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的適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傳統文化體材多樣、種類繁多、寓意豐富,宜用于標志設計的元素常取材于:圖騰、瓦當、剪紙、兵器、樂器、印章、書法漢字、吉祥紋樣、戲曲臉譜、生活器皿、園林建筑、生產及交通工具等各類物質文化遺產的造型及色彩。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志“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圖1)用初現于戰國時期的“肖形印”元素代表了中國人舉辦歷史上最出色一屆奧運會的莊嚴承諾;用漢代竹簡風格的書法字體舞動的“京”字體現了體育運動的神韻和國人喜迎各方來賓的熱情;以喜慶的“中國紅”進一步強調了本屆奧運會的舉辦地等主題信息。標志獨有的傳統文化元素既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同時也傳遞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國際奧林匹克精神,充分體現了國人積淀多年的奧運情結。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1創意與選材原則在準確理解傳統文化元素寓意的基礎上,選擇與品牌核心理念一致,并且符合行業特征的元素進行視覺加工。這就要求設計者有廣博的見識、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聯想思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蘊意和標志的品牌訴求有準確的理解,以使其二者達到意境上的完美統一。倘若沒有準確理解相應傳統文化元素的內涵而將其妄加運用于標志設計之中,就極可能造成張冠李戴的笑話,通過視覺標志樹立品牌形象的努力也會白費。記得自己曾應一位客戶邀約,為其設計品牌標志。由于該品牌名稱中含有“龍”字,企業文化也以龍為中心,寄寓了類似騰躍發展的美好愿景。因此,客戶特別強調利用傳統的“中國龍”造型進行視覺設計。在與其交流過程中,客戶尤其談到了用玉器造型中聲名斐然的“玉豬龍”(圖2)形象進行視覺變形的構想。當時,我認為客戶的提議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但嚴謹的設計本能驅使我在設計前通過各種渠道查閱了有關玉豬龍的圖片及文獻資料。從中猛然發現,原來玉豬龍的本體并非龍,而是豬。試想用豬的造型代表龍的騰躍理念,會是多么地可笑。我慶幸自己的嚴謹,才沒有讓客戶和企業蒙羞,沒有讓企業品牌淪為笑柄。由此可見,準確理解傳統文化元素的蘊意對于將其應用于標志設計是何等地重要。
2審美與設計原則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標志設計,應以打造具有典型代表性和鮮明識別性的品牌為首要目的,讓傳統元素與當代審美價值規律緊密結合,注重對傳統元素形、色、質的合理表達,從而體現出標志獨特的視覺神韻。對于傳統元素的變形與加工,應符合當代主流審美情趣,讓融入了傳統元素的標志蘊含略微超前的視覺美感。這樣,既可以通過標志新穎的視覺感觀吸引市場的關注,體現企業品牌高遠的發展目標;又能讓積淀深厚的傳統文化通過改良的視覺符號重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強大生命力,從而體現出企業品牌獨樹一幟的視覺形象。如靳埭強先生于1980年設計的中國銀行標志(圖3),其中用到了漢字“中”、銅錢、天圓地方、中國紅等傳統文化元素,以國際化、簡約化的時尚方式變形重組,使其具有真的形象、真的本質、完善的理念和超前的視覺美感,充分體現了“真善美”的設計主題,是我國品牌標志設計走向國際化的標桿。
傳統文化元素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不一定強求大而全,有時“一招鮮”也能表達出良好視覺效果和品牌理念。為突出品牌特征,充分利用形式美法則,選用傳統元素中極具代表性的局部元素變形歸納,不失為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如長城汽車的新版標志(圖4)采用與其名稱一致的中國古代長城元素進行視覺歸納與創新。標志沒有將萬里長城的所有元素逐一摘下,而僅僅選取了其中極具代表性和串聯作用的烽火臺進行造型提煉,并配以象征重工業的金屬質感進行藝術加工。整個標志視覺語言簡練、氣勢雄偉、整體感強、極具形式美,成就了長城汽車全新的視覺形象,體現了其屹立全球、牢不可破的企業目標,此案將傳統元素局部造型應用與品牌標志設計,是“一招鮮”的應用典范。
三、傳統文化元素在標志設計應用中的誤區
受各種歷史因素影響,我國設計行業從業門檻較低,從業者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有人以“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這句口號為由,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假思索、簡單粗暴地進行套用與照搬,而后濫用于各類企事業單位的標志設計之中,致使傳統文化元素淪落為一個簡單的、毫無意義的,有時甚至是丑陋的圖形或圖案。這種不顧視覺比例與造型內涵,不考慮傳統元素應用于標志設計適與不適、美與不美的做法,將傳統文化元素以低俗的視覺形式傳達給世人,讓原本內涵豐富的傳統元素變得單調乏味,讓本應具有實在親和力的品牌標志變得飄渺疏離,根本不可能形成視覺感召,更別指望它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
四、結語
基于企業品牌戰略的標志設計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才能形神兼備、獨樹一幟,傳統文化也需要與當代設計完美融合才能撥云見日、熠熠生輝。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讓我們開闊設計思維,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傳承時代賦予設計者的責任與義務,深入推進文化強國的國策,為我國品牌發展的國際化注入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形式美感的中國元素,讓植根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當代設計綻放出更加瑰麗的花朵。
作者:楊劍單位: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