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黨初期標志設計藝術特色芻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標志的造型設計
1.自然寫實
自然形態的造型涉及的范圍極廣。單以形態而言,就有存在于大自然之中隨處可見的自然物態,如動物、植物、生活物件等。對標志設計來說,特別要了解自然物態的特點。要理解和掌握自然形態,就要對自然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研究。中國古人是非常強調觀察的,“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明王履《華山圖序》)。這種觀察,必須身臨其境,師法自然。從強調觀察生活、深入生活的意義而言,這種主張是有價值的、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深入其理、曲盡其態”。如20世紀50年代的農民牌鋼筆標志、蕪湖紡織廠的光榮花牌(棉布)標志、“鵝”牌蛤蜊油標志(見圖1、圖2和圖3)就是對自然物態細致觀察、探討的結果。農民牌鋼筆標志設計應用當時大眾心目中的農民形象作為設計的主體元素,結合著麥穗、紅星和齒輪,象征著新中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內涵。“光榮花”、“鵝”牌標志設計采用中國傳統水墨畫和速寫的表現手法,繪制成一朵逼真的光榮花(牡丹)和惟妙惟肖的兩只鵝的形象,讓人一目了然,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標志設計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中華牌香煙”最早的1951年煙標(見圖4),以雙華表和五角星作為設計的主元素。煙標的底色運用了中國傳統而又吉祥的大紅色,圖案為北京天安門前的大華表,兩座華表的中間是一大四小的5個五角星,似國旗的排列。作為裝飾,由八片色澤金黃的煙葉組合而成的圓形花環,在內圈之中嵌入了一顆碩大的黃色五角星。這枚煙標的設計強調了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人民大眾對華表代表著的天安門以及五星紅旗的贊美、尊崇和景仰。如此對自然形態的直接描繪可以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形象的塑造能更好地象征某種事物,十分準確、具體和生動。自然物象的動物、植物、人物等的標志造型,蘊含著豐富的新中國的文化內涵,同時也表達了人們良好的愿望及理想。
2.漢字造型
中國漢字一直具有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標志設計以漢字作為主體造型,沒有過多地采用其他裝飾與設計的表現手法,僅在整體構圖的基礎上借助圖案來陪襯文字,因此標志就顯得簡潔、醒目。而最需要肯定的是,相對于解放前的漢字類型標志來說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從這些標志設計中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已經開始注意漢字在整個標志設計中的識別性和藝術性,單純的漢字書法標志已經成為了歷史。同時,對標志設計的重要性及其功能性有了新的認識,這就為今后標志設計的不斷進步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標志設計中,文字由書法體發展出圓形化的美術字型,形成類似于印章并配合著外框而設計的標志型字體,多以上下二字或者左右平均布置于圓形之中,成為當時頗具特色的漢字標志(見圖5~圖8)。
潔明快,凝練概括,挺拔堅實,寓意深刻。張雪父1957年設計的“永久”牌自行車標志(見圖9),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型標志。它以漢字“永久”二字變形設計,簡潔直觀,極易識別,對“永久”自行車品牌的傳播和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而此前的1950年,由陳玉昶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路徽(見圖10),其圖案是代表蒸汽機機車的正面投影,上半部分由蒸汽機機車輪廓投影抽象出來的“人”字——代表人民大眾;下半部為鋼軌的橫斷面——代表鐵道,全部圖案寓意為“人民鐵道”。整個標志還包含著“工人”二字,它強調了鐵路行業的屬性,即鐵路是屬于工人階級的、人民民主國家的。其造型例舉的漢字標志設計及其造型表現,成了新中國現代化標志設計的重要起點。
3.傳統人物畫
傳統民間繪畫,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藝術和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初期,標志設計就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設計元素,沿用了民國時期的標志設計的表現手法,使之更加符合國人的欣賞習慣。因此配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在題材上、造型上便有了新的轉變。為迎合中國民眾的傳統吉祥觀念,嘗試著在標志設計的造型和題材中引入本土文化意韻的表現形式。
(1)民間故事或者傳統戲曲人物在標志造型設計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將傳統民間藝術中的某一歷史人物、或吉祥物、或戲曲故事等,通過藝術形式的提煉概括與富有情趣的解釋說明,以體現人民大眾對事物的情感與精神的寄托。如20世紀50年代上海棉布廠的“和合”牌標志(見圖11),采用了民間故事中的“和合二仙”作為祝頌圖案的主題,描繪的是掌管和平(和諧)與喜樂的神仙,二位神仙感情融洽,親密無間,他們能夠保佑親人、朋友之間的親情、友情長存,情侶間的情誼久遠。合肥麗華日用品廠的“天仙”牌花露香水(見圖12)、“荷花女”牌香煙、“國魂”牌香煙、“跳鯉”牌服裝標志等(見圖13),這些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標志題材均取自于民間的傳說故事。這也極好地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設計師對人民大眾審美情趣和審美需求的深入了解和認真摹寫。(2)“兒童”形象的標志最為常見。兒童具有健康活潑可愛之美,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美滿的象征。人們希望多子,尤其是想多要男孩以提高家庭的生產能力和人丁興旺。如為嬰兒感冒服用的“童樂”牌沖劑、“寶寶胺”沖劑標志等(見圖14、圖15),用寫實的手法繪制出健康、可愛、活潑的寶寶形象,這種現實景況讓消費者看到了熟悉的生活并隨之產生了愉悅的情感,因而能馬上引發共鳴。(3)“美女”形象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世紀50年代工商業的發展,有關女性的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更新;職業女性的出現,構成了當時社會文化中獨特的風景,透露出新時期婦女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成為建國初期政治的一種象征。例如上海棉布廠的“織女”牌標志(見圖16)。
畫面描繪了一位自信而手法嫻熟的紡織工人的勞動形象——中國紡織工人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勤勉、聰慧、不知疲倦。美女形象逐步物化,并最終成為男性審美情趣中的一個新賣點、一種新消費習慣的引導。標志的題材與造型之中包含著豐富的自然物態,如動植物、人物形象,生動、內涵豐富以及個性鮮明的文化特點,很容易傳達一種時代精神;當時社會大眾的識字率較低,耳熟能詳的具象形態有著強烈的識別性。傳統民間故事、戲曲類標志,有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表現形式,習慣于將某些無形的精神特質和追求用有形的物體表達出來。這些就都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標志設計五彩斑斕的時代特點,其藝術特征就是將繪畫性與裝飾性手法融為一體,因此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文化性。
二、標志色彩的應用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任何物體最先進入觀者視線的是它的色彩。而標志設計的造型與色彩組合成了整個視覺感官的外觀。就直覺而言,色彩比造型具有更直接、更強烈的影響,色彩往往能先聲奪人。新中國成立初期標志設計色彩應用的特點是鮮艷奪目、用色濃烈、明快,除了與行業特征相符的色彩能有規律性的使用之外,還包含著民間色彩與具有傳統文化觀念色彩的使用與搭配。中國文化中的顏色體系,有由陰陽五行學說衍生出來的“五色”為代表。“五色”指的是青、赤、黃、白、黑,這5種顏色又稱“正色”。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正色地位高于“間色”。中國傳統的五色觀念、儒家思想、宗教意識等對標志設計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由此,標志的整體色彩既追求紅火熱烈和“喜形于色”的對比,又講究和諧與統一。
從搜集的多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標志設計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紅色與黃色為當時標志設計中的主色調。在漢語詞典里,“紅色”象征成功、喜慶,還表示著熱烈和正義等。紅色成為人們崇尚的顏色,因此備受中國民眾的青睞;《說文解字》云:“黃,地之色也。”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黃顏色自古以來就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因此,紅色、黃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之一,它具有吉祥、喜慶、自強不息的寓義。如國旗、國徽以及中國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是新中國建立之后第一批代表國家形象的標志設計(見圖17~19),但最為重要的是讓人們透過國徽、國旗以及政協會議會徽能夠看到一個嶄新的、具有高度生命活力的中國形象。在傳達政治信息的同時,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具有的象征寓意,影響力一直延續,長盛不衰。所以,紅、黃二色已經成為了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顏色出現在相關標志和其他的設計作品之中,成為代表中國的色彩名片,并為今后具有國家性質的形象設計確定了相應的基調。
三、結語
新中國成立初期標志設計強化了意、音、圖相結合的民間圖案的特點和特色,不僅追求標志設計的功能性,還要追求用裝飾的手法以達到視覺上的富足和飽滿,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使用要求和審美需求。這些標志設計在滿足新中國成立初期審美需求的同時還凸顯了厚重的民族藝術特色。由于印刷技術的不太理想,加之設計師能力水平的局限,其標志設計還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新的時代、新的技術卻推動了標志設計、制作和印刷水平的提高。在多種社會因素的作用下,在傳承民國標志設計的文化基調,在不斷地向外國學習并認真進行交流之中,標志設計取得了重要的成績,這個時期是標志承前繼后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而奠定了現當代標志設計的基礎。
作者:梁偉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