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解構主義在不同文化領域的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解構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
在“五月風暴”中,結構主義者并不支持學生,法國的國家機器只是表面上受到了沖擊。這時學生運動開始批判整體、結構、次序、層次和權威中心主義。革命失敗后,學者們無奈地把他們的精力轉向拆解深層的學術思想。他們從資本主義的語言、信仰、機構、制度、學術規范與權力網絡入手,破壞瓦解其所依賴的強大發達的各種基礎。解構主義始于對“中心”的質疑。
二、結構主義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
中國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文體八股文最初只是議論文的格式之一,作為一種格式本身并無好壞之說。但作為科舉考試的文體,它每段格式固定,字數固定,重形式輕內容。由于不適合考試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后,八股文在我國被廢止了。目前,以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為例,寫作文時題目的要求里已經寫好了題綱。現在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學生必須遵守。
三、解構主義的重要概念
解構主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哲學家德里達通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其核心理論是對結構本身的反感。內容包括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二元對立、延異、替補、互文性。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些內容所表達的意義,才能很好地理解解構主義。
(一)反邏各斯中心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通過研究發現“邏各斯與存在”的原始意義是相通的,“Physis”與“Logos”的原始意義同一。從柏拉圖那里它們二者之間發生了變化。形而上學創立后,Logos便被西方人強行曲解為“邏輯陳述”。由于德里達是海德格爾在法國的思想傳人,因此他也反對形而上學、反邏各斯中心主義。
(二)反二元對立
強調等級的二元對立是傳統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一大特點。傳統觀點認為,二元對立是兩個勢不兩立、不可調和的對立項。比如光明與黑暗、真理與謬誤、勇敢與膽怯、聰慧與奸佞等。在每一對立項中,前者往往在邏輯、價值方面占據了強制性位置。在中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存在著二元對立的情況。比如在小說《狼圖騰》中,作者寫到狼襲擊羊群是,人們是如何痛恨狼的所作所為、如何與狼斗爭的。狼與羊是一對非常鮮明的二元對立的例子。狼吃羊的同時還吃鼠。狼和鼠這個二元對立的例子不明顯,容易被人忽視。人類為了保護羊,打破了這種平衡。人與狼的對立通過羊而突顯出來。人雖然在動物面前是統治者,但在自然面前呢?狼少鼠患現。作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由于自己的無知,滅狼的同時也害了己。作者又描述了人把狼皮小心地剝下,做成狼皮桶子,高高地掛在桿子上。對于人類來說這是一種習俗,是一種文化。人類認為這是對狼的尊敬,認它更接近于青天,早日輪回。但對于狼來說這是一種無奈的死亡之舉。作者尊重當地的文化,但更想表達的是人與動物之間要和諧相處的本意。在這種二元對立中,由于對立項之間同時又是循環的關系,因此對立項的概念就顯得模糊。德里達的觀點是,對立項之間可以存在一些差異,沒有優劣之分。并且,對立項之間還可以相互包容、相互滲透。
(三)延異
符號代表了一種缺席的在場。例如,我們只發出了某個事物的名稱的發音或書寫出其文字,人們就可以反映出這種事物在頭腦中的概念。差異是延異的另一個重要含義。德里達在《文字學》中得出結論:任意性讓我們有足夠理由去排除象征符號間的等級秩序和天然隸屬關系[3]。
(四)替補
德里達的“替補”源于盧梭“補充”的說法。德里達指出,由于言語的本身并不完整,所以言語需要文字的補充,言語本身也是一種替代。我們可以通過小孩子的表現來說明問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很快便意識到使用言語可以彌補他們在行動上的某些缺點,比如力量小、動作不準確等。
(五)互文性
互文性,法國的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在《符號學》一書中最先提出這一概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轉化。”德里達認為:隨著某一篇作品的完成,它的文本貫穿了各個不同的時代,帶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跡。作者的作用是通過他們的筆使文本得以繼續。所以,對于同一文本不同解讀的情況也就出現了。互文性不僅體現為語言的互文,更體現為一種文化思想的互文。主持人白巖松在一個談話節目中提到觀看電影《1942》的感想。他認為在這部電影中他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整個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精神。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隱忍、執著、責任,對于家鄉的認知。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和感知也是一種互文。導演運用電影的手法和語言,向人們傳達他想表達的信息。只不過導演所運用的符號是通過攝像機而產生的運動圖像和各種場景及相關語言。再繼續推斷,圖像(可包括人們的衣著、神態)、場景(可包括建筑風格、顏色的運用)都是我們可以接受和認可的符號。通過這些符號,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電影的內涵。
四、結語
解構主義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體現。任何理論都有它優勢和劣勢的一面,我們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加以研究和運用就可以了。在研究和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一直把它放在高高在上的理論層面加以仰視。我們可以與其他學者一同努力地去理解、闡述并發展它,使理論回歸現實,為現實生活服務。
作者:劉敏慧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