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家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注現實人生的問題
關注現實人生是文學家的共同特點,袁仁琮也不例外,這從他的小說中可以看得出來。如《王陽明》,盡管寫的是明朝中后期的重臣王陽明,但實則是對文化人如何生存于世的思考,為此他曾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文人大抵有三條出路:其一是跟統治者跑,為統治者服務;其二是回避現實,既不愿意同流合污,也沒有勇氣和人民站在一起;其三是和當時主流社會唱反調。最后一類是正直的有骨氣的文人。他們認定人間是有真理存在的,問題是要努力去尋找,找到了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下去。這一類文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代表。王陽明屬于這一類。不同的是王陽明比歷史上許多正直文人的遭遇更慘,付出更多,也更執著。大凡作者筆下的人物和作者有某些共通之處,這也許是王陽明叫我如此動情的緣故吧?”《窮鄉》寫的是一個叫甏洞的偏僻山區小村寨的事情,關注的是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貧困及發展問題。西部省份發展滯后,西部省份中的偏遠地區的發展更顯滯后而困難,它們如何擺脫貧困?如何發展?
這是當今社會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難得頭頂一片天》把眼光落在都市,關注的是城市里的普通工人,尤其是像趙鐵這樣的普通退休工人及他的兒子繼紅、兒媳婦春燕這樣的下崗工人的生活。曾經讓人羨慕不已的工人,隨著改革的深化,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退休的不能及時拿到退休金,沒有退休的則下了崗,他們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成了這部作品的關注點。《太陽底下》關注的是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當下的中小學教育,往往把教育質量與升學率混為一談,把升學率高視作教育教學質量高的惟一標志,把提高升學率視作學校的惟一任務,不顧教育規律,不顧學生實際,盲目加壓,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這部作品及時地對這一社會問題進行了反映和思考。《夢城》則再次聚焦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聚焦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的貧困。在作品中,他極敏銳地反映出了這樣的現實———農民祖祖輩輩都有一種成為城里人的愿望,但若真有這樣的機會時,這些農民恐怕還是很難成為城里人,因為他們的素質還與城里人有較大的差距。這部作品關注的側重點是貧困地區人民的素質,作品借山區農民的夢城情結探討了山區農民過上富足美滿生活的可能以及障礙,從而觸及了一個同樣突出的社會問題———山區人民的素質問題。《莊周》寫的莊周也是古人,作品寫莊周反對兼并戰爭,為了自由、平等、尊嚴,寧愿一生窮極潦倒。從作品的這些描寫中不難看出,作家所關心的還是現在的人該如何生存的問題。袁仁琮的小說關注現實人生,他的哲學研究實際上也同樣關注著現實人生。以《莊周今讀》來看,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是“古代思想巨人、哲學大師”,主要闡述莊周的哲學思想,包括莊周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治國理念、生活理念等。第二編“在文學創作領域里,莊周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探討莊周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第三編“莊周和21世紀”,闡述莊周的思想對當展的啟示。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書中,袁仁琮強調后人因種種原因,或有意地曲解莊周,或無意地誤讀莊周,導致今天“莊周被描得幾近面目全非”,他寫此書的目的是“重在將莊學研究中被忽略、歪曲和誤讀的問題提出來,和現實結合起來考察”。
他如何“將莊學研究中被忽略、歪曲和誤讀的問題提出來,和現實結合起來考察”呢?不妨看一個例子。如對莊子有關“道”的思想的認識。袁仁琮首先指出莊子的“道”論來源于老子:“以莊周對歷史文化的態度而言,不大可能放棄前人已經開辟的認識世界的道路而另辟蹊徑,也不大可能撇開已經達到的認識高度,從頭做起……莊周繼承和發展老子的道論是很自然的事。”其次,指出人們對莊周“道”論的誤解:“老子‘道’的理論,屬于草創階段,難免粗疏。莊周在這基礎上向縱深發展,向更寬廣領域推進。既繼承了老子‘道’的精神實質,又有了許多發展。盡管后來研究‘道’的人難計其數,著作浩如煙海,更多的是考訂哪些篇章屬于莊周本人所作,哪些可能屬于偽托;‘道’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故事、人物是否真實存在以及字、詞、句的詮釋,極少觸及‘道’的理論框架本身。”接著,他闡述了他對莊周“道”論的見解:“從老子所說的‘道’到莊周進行了擴展、充實的‘道’,都是在探索宇宙萬物的共同規律。這種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可以認知的。但必須不為私欲所蔽,保持虛靜心境才可能悟到。”最后,他聯系到了當下的實際:“‘道’不僅實際存在,可以認識,重要的是它給人們提供了一整套認識世界、認識人類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指導實踐的最高準則———按客觀規律辦事,這一規則歷經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在物欲橫流,失去人生理想,模糊生命價值,低俗泛濫,人格矮化的時候,重新走進莊周精神世界,會感到習習清風,洗心洗肺;溫婉流泉,沁人心脾。”顯然,對莊周的“道”的認識,他是從“物欲橫流,失去人生理想,模糊生命價值,低俗泛濫,人格矮化”這個實際出發去認識的,也是有針對性的。
以同樣的方式,他研究了莊周的人生觀。他認為莊周的人生觀是這樣的:“莊周所理解的生命價值并不是以名譽、地位為衡量標準,并不是名氣大、地位高,生命的價值就大,否則就小。而是以有沒有自由、自尊為標準。有自由、自尊,生命就有價值,否則,就失去了生命的根本價值。”“在莊周的精神世界里,生命和自由、平等等同。他對生命的理解,表現為他對自由、平等的理解。活得有尊嚴,活得自由、平等,才活得有意義,生命也才有價值。”對莊周的人生觀的關注,源于對這樣的現實關注:“戰國中后期,爭權奪利發展到了頂峰,兼并、戰爭不斷,沒有正義可言,人應該怎樣看待名利地位、物質享受等身外之物,莊周指出一條保全生命純潔的寬廣道路,至今聽起來,依然如醍醐灌頂,令人警醒。”研究了莊周的歷史觀:“老子、莊周都不肯定圣人,更不肯定仁義,因為事實證明,堯、舜、湯、武等都不是莊周所說的圣人,所宣傳的仁義也與‘道’相去甚遠。”對莊周歷史觀的關注,源于對這樣的現實的關注:“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研究了莊周的治國理念:“在莊周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他的理想國和理想君王。他的理想國是老子所描述過的‘小國寡民’。”“如果把‘小國寡民’的主張聯系老莊一系列重要觀點來考察就會發現,老莊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實質并不是要倒退,而是希望恢復‘小國寡民’時候君臣的純潔和厚道,希望民與民之間沒有爭斗,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君、臣、民和諧相處,而不是像他們所處的時代那樣昏上亂相。”“莊周心目中的君主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很高的知識修養、道德修養和處理問題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通曉‘道’(規律),完全按照‘道’辦事,功蓋天下而不居功自恃的人;澤被四海,也不會特別高興的人。”“莊周用‘無為’要求君王,卻用‘無不為’要求臣民。莊周認為,‘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天道》)意思是君王要排除私欲,按道辦事,選用賢能;作為臣子,必須盡職盡責,盡力為天下人做事。”“治國要治本。所謂治本,就是要解決如何對待人的問題。以人為觀察、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以人為解決問題的歸宿,是莊周的一貫主張。治理國家更是如此。莊周認為,國家亂,就亂在私欲泛濫、道德淪喪上面。人心被私欲蒙蔽,唯利是圖。”這種闡述很顯然也是有針對性而發的。研究了莊周的生活理念:為了尊嚴,寧愿受窮。反對貪得無厭,窮奢極欲。這種研究也是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的:“莊周反對貪得無厭,窮奢極欲,根本原因還是物會害性。所謂害性,是指改變人純潔、厚樸的本性,變得低俗、貪婪,損人利己,以至犯罪。”不僅如此,袁仁琮先生還在全書的第三編專門談了在當代如何應用莊周的思想的問題。他從莊周的思想出發,提出了兩點看法。一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二是為創造力的發揮創設寬松的環境。另外,他還談到要正視社會的差別、人的合理欲求、學會在群體中生存,算是對莊周思想中容易引發誤解的部分進行了補救。總之,文學家對哲學的研究,立足于社會現實,為當下的社會服務,而不做純粹的哲學思辨,這是文學家研究哲學的第一個突出特點。
二、真誠
因為立足于現實,所以文學家的哲學研究往往態度真誠———他們堅信自己為社會開的藥方。并非所有的哲學家都為社會開藥方。文學家與一般哲學家不同,他們因為進行文學創作,所以他們對現實社會介入得更深,他們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也看得更透,對現實社會愛得更切,希望社會能變得更美好的心情也更迫切。因此,就像在他們的小說中一樣,要給社會開藥方。就如托爾斯泰,他在作品中提出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見解,恐怕很難令人信服,但他本人相信,而且他還身體力行了。袁仁琮也一樣。盡管袁仁琮研究的是莊周,他在《莊周今讀》中要闡述的是莊周的想法,而且他也堅信這的確是莊周的想法,但伽達默爾的闡釋學告訴我們,任何解釋,實際上都摻雜了解釋者個人的理解,而不可能做到純客觀的解釋。因此,袁仁琮對莊周思想的研究和解釋,也不可能是對莊周原本的思想的全面發現,其中肯定有許許多多他本人的理解。事實上,這也不難找出證據。如前面所說,在《莊周今讀》中,在論述莊周的治國理念時,他提出,莊周認為治國的根本在于解決人的問題,而解決人的問題的關鍵又在于防止私欲泛濫、道德淪喪,在于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但實際上,這樣的思想,他在他的《解讀王陽明》中就已經提出來了:“王陽明認為,教育人,改造人的思想是治國的根本。只要人的素質普遍提高了,污泥濁水就會減少,國家就會興旺發達。”
在《莊周今讀》和《解讀王陽明》兩書中,都出現了強調人的平等,強調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強調提高人的素質,強調給人以寬松的環境,讓人發揮創造性等思想,這些思想到底是誰的思想?王陽明的?莊周的?實際上,這既是莊周的思想,也是王陽明的思想,但更是袁仁琮的思想,袁仁琮在他的王陽明、莊周的哲學思想研究中,多多少少都摻進了自己的想法,這是顯而易見的。袁仁琮給社會開的這個藥方,效用到底如何,有待歷史評說,但他對這個藥方的堅信,從而在論述中表現出來的真誠,則是很容易體會得到的:“肯定人在天地間的地位,高舉人的主體性大旗,是莊周對人類眾多貢獻之中的最主要的貢獻。”像這樣的論述,在書中隨處可見,袁仁琮的真誠也就隨處可見。
三、可讀性強
作為語言應用的行家里手,文學家在哲學研究上也表現出他們的特長來,即他們就算是寫理論著作,也往往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可讀性頗佳。這一點,袁仁琮的《莊周今讀》表現得尤其突出。如:“凡有生命的東西,都是有欲望的,動物、植物皆如此。樹木沒有一定的空間,無法接受陽光雨露,無法生長;人的個體沒有一定的空間,占有一定的資源、一定生活資料,無法生存和延續后代,如要發展,條件需要更優裕。這種個人欲求,往往成為動力,推動生命個體去努力、去創造,以求改變現狀。因而,革命者從來不是禁欲主義者。相反,鼓勵通過努力、奮斗,乃至犧牲生命,讓更多的人過上自由、幸福生活。”在這段不算長的話中,不僅流暢易懂,還有形象,有比喻,分析細致,入情入理,真不愧是文學家的手筆。這是筆者從書中隨手拈出來的一段,而像這樣的段落,全書比比皆是。讀著這樣的理論著作,筆者時時感慨:理論著作還能寫得這么好讀!真不愧是文學家的哲學研究啊!當年,黃仁宇寫《萬歷十五年》———一本歷史學術著作,寫得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在出版時還頗費了一些周折———學術出版社說他應將書送到商業出版社去出,因為它是通俗讀物;而商業出版社又說他應將書送到學術出版社去出,因為它是學術專著。書最終出版后,大獲成功,出人意料。可見,學術著作,善于化復雜為簡單,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形象,不僅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袁仁琮的哲學研究走的也是這樣的路子,筆者肯定,它一定會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
作者:黃毅單位:昆明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