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美國刑法之犯罪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儲槐植教授認為,美國刑法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目的對犯罪進行了分類:根據行為的危害程度,分為重罪和輕罪;根據行為本身的性質,分為本身邪惡的罪和法規禁止的罪;根據法律淵源的不同,分為普通法罪和制定法罪;以及其他的一些分類。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美國刑法中關于犯罪的分類還包括:聯邦管轄的犯罪和州管轄的犯罪;不名譽罪和非不名譽罪。
關于行為成立犯罪的條件,在大陸法系以及我國,統一被稱作犯罪構成或者犯罪構成要素或犯罪成立要件。英美法系并不存在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這一說法。他們常用“犯罪要素”這一術語來闡釋犯罪成立的條件。因此,在其刑法理論界對犯罪構成的理論研究并非像德日這些大陸法系國家、以及我國一樣,對犯罪構成的概念、分類、要素、要素間的排列順序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們對犯罪構成的研究是從一個實務的角度出發,僅僅是把成立犯罪的這些條件用“犯罪要素”這一名稱給籠絡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
(一)犯罪本體要件
按照儲槐植老師對美國“犯罪構成雙層模式”的界定,犯罪本體要件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心態。這是刑事責任的基礎。所有的犯罪均必須具備的內容。
1.犯罪行為(actusreus)
(1)犯罪行為的含義。其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犯罪行為是“除犯罪心態以外的一切犯罪要件”,不僅包括行為還包括結果、具體情節;狹義上,犯罪行為指的是“有意識的行為”。美國《模范刑法典》采取的是狹義解釋。
(2)犯罪行為的形式。與我們國家行為分為作為、不作為不同的是,美國《模范刑法典》的行為條款作為、不作為之外,還規定了持有?!叭绻钟腥擞幸庾R地獲得或接受了該持有物,或者在能夠終止其持有的充分時間內知道自己控制著該物,則此種持有即為一種行為”。對物品的控制狀態,通常起始于作為,如取得、收受等,以不作為維護其存在狀態,具有作為與不作為相交融的特點。但持有本身是一種狀態,沒有積極動作,既區別于作為,也有異于不作為,因刑法上的不作為以不履行法定義務為齊納提,而持有未必以此為前提。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持有是與作為和不作為并列的一種犯罪行為形式。
(3)犯罪行為的主體。犯罪行為從主體角度看,分為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關于美國刑法中的自然人犯罪,由于其與我國的自然人犯罪并沒有多大的異同,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基于有效地發揮企業對經濟、民生的積極作用,抑制企業的“對國家民生造成的損害的危險性”這一消極作用的現實需要,移植和引用“古老的侵權行為賠償法里的一個原理———‘仆人過錯主人負責’,“在美國,法人可以構成任何犯罪”。根據儲槐植老師的研究,美國刑法中法人犯罪的種類主要有:A.刑法分則的多數罪都可附加以下三個條件而構成法人犯罪:a.法人人的犯罪行為是以法人的名義進行的;b.法人人的犯罪活動是在其業務范圍之內;c.法人人的犯罪活動是得到了法人最高決策機構的批準或默許這類法人犯罪雖然大多數均為牟取非法利益,但是法律并不以此為必要構成要件。B.法人犯罪是這樣一類犯罪,即前兩個附加條件和第一類法人犯罪相同,不同的是第三個條件———觸犯了明顯地可以追求法人責任的刑法規范。例如,伊利諾州刑法典第24條之一規定的制造、出售…….彈簧折刀、皮包鉛鞭等器物罪。只要企業人以法人的名義,在其業務范圍內,制造、出售…,不必得到最高決策機構的批準或默許,即可以依此追究法人的刑事責任。C.沒有履行法律規定法人團體應當履行的義務。例如,污染環境的公害案件。
(4)結果犯中,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儲槐植老師認為,犯罪本體要件是刑事責任的基礎,而因果關系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構成要素。美國刑法中,關于因果關系,注重實用的雙層次原因學說:事實原因;法律原因前者建立在直觀基礎上,即由“but-for”,沒有A就沒有B。但是存在兩個弊端:不能包括“共同原因”;原因覆蓋面過大。后者則為了彌補前者的缺陷,限定事實原因的范圍,從事實原因中篩選一部分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篩選的標準是,近因說———側重于客觀情況;預見說———側重于主觀認識;刑罰功能說———側重于刑罰目的和刑事政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模范刑法典》采取的是“如果沒有”原則。即“‘原因’在《模范刑法典》中被定義為‘一個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么危害結果將不會發生’”。這說明,“該法典將事實原因因果關系作為刑法中因果關系的排他定義”。
2.犯罪心態
也可以稱為“犯罪心理”,即“在犯罪定義中規定的特定心理”。在美國普通法上,經常使用的犯罪心理術語主要有:故意、明知、惡意、過失和輕率、蓄意。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故意或者輕率地造成了犯罪所禁止的社會危害,就屬于一種“蓄意”,“蓄意”是審判法官從邪惡的角度來定義的,這一詞很少在普遍的、非法律的角度適用?!胺缸镄膽B就是行為人在實施社會危害性行為時的應受社會譴責的心里態度?!眱敝哺鶕赌7缎谭ǖ洹穼Ψ缸镄膽B模式的列舉,認為當代美國刑法的犯罪心態模式有四種:蓄意,“自覺希望實施某種特定行為,或者自覺希望發生某種特定的結果”;明知“認識到行為的性質并且自覺的去實施這種行為”;輕率,“已經認識到并且自覺地漠視法律禁止的結果可能發生的危險,雖然主觀上對結果持否定的態度,但還是冒險地實施了產生此結果的行為”,且“自覺漠視這種心理經驗必須包含嚴重偏離守法公民的行為標準”;和疏忽“行為人在行為時沒有意識到產生法律禁止的結果的危險”,但“按照守法公民的通常標準是應當認識到這種危險的”。需要注意,英美刑法中輕率存在著主觀輕率和客觀輕率。美國《模范刑法典》的輕率以及刑法判例關于輕率的定義,采取的都是主觀的含義:當行為人有意識地不顧決定性要素所具備的或者將由其行為所引發的實質且不合理的風險時,行為人對犯罪成立的決定性要素是輕率的心態。風險必須具備這樣的性質和程度:考慮到行為的性質、目的以及行為人所知的情節,這種不顧風險嚴重背離了在行為人立場的普通守法人所應遵守的行為準則。
(二)責任充足要件
儲槐植老師認為,美國刑法把合法辯護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得寬恕”,如未成年、錯誤、精神病、被脅迫行為等;另一類是“正當理由”,如緊急避險、正當防衛、警察圈套等。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刑法中的辯護理由有:證據不足的辯護理由;正當的辯護理由,如自衛、保護他人、保護財產和居住地、執行法律、緊急避險等;免責的辯護理由,如脅迫、醉態、精神病等;適用一種或者很少種類的違法行為的特殊辯護理由,如減輕責任能力等;還以及直接制止了法官對被告人的頂罪量刑,甚至是制止控方的起訴的豁免辯護理由,如限制性法規、外交豁免或者是接受審判不適格等。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抗辯理由的法律原理一般有5種:缺失要素抗辯理由、犯罪修正抗辯理由、正當性理由、免責理由,以及非免罪抗辯理由。其中,“因為缺失要素的抗辯理由和犯罪修正的抗辯理由都被用于改進犯罪定義,它們往往適用于某一個犯罪或者某一類犯罪”,故稱之為“犯罪化抗辯理由”。
結語
與美國法律重視實務,即實際運用一樣,美國刑法的犯罪論也重視實務。在美國刑法中,并沒有出現“犯罪論”一詞,但是其卻存在著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分類,犯罪的成立條件之行為要件、心態要件、以及辯護事由。這些卻與大陸法系和我國的犯罪論所包含的內容并無二致。因此,運用大陸法系和我國的犯罪論體系來對美國刑法中涉及犯罪論的這些內容進行統一整合,有助于促進我們對美國刑法研究的深入,使其理論更加的體系化,進而助于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從而推動我們國家刑事法律的進步。
作者:張曉明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