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包裝設計研究新視野與新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人口三大危機影響下,世界各國進一步加大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綠色、安全已成為現代包裝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劉文良教授是國內長期潛心于生態批評和生態設計研究的學者,自2009年以來,已先后出版《范疇與方法:生態批評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設計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兩部著作。2018年9月,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綠色與安全:生態包裝設計論》(下文簡稱“《綠》著”)是他在生態包裝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著作沿著“綠色”與“安全”兩條線索,對生態包裝設計的理念、方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為符合本土語境的生態包裝設計提供了一條可循之路。
一研究向度的另辟蹊徑
在歷史和現實中,包裝都具有深刻的工程技術內涵和廣闊的社會文化外延。反映在學科研究層面,包裝學科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工學學科,而是融多學科于一體的交叉性綜合學科。[1]生態包裝設計更是一個涵蓋多種實現途徑、多個組成構面的復合體,它需要將各學科的成果融匯在一起,為“綠色、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的整體目標服務。其中,自然科學主要著眼于探索實現生態包裝功能的相關自然規律,并受到物理、化學、機械、電子、環境學等多門自然學科之理論方法的指導。另一方面,包裝也是文化的載體、藝術的符號,生態包裝能否發揮其功效不僅是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生態包裝研究同樣離不開人文社會學科的支撐。《綠》著立足于藝術設計學科,系統地將設計學、哲學、美學、符號學等學科理論知識引入對生態包裝的分析,不僅有利于對生態包裝的美學問題、倫理道德問題、設計方法問題、文化消費問題等展開系統探究,也能引導讀者從更宏觀的視角思考應如何平衡生態包裝在功能與形式、情感與理性、經濟與環保之間的矛盾。目前,生態包裝研究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內設計學界仍普遍傾向于學習西方的新興設計理念與方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理論研究的“短視功利化”與研究成果的“水土不服”?!毒G》著立足于現實國情,對我國的包裝消費、立法、教育現狀以及傳統設計文化進行了通盤思考,并以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包裝設計理論體系,可以說,否定與完善兼容、吸收與揚棄并存是這一著作的難能可貴之處。
二學術觀念的破舊立新
《綠》著對一些看似不辯自明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質疑。首先是關于如何界定綠色包裝材料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評估包裝材料是否環保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材料的可降解性。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綠》著指出,如果這種認識走向片面化、絕對化,就會容易陷入綠色觀念狹隘化的誤區。例如,紙的生產加工不僅直接消耗森林資源,還會產生大量污水排放。反過來,塑料是石油加工的附產品,之所以出現白色污染,更多是由于回收成本過高、回收渠道不暢所造成的。在一些回收監管制度健全的發達國家,塑料包裝的環保性能甚至遠遠高于紙、玻璃、陶瓷等包裝制品。因此,不顧前因后果地提倡“以紙代塑”,只會導致生態包裝設計的盲目化。其次,《綠》著提出,生態包裝固然應該提倡結構減量化、裝飾簡約化,但并不應由此造成設計簡單化、文化淺薄化。在以“符號消費”為特征的后消費時代,產品包裝是品牌形象的載體,是文化傳播的媒介,生態包裝的推廣更加需要考慮市場的認同與接受問題。設計師應從民俗及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使生態包裝兼具綠色環保與人文詩意。另外,《綠》著還指出,隨著近年來環保呼聲的日益高漲,不少企業開始采取“漂綠”策略應對市場新形勢,而環保消費因具有道德性、可展示性,亦常被消費者視為改善自我形象、實現自我表達的手段。我們應當警惕那些有“綠色”之名而無環保之實的“偽綠”包裝成為營銷炒作的噱頭和企業牟利的工具。這些針砭時弊的批判,體現出《綠》著鮮明的反思品格和務實立場。
三研究視域的深化拓展
《綠》著的另一個重要創新點是跳出了“就設計而論設計”的認識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從宏觀設計環境出發,對設計失范的成因進行追根溯源。在第六章中,作者指出:“有法可依是包裝有序化的重要保障?!钡F實狀況卻是目前我國尚未出臺一部完整的《包裝法》。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法律法規約束,也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手段干預,偽劣包裝、過度包裝等現象充斥市場也就在所難免。[2]《綠》著并沒有滿足于發現問題,而是一鼓作氣地深入探討應對策略。作者認為,由于產品包裝的品類繁多,污染治理問題也極其復雜,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還在于制定一些有針對性的包裝單項法規。以快遞包裝為例,作者闡釋了快遞包裝的立法原則,并從材料、工藝、回收、標識等方面對立法內容予以規范。其分析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從宏觀、中觀到微觀,真正體現了學術研究準確、深刻、透徹的品格?!毒G》著第七章對我國目前的包裝設計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作者認為,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是我國從包裝大國邁向包裝強國的必由之路;同時,“綠色”教育的實施不可能單純依靠推出一本教材或開設一門課程來落實,而是需要形成完備的課程理論體系作為支撐。對此,需要將強化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材料甄別意識、包裝結構簡約與安全意識以及“綠色”法規與標準意識作為教學著力點。其觀點實際已涉及高校生態教育、環境教育等多個方面,從生態包裝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深化,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拓展。
四理論實踐的有機統一
包裝設計本身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就生態包裝設計而言,應用與實踐更應該是貫徹整個研究的核心問題;然而,研究脫離實際卻是長期以來該領域研究的一個頑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做研究的不搞設計,搞設計的不做研究。《綠》著作者劉文良教授是國內少有的既從事研究理論又投身藝術設計的學者之一。作為博士生導師的他,擔任了湖南省包裝設計藝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綠色家居產品及包裝設計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負責人的職務,在主持完成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1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的過程中,他一方面高度重視理論探索,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設計實踐,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水乳交融?!毒G》著的出版也是他長年從事課題研究和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經驗總結。在《綠》著“下篇”中,劉教授從“綠色”與“安全”兩個視角對藥品包裝、兒童食品包裝、果蔬汁包裝、日用快消品包裝的設計問題展開了探討。著作結合一些精心挑選的案例,條理清晰地分析了這些設計的背景、思路及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伴隨著材料科學、微電子學的發展以及數控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對包裝行業的滲透,智能化包裝領域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3]《綠》著一書敏銳地捕捉到了智能包裝技術與生態包裝設計之間的互動關系,從新型材料、功能結構、信息技術三個方面詳細闡釋了如何賦予藥品包裝智能元素,以實現更為安全、環保的功能效用,體現出作者前瞻的學術視野和務實的研究態度?!毒G》著一書由上下兩篇構成,上篇側重理論的思辨與批判,下篇側重設計的策略與方法,理論與實踐互相印證、交相輝映,應該能使兩類讀者都獲益匪淺。綜而言之,《綠》著將多學科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力圖開辟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包裝設計研究路徑,體現出作者扎實的理論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大膽的創新精神。在生態設計蓬勃興起的當下,《綠》著的出版無疑能為我們應對生態危機提供一個內容豐富的參照文本,也必將在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羅定提,龔苗苗,魯芳,等.包裝學科內涵及學科體系研究[J].包裝學報,2017,9(6):77.
[2]王舟晶.完善我國包裝法律法規體系促進包裝行業發展[J].法制與社會,2018(4):172.
[3]高開輝.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化電商產品包裝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4):120.
作者:張弘韜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