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討民族教育的發展趨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已有相關文獻主要內容分析
(一)重慶民族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
1.民族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1)區域、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民族地區教育和主城區教育差距較大。由于重慶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江開發區的五個民族自治縣和涪陵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發展落后,加之民族地區存在一種“教育無用論”的思想觀念,導致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先天不足。(2)民族教育辦學體制單一。首先,辦學主體單一。重慶民族地區基本上都是政府辦學,這種單一的辦學格局缺乏彈性,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其次,民族地區的辦學結構單一,主要是“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這種教育結構忽視了民族特色,呈現“結構性貧困”。此外“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普遍存在著‘三高三低’現象,即輟學率、復讀率、留級率高,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低。”(3)重慶民族教育課程開發模式單一。劉茜教授指出“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放尚停留于淺層面,缺乏規范和系統。”民族地區學校課程設置忽視本民族文化特色,缺乏本土化教材,民族傳統文化在學校課程體系中存在邊緣化傾向。
2.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重慶民族地區由于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制約民族教育發展嚴重落后于主城區,教育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主要是重慶市區際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例如渝東南翼僅占全市學校總數的12%,專任教師、公共圖書館所占比例僅是全市的11%、3.6%。教育資源遠遠落后于主城區。
3.民族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重慶民族地區受地理、經濟等各種因素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信息資源覆蓋面非常有限。民族地區信息化資源呈現出“重擁有、輕應用,重建設、輕效果,重發展、輕效益,重使用、輕管理的現象。”不關注信息資源的成本效益,造成資源浪費。
(二)重慶民族教育發展對策研究
1.民族教育戰略化之路———健全民族教育機制體制(1)統籌城鄉戰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慶“實施‘一圈兩翼’開發戰略……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建立以城帶鄉良性互動機制。建立健全‘強校’帶動‘弱校’發展機制,推行‘百校牽手’、‘結對幫扶’‘捆綁發展’‘名校集團’、‘領雁工程’等模式”這種對口支援發展路徑有助于發揮重慶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為重慶民族地區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改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格局。(2)健全辦學體制,拓寬教育融資渠道。政府應實施對重慶民族教育的優先政策和教育投資。文忠長指出“采用一種‘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政府對農村、鄉鎮、縣城市、州城市、省城市的投入比例依次為50%、30%、12%、7%、1%,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投資模式”。此外,民族地區必須自力更生,積極發動社會力量辦學,多渠道融資,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才能確保民族教育長效發展。(3)發揮民族特色,發展民族職業教育。重慶民族地區自然資源、文化人文資源豐富,尤其是獨具特色的土家苗寨文化。如“富有特色的薄草鑼鼓、舍巴節、木葉傳情、繞棺、攤戲、毛古斯、擺手舞、竹枝歌、西蘭卡普等民俗文化。”“石柱縣是著名的‘黃連之鄉’,彭水縣是‘油桐之鄉’,黔江自治縣開發了省級風景區小南海”這些資源為重慶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民族教育多元化之路———民族共生教育重慶民族地區是一個由多民族、多文化組成的地區,必然要求建立“和而不同”的少數民族多元文化教育體系。正如格林所言“教育必須包容符合的文化與民族”,民族教育首先要開發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尊重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其次,實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即要充分發揮重慶民族地區多元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使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中和諧共生,構建和諧的文化生態教育環境。這正是張詩亞教授所倡導的“共生教育”因此,重慶民族教育就是要把當地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和諧的文化生態系統,實現民族教育可持續發展。
3.民族教育信息化之路———遠程教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支持民族地區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國家開展“教育信息化工程”、“西部教育科研網擴展工程”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重慶市制定“加快建設教育信息網絡,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推進‘數字校園’建設”等措施,推進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重慶民族地區能夠共享主城區優質的教育資源。
二、總結上述關于重慶民族教育發展的研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民族教育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多樣化對于重慶民族教育的發展學者們從教育學、民族學、文化學、民俗學等不同視角切入,采用個案調查、田野考察以及統計分析、歷史研究等方法,結合民族地域性特征,探索民族教育發展的理念和策略,為重慶民族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二)對民族特殊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學者們對民族地區婦女、女童以及殘障兒童等弱勢群體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民族地區由于受封建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女童教育呈現出入學率低、流動性高、輟學率高等現象,少數民族女童受教育權利得不到保障。
(三)民族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對于民族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張布和、吉日木圖提出“文化適切性民族教育評價理念”即“和諧文化的價值目標———文化適切性的指標設計———多種形式的評價方法———民族教育質量發展”這一發展性評價系統。也有學者建議借鑒重慶綦江縣的“發展性增量評價”機制,推進民族教育由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重慶民族教育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作者:史艷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