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醫療用品包裝創新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基于兒童認知理念,從視覺、聽覺、觸覺3個認知角度,探討兒童對就醫過程中涉及的對醫療用品包裝的認知與情感訴求,將體驗式包裝設計通過隱喻和象征等手法嵌入情感表達中。在包裝設計中添加趣味性因素(顏色、形狀及卡通故事等),可有效緩解兒童在醫療救治過程中的恐懼感、排斥感,減輕醫護人員和家長的心理負擔。
關鍵詞:兒童認知;包裝設計;醫療用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已快速步入“以人為本”的服務型社會,消費市場開始了從服務型經濟向情感體驗型經濟的轉型,各行各業都在大數據技術引導下研究服務對象的情感體驗,以此打造滿足消費者感性訴求的產品。醫療行業作為社會生活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同時,向人性關懷靠攏,從就醫環境到醫療設施,以及醫療器械及藥品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改善工作,諸如就醫環境的色彩、就診過程的信息化、智能藥品設計等相繼出現。全社會對兒童患者這個特殊的群體關注度也日益上升。因為兒童期是認知和成長的初步階段,是身心發展最快的時期。從兒童的心理特征上來看,兒童面對就醫時采取的各種醫療手段所帶來的身體不適、傷痛難以表達,會造成其緊張、焦慮、憤怒、悲傷、痛苦等不良情緒。但目前,針對兒童患者群體的就診治療過程的改進基本上局限于就診環境的人性化設計,如:就診環境的色調更明快、舒適,增加專供兒童游樂的場地,以及兒童圖書和影像的提供;再者,就是針對兒童患者用藥的口感、包裝及安全性的改進。但兒童在診療過程中最為懼怕的醫療用品還是一如既往的冰冷,與成人患者無異。目前市面上的醫療用品包裝無論在視覺裝潢上、還是在包裝結構上,都沒有針對兒童目標群體進行個性化、差異化設計,幾十年來千篇一律。要減輕兒童對就診過程的恐懼感,有必要對兒童患者接觸到的各類醫療用品進行針對性的創新設計?,F有醫療用品的結構、性能及材質涉及技術與準入政策的限制,一時難以解決;可以通過對兒童對醫療用品的第一印象——包裝進行創新性設計。本研究擬在充分理解兒童認知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兒童就診過程中對醫療用品的認知與情感體驗,根據兒童審美訴求對醫療用品包裝進行個性化設計實踐,旨在通過醫療用品的包裝趣味性、情感體驗設計,減輕兒童患者就診過程的恐懼與焦慮,鼓勵兒童勇敢面對疾病。
1兒童認知理念的導入
對于兒童的界定,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界定范圍。在醫學界,兒童的界定范圍是在0-14歲兒童。本研究則根據醫療實踐將兒童年齡界定為3-8歲,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思維呈現出具象化的特點,能夠通過語言和情緒來表達內心世界,其思維是以我為中心、非邏輯性的,難以準確理解抽象的概念。現代心理學之父奈瑟在探討認知活動的著作《認知心理學》中指出,認知指的是感覺輸入的轉換、簡化、儲存、恢復和運用的所有過程[1]。所有人都是通過感知覺開始認識世界,各個感覺器官相互傳遞產生對事物的個體屬性的認知;知覺則是通過感覺器官對事物整體屬性的認識。兒童已有的只是結構與心得認知,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及事物會引起兒童的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再經過其思維的處理得到新的認知,從而使心理得到發展[2]。感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其中,外部感覺包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膚感;內部感覺分為運動覺和平衡覺。兒童患者同樣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且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以及日常生活常識,他們認識事物必須通過直觀的接觸,不熟悉的事物更能刺激兒童的好奇心,而單調、枯燥的刺激會抑制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兒童的心智和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心理抗壓能力較差,因此在就醫時更容易產生強烈恐懼、排斥、悲觀等負面情緒。
2兒童就診過程對醫療用品的認知與訴求
2.1從視覺導入
幼兒在就醫過程中會產生反抗行為,其相應的表現為侵略性、攻擊性行為。如用語言攻擊他人,對他人進行身體攻擊,拒絕他人的安撫與照顧。學齡前兒童對就醫的排斥表現相對溫和,如偷偷哭泣、情緒低落等。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兒童把注意力和情感更多地轉移到講故事、看書、游戲中來,可以有效緩解兒童的就醫壓力。帶著游戲的心態,有利于兒童患者降低和調節就醫時產生的抗拒、自卑心理。在針對兒童設計醫療用品包裝的色彩時,應充分考慮兒童對顏色的喜好度。實際上,兒童對于色彩的聯想與成人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成年人看到紅色會聯想到喜慶、警示、禁止等相對抽象的事物,而兒童聯想到的卻是蘋果、太陽、花朵等一系列客觀實物。在視覺心理上,兒童更喜歡的是塊面對比清晰、顏色單純、明亮、對比鮮明的色彩。因此,在兒童用品(包括食品、生活用品)的包裝視覺色彩運用過程中,設計者基本上都會選擇一些純度高、明度高的顏色,如紅色、黃色、綠色、淺藍色、深藍色。如果將這種視覺認知正確運用在兒童醫療用品包裝上,可以使兒童在就醫期間最大限度降低恐懼心理和抗拒情緒。
2.2從聽覺導入
人類對于聲音的敏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類聽覺功能在胎兒時期就開始發育,6個月的胎兒就能對聲音做出反應,能夠辨別媽媽的聲音,悅耳的音樂能給兒童帶來安全感,嘈雜的外界聲音會造成胎兒的焦躁不安,這是眾所周知的。目前已經廣泛接受并運用的音樂治療法,就是通過音樂的作用,調整患者的情緒。將聽覺元素融入到包裝設計中,讓兒童患者在就醫時能夠觀察和觸摸包裝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聽覺上的刺激并獲取信息,加深患兒及家長對產品的更深層次的體驗層次和維度。在兒童醫療用品包裝設計過程中,可以嘗試在產品包裝上印刷專門的二維碼。在漫長的就醫過程中,家長使用移動終端掃二維碼即可獲得專為緩解兒童焦躁的輕音樂、兒歌,以及兒童喜歡的動畫片。
2.3從觸覺導入
觸覺是膚覺和運動覺相結合的感覺,新生兒能夠表現對出觸覺的敏感反應,嬰兒出生時具備的發達觸覺超出成人的想像。1958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進行了一項關于觸覺的嬰猴(恒河猴)實驗,實驗結果證明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這個結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的嬰兒,讓我們認識到觸覺安撫對于嬰幼兒有多重要。就醫過程的兒童所產生的情緒是消極的,病痛帶來的不適感會讓兒童需要來自成人更多的關愛。因此,在設計兒童醫療用品包裝時,要將觸覺元素添加到包裝中來。眾所周知,不同的包裝材質會帶給人不同的觸感體驗:木材的溫厚樸實;玻璃的性脆質硬;羊毛的柔軟溫暖。在兒童就醫期間,藥物和醫療用品的刺激加強了患兒精神緊張,醫療用品的包裝在給兒童除了視覺、聽覺外增加了觸覺,溫暖或柔軟的包裝材質能夠使患兒產生安全感,給兒童帶來另一種愉悅體驗。
3兒童醫療用品包裝設計實踐
3.1兒童醫療用品包裝的安全性
所有針對兒童的物品或者環境,首先需要重視的是其安全性,例如無尖銳角、無毒、無害,以及安全防護等等。由于醫療用品的商品屬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較其他商品有更加嚴格的生產、包裝標識標準。包裝設計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器械說明書、標簽和包裝標識管理規定》(局令第10號)中第十三條醫療系器械說明書中有關注意事項、警示以及提示性內容書寫。當然,在包裝設計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包裝本身應具備的自然功能,即對商品的保護作用;以及社會功能,即對商品起媒介作用,吸引消費者,從而達到擴大銷售的目的;此外,還要遵循包裝的循環再利用原則。
3.2基于兒童視覺認知的圖形及顏色識別設計
相關兒童包裝設計中,圖形要簡單生動,有較強的針對性,視覺語言表達明確,便于理解和記憶。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心理與思維的研究中發現,兒童不能理解物理因果關系和實物之間邏輯關系。因此在“自我中心主義”階段就會出現“泛靈論”的特征。基于兒童的這種思維泛靈特征,與動物相處時必然會將其擬人化,賦予人形的思維與語言,這也是很多動物造型為主角的動畫片,受到孩子們喜歡的原因之一[3]?;诖?,本課題包裝設計的圖形源于系列童話故事,創建了草莓公主、菠蘿王子、鴨梨國王、檸檬皇后等形象(如圖1所示),希望通過此類形象引起兒童的認知共鳴,并教育兒童在家庭關系中建立其親子間的依戀關系。圖形中的色彩部分采用紅色、黃色、淺藍色、深藍色、白色這幾個主色。其中紅色是一種純度高、刺激性很強的色彩,代表的心理特征是熱情、活潑、吉祥。在形象設計中,擁有一頭長長的、流動的紅色頭發的草莓公主被賦予自信、勇敢、執著、喜歡冒險、敢于追求幸福的性格特征,能夠很好地迎合患兒、尤其是女性患兒的喜愛。黃色的光感最強,給人以光明、輕快、純凈的色彩感覺,是所有顏色中最明亮最輝煌的顏色。形象設計中,擁有微卷黃色頭發的菠蘿王子被賦予明朗、自信、高貴的形象特征。藍色能夠給人以冷靜、沉思、智慧、安寧的感覺,讓紛亂的思緒平靜下來,所以圖形的主色調為藍色,也迎合了醫院里的患兒及家長需要安定情緒的環境訴求。藍色與黃色相配,對比度大,色彩感覺較為明快;藍色與白色相配,表現出明朗、清爽與潔凈的視覺感受。符合兒童醫院的整體形象特征。
3.3注射器包裝設計
注射器是令兒童最為恐懼的醫療用品之一。注射器的包裝形式目前市面上有兩種,一種是平面預成型包裝,另一種是立體預成型包裝。這兩種包裝均采用透明醫用PV材料,讓醫生更加直觀地看到注射器,但是忽略了兒童的感受。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注意到男性兒童與女性兒童在對圖形的喜好上有一定的差異性,男孩比較喜歡機械類玩具,如汽車、飛機、火箭等。而注射器的造型與兒童尤其是男童喜愛的飛機造型相近。因此,將注射器的包裝圖形設計為卡通飛機造型(圖2),吸引男童的注意力。制造工藝上,注射器的包裝仍采用立體預成型包裝,即一面為透明材質,印有相關法規規定的品牌、品名、注意事項、生產廠家等說明性文字信息;另一面,印有飛機、火箭等圖形。在保持原有包裝工藝的同時幾乎沒有增加包裝成本,但在視覺上將兒童注意力轉到卡通飛機上來,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兒對注射器的恐懼心理。
3.4醫用紗布包裝設計
醫用紗布疊片(滅菌型)一般用于清理包扎外部傷口、保健護理、吸收組織液,包扎傷口裸露在外的紗布并不美觀。兒童認知能力有限,即使知道自己受傷也不愿意受傷處被紗布捆綁。如果在紗布上印上兒童喜聞樂見的圖案,對于兒童來說,那纏裹在肢體上的紗布就變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勛章或者一個可愛的圖騰。但是紗布作為一種特殊的醫療衛生物品,要保證其安全性達到一定的滅菌要求,而印刷油墨勢必會造成紗布一定程度的污染。若將卡通圖案作為貼紙用于紗布上,當兒童被醫護人員包扎好之后,將印有卡通形象的貼紙貼在紗布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兒童對于傷痛的悲傷以及對于紗布的厭惡。
3.5輸液袋圖形設計
輸液袋是兒童醫院中較為常見的包裝形式,輸液袋的出現解決了玻璃材質輸液瓶易破損、不便運輸、易被污染的問題。但是現有的輸液袋幾乎沒有視覺裝潢,只是貼了一張說明書式的標簽。嚴肅生硬的包裝風格給人緊張恐怖的感受。氣球具有色彩鮮艷、輕盈、飛翔的特點,深受各年齡階層的兒童喜愛。將輸液袋的長方形置換為熱氣球造型(圖4),與熱氣球的色彩、形狀相結合,草莓公主家族成員乘坐在熱氣球里,無疑可以打破輸液室里冷漠的氣氛,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
3.6醫用酒精、碘伏包裝設計
醫生常常用分子滲透力很強的酒精、碘伏來擦洗傷口,以達到滅菌消毒的目的。但是兒童往往懼怕酒精對破損皮膚清理時帶來強烈刺痛感。毛線給人的觸感是柔軟的、溫暖的,本設計在碘伏、酒精藥品瓶蓋采用毛線帽的形象(圖5)。當醫護人員給兒童清理傷口的時候,讓兒童抓著毛線材質的瓶蓋,有減輕患兒病痛的作用。之所以采用毛線帽子的形象而沒有采用卡通水果的形象,是為了避免兒童把醫用酒精或碘伏當做水果味飲料誤飲的危險。
4結語
在社會對兒童患者關注日益提高,兒童醫院大量建設的大環境下,圍繞兒童患者這一受眾群,選擇醫療用品為包裝設計對象,并站在3-8歲兒童的認知視角和情感體驗訴求上進行設計探索。設計方案根據兒童的特點及認知方式分為3個設計點,從視覺、聽覺、觸覺3個認知角度出發,對顏色和文字的使用、繪制修正基礎圖形到包裝造型的研究設計;并設計出小包裝、集成包裝和家庭使用的醫療急救包3種包裝形式。采用醫用PC膜、紙板、塑料這幾種常見材料,在成本上可估算和有效控制,保障醫療用品這個特殊產品衛生標準符合國家要求。使設計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兒童患者和家長的就醫心理負擔。針對兒童患者群體的醫療用品包裝設計還存在一定的客觀障礙?,F有的醫療用品作為產品并沒有區分兒童專用和成人專用,由于該包裝設計僅針對3-8歲兒童患者,其專用性較強,而且一定程度上包裝造型的豐富也會導致生產工藝的改造、生產成本的上升,基于受眾比例、成本、收益等問題,生產商以及醫院未必愿意接受。盡管如此,從關愛兒童患者角度出發,針對兒童患者醫療用品的包裝設計實踐還是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為未來醫療用品的包裝人性化設計發展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U.R.G.奈瑟.認知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
[2]常虹.兒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2010:11-12.
[3]李雯雯.基于兒童認知的趣味性藥品包裝研究與應用[D].齊齊哈爾大學,2015.
作者:胡穎 單位:湖南都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