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課堂教學創意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問題展開教學,可以有效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與研究。教師要在問題選點、問題投放、問題表述、問題分層等方面做出創新探索,增強問題的導向性、啟迪性、開放性,提升問題的助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運用;助學效果
問題設置是最常見、最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互動的基礎。高中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復雜性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問題是最好的載體。在具體設置時,教師要科學地設計問題內容、形式、呈現方式等,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剖析、爭辯、優化,從而完善認知體系,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一、問題選點,啟動學生認知引擎
課程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認知積累過程。深刻把握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涵、要點,這是探究型學習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要想引導學生展開有效學習,問題設計是關鍵,而問題設計中的選點則是基礎。問題選點合理恰當,才能迎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和教學需要,教學實效性就能凸顯出來。所謂“選點”,是指問題設置的角度。課堂教學內容是展示某個知識點形成的過程,其中包含背景、過程、結論三個要點。教師要找準一個合適的教學點來設計具體問題,引發學生的積極認知。學習部編版高中歷史必修1“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時,這一節主要對西漢和東漢這兩個朝代進行了講述。西漢部分內容:漢高祖劉邦“與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和開疆拓土;東漢部分內容:前期劉秀“光武中興”、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等。這些知識點就是問題設置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展開問題設置。如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有哪些?外戚宦官交替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問題都是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引子,積極閱讀教材內容,展開知識探尋。最后,學生解決了問題,明確了學習內容,構建了知識體系。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較多,雖然知識點和歷史人物已經是“過去式”,但教師在問題設置時,不能按照傳統的問題設置形式,而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設計問題。這樣設計出來的問題才能切準學生思維,促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
二、問題呈現,激活學生多向思維
選擇好切入視角后,教師就要考慮如何將問題呈現出來,呈現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索積極性。學生只有對問題感興趣,才會生發內驅學習動力。懸念設置能夠將問題快速地呈現出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中歷史問題呈現時,教師要優化形式,設置懸念性問題。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尤其對新穎的問題比較感興趣。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強、探索欲望濃的特點,將問題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的關注度自然聚焦。“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這節課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從選官制度、中樞政務機構和賦稅制度三個方面來呈現。為了讓學生對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師沒有直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思考問題,而是先講解了三國時期的選官制度,然后讓學生以統治者的身份去思考問題:假如你是西晉、東晉、隋朝、唐朝的統治者,你會采用什么樣的選官制度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呢?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出謀劃策,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高中生的思維認知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們很有主見,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來設置問題懸念,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學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了,思維度發散了。教師在問題呈現時要充分把學生的興趣認知,并利用這一點引發學生思考。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點不同,高中階段學生的興趣差異體現得格外明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將懸疑問題拋出來,給學生以全方位的沖擊。學生能夠積極進行討論、交流,很快就將問題的答案呈現出來,思維與文本形成高度契合,掌握了問題的本質,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
三、問題表述,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不是直接闡釋出來的,而是以故事為載體來表達哲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借助故事進行生動的表述,同時將問題寓于故事中,讓學生聽完故事后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知識點,根本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無法展現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學效果較差。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從生活經驗著手,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表述。學習“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時,教師首先引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漸了解了范仲淹。為了讓學生對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引導學生對范仲淹這個人物進行全面分析,并給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表格,表格中羅列了范仲淹的個人信息。學生要想完成任務,就必須自主搜集資料。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順勢設計問題:有人說,范仲淹不僅是杰出的文學家,更是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學生要發表觀點必須以論據作為支撐,這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及思辨能力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各抒己見,個性特征凸顯,思維認知實現質的飛躍。要想順利完成問題的表述,學生必須廣泛搜集相關資料,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同時,趣味化、形象化的表述增加了歷史學習的文采韻味,課堂學習氛圍濃郁,教學維度得到了拓展。
四、問題分層,拓寬學生學習域度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指出: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旨在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凸顯個性特征,最終生成歷史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選取正確的教學方法。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智力發展、認知能力方面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存在差異性。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進行分層教學,為不同的學生量身定置不同的學習方法。問題設置亦是如此。即使在高中階段,每個班級也會存在學優生和學困生。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單一,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這樣的問題設計無疑是低效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對問題進行分層設計,從而拓展教學維度。“清朝的鼎盛與危機”這一節涉及的內容較多,難度系數適中。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前,要先對學生的認知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看清朝的電視劇,對清朝的歷任皇帝也比較了解。尤其是一些學困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差,但對清朝歷史卻了解得很多。教師設計問題時,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項:康乾盛世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具體有哪些內容?清朝中期出現了哪些危機?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危機?眾多選項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思維支撐。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至少會選擇兩個問題進行思考。學生先閱讀教材內容,然后進行剖析、討論、交流,最終形成獨特的認知,學習域度得到了拓展。教師設置的問題有難有易,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進行問題分層之前,教師首先要把握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教師必須精準把握學生的學力基礎、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其次,給出多元化的問題選項。施教時,為了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往往會設置一兩個思考問題,這顯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提供更多的問題選項,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自主選擇,這才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具體體現。在高中歷史問題設置時,教師要注意相關變量,從問題選點、問題呈現、問題表述、問題分層等方面展開探究。問題選點即教學切入角度,合理恰當的選點能夠快速啟動學生的認知引擎,激活學生學習探索的內在動力。問題呈現的形式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直接影響,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積極影響。讓學生參與問題設置并引導他們展開具體表述,這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契合了學生的個性特色。教師設置契合性強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認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童永川.淺析高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問題的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2]丁慧敏.優化問題設計,促進高中歷史深度學習[J].中學課程資源,2018(6).
[3]張書敏.談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1).
作者:劉鑫 單位:四川省什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