氣候,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植物有董棕、桫欏、石斛、野琵琶等;動物有馬鹿、豹子、山驢、麂子、野豬等。天然景觀。翁丁村地質屬于侏羅紀紅色砂巖構成的丹霞地貌,獨特的丹霞地貌把山、水、林融為一體,形成了奇山、秀水、翠林的壯麗自然景觀[3]。第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佤族在長期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創造了獨特的文化。佤族節日多(如貢象節、護寨節、把牙節等),祭祀多(拉木鼓等),節日和祭祀均以歌舞(如甩發舞、刀舞、蘆笙舞、鼓舞等)的形式表現和傳承,走進翁丁村仿佛是進入了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同時,翁丁村保存的歷史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樣,如搶牛肉、拔樁(摔跤)、登斗(打秋千)等等,具有濃厚的佤族文化傳統色彩。第三,民風淳樸。翁丁村佤族人民勤勞、勇敢、淳樸、性格豪放,在與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始終保持友好、熱情、團結、和睦的關系,深得外界贊譽。到翁丁村旅游,村民為游客免費品嘗自制米酒、烤制古樹茶、雞肉爛飯、烤乳豬、烤野菌、豬腸湯等,充分反映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第四,政策引領。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云南省、臨滄市已把旅游產業作為精準脫貧支柱產業來培育,促進旅游產業從“經濟產業型”到“支柱產業型”的升級轉變[4]。翁丁村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過政府引領,在旅游發展中注入了鮮活動力。
2.2面臨的挑戰翁丁村旅游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諸多短板問題,制約了翁丁村旅游的健康發展。第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臨滄市是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的州市,貧困面大,全市8縣(區)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區),其中耿馬縣是全國級貧困縣,勐角鄉是耿馬縣的九個鄉(鎮)之一,翁丁村位于勐角鄉,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設施落后,阻礙了翁丁村旅游發展。目前,翁丁村缺乏旅游配套設施,游客只能依靠租車往返景點、自帶食品充饑、買不到特色產品,降低了游客的旅游質量。第二,佤族文化打造不足。翁丁村佤族雖然遺留有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程度不高、內部階級分化不明顯、原始社會解體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歷史痕跡[5],但由于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制約,佤族文化元素打磨不夠,景點過于粗糙,如村寨圖騰文化、佤族竹文化、佤族茶文化、佤族傳統體育、民間文化、生活習俗等,整理不夠具體,不成規模,處于碎片、分散、遺失狀態,特點不鮮明,內涵不豐富。第三,移居“佤山幸福工程”跟進措施有待加強。為了實現佤族人民的脫貧致富,加強邊疆安定團結,增強民族認同感,臨滄市實施了“佤山幸福工程”,重新選址新建村寨,新居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佤族人民的生活質量,提升了村民幸福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但由于綜合原因,村民搬遷新居的熱情不高,搬遷不徹底,一部分村民仍選擇留在原始村寨,留守在村寨的村民均為年紀較大者,農業生產能力較弱,只能依靠攝取村寨周圍的自然資源來維系生活。由于新居的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入住新居的村民也常常回到村寨砍伐樹、竹子,甚至拆掉原來的住所取材來滿足新居生活所需。可見,“佤山幸福工程”惠民措施的跟進不及時,村寨管理不到位,在破壞植被、村寨文化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衰減了旅游的價值,降低了游客旅行的神秘感、快樂感,嚴重影響了翁丁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第四,衛生問題突出。由于投入不足,監管不力,衛生問題突出。一是廁所數量嚴重不足。村寨只有一個廁所,遠遠不能滿足村民使用,大多數村民如廁,仍以自主、分散式為主。二是衛生管理不到位。翁丁村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分散養殖畜禽較多,疏于管理,垃圾、糞便遍地。加之生活設施落后,衛生習慣缺失,村民將生活廢水、畜禽排泄物露天排放,污染了天然水源和環境。三是個人衛生意識不強。翁丁村至今保留人畜(禽)共室習俗,主人住在由竹板、茅草簡易搭建的“人字形”二層閣樓上面,下面養豬、牛、雞、鴨、鵝,閣樓內潮濕昏暗,氣味難聞,使許多原本存有參觀民居想法的游客避而遠之。四是缺乏對游客行為的監督和教育機制[6]。部分游客的素質不夠高,將垃圾隨意丟放,加重了環境污染。第五,安全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火災隱患。村寨民居以竹草房為主,連片聚住,村民在樓閣內生火、做飯、吸煙,極易發生火災。加上村寨道路極其狹窄,不利于消防。二是食品安全隱患。當地雖然安裝了自來水,但部分村民仍然習慣飲用山泉水,存在飲水安全隱患;村民糧倉均設在村外路旁,糧倉為木質結構,極易淋雨受潮,使糧食發霉腐爛變質;村民有采食野外生長蕈類習慣,時有誤食毒蕈致人死亡、中毒事件發生;個別村民出售自制食品,如茶葉、水果制品、飲料等,無衛生安全保障。三是治安隱患。由于語言障礙,加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取向不同,游客和村民一旦發生誤解產生矛盾,無執法人員調解或處理。四是缺乏對其他突發事件處理的應急措施。當地常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災害,同時,也存在蛇毒、蟲咬、狗咬、摔傷、突發疾病等意外突發事件,相應的應急措施和處理場所缺失。第六,專業旅游人員不足。翁丁村寨旅游嚴重缺乏懂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和樂于奉獻的服務管理人員。目前,到翁丁村旅游的游客,無專業旅游人員進行講解,游客只能自我觀賞、自我理解,游客對村寨文化的認識只能一知半解,游客旅游的價值不高。
3優化措施
翁丁村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奇特性、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優勢,發展潛力較大,但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能永續利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3.1多措并舉,破解資金短板問題困擾翁丁村旅游發展的首要問題是缺少資金,解決資金缺少問題才能保障其健康、持續發展。資金可通過地方政府部門政策傾斜、社會支持和幫助、翁丁村每年的旅游收入等途徑多方籌資,廣辟財源,逐步解決資金缺少的困擾。
3.2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翁丁村急需解決如下基礎設施。鋪設水泥路。鋪設由翁丁村寨門到南立線的水泥路段,解決路面等級低、彎多、路窄的問題,并做好路基的保護。鋪設村內各小路,如鋪設人頭樁、觀景臺、公墓等景點的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拓寬路面。架設照明設備。需要在通往縣城的道路、村寨道路兩旁架設太陽能照明設備,并保證每家每戶能夠實現通電,提高村民幸福指數。建設綜合管理辦公樓。旅游設施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要投入資金完善食、住、行、購、娛等配套設施。對反映民族元素的成分和標識,進行人工雕琢和設計。通過完善的配套設施,延長旅游收益鏈條,提升游客的新奇感、舒適感和幸福感。
3.3挖掘佤族文化資源,創建民族文化品牌翁丁村佤族是生活在中緬邊境古老的直過民族之一,傳統文化豐富多樣,但由于缺少文字和傳承人,許多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走向消亡。當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要對翁丁村佤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收集、整理,詳細記錄,并建立保護制度,避免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掠奪性開發及盲目性開發。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形成高質量、高吸引力、特色鮮明的佤鄉名牌精品,豐富旅游產品類型和數量,優化旅游產品的結構,滿足游客對佤族文化旅游的需求。
3.4增強安全衛生意識,建立風險防控體制建立安全衛生風險防控措施,是保護翁丁村民生之本,是保障佤族文化旅游持續發展之策。安全方面。一是培訓并建立村民安全防范巡查小組,定時巡查食源、水源、電源、火源等安全情況;二是定期開展飲水、食品安全知識宣傳講座,加大村民安全意識;三是加大村民出售自制食品監管力度,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四是建立解決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衛生方面。一是根據村民和游客數量,在合適的地點增建廁所,并加強宣傳教育,要求村民在固定地點如廁;二是增設垃圾存放點,引導村民將生活垃圾投放到固定地點,并派專人管理、清運;三是由當地主管部門牽頭,修建地下排水通道、深水井等設施,將生活污水引排到固定場所處理,也可進一步推廣沼氣利用技術。
3.5推進“佤山幸福工程”搬遷的后續工作當地政府要全面貫徹落實“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實推進“佤山幸福工程”搬遷收尾工作,完善配套設施,做到“村民無小事,事事是民心”,讓搬進新居的村民無后顧之憂。
3.6提高服務意識,培訓專業管理和服務人員翁丁村要在旅游業做優、做出特色,必須建立一只專業性強、素質高的管理人員隊伍,可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促進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旅游人才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隊伍的服務水平,為促進翁丁村旅游業良性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4結束語
翁丁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要樹立長遠發展精神,以保護生態理念為指導,制定完善的開發和管理文化資源政策法規,堅持發展旅游與扶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幫助翁丁村村民脫貧致富,實現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文明、和諧、穩定、富強、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娜.鄂西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中傳統文化保護問題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臨滄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臨滄旅游文化(上冊)[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李國明.滄源翁丁佤族社會調查[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
[4]張明磊.近十年云南旅游產業發展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1.
[5]趙澤洪.牛、獵頭與木鼓——關于佤族的牛崇拜、頭顱崇拜和生殖崇拜[A].那金華.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6]邱正英.云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4(2):47.
作者:安楠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