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真絲織物植物染色實踐及產品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了獲取十種紅黃系植物染料在不同時間和媒染劑下的染色色卡,設計制作后期產品。文章選取了蘇木、茜草、蓮子、五倍子、虎杖、公丁香、槐米、梔子、地黃、黃柏這幾種中藥植物作為染色試驗材料,通過運用多種媒染劑以及控制染色時間的方法,在真絲歐根紗上進行了染色試驗。得到了不同明度和純度的紅黃色系植物染色樣卡。一方面,該染色成果可為紅黃系植物染在真絲織物上的染色效果提供染色依據,另一方面,研發人員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產品的設計開發,并推進染色成果的進一步轉換。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手作藝術和綠色環保產品的愈加重視,植物染重新回歸到了人們的視野。國內外均有眾多的設計師開始了植物染的實踐探索和創新設計,但大多以藍染為主,其他色系的植物染出現得較少。因此,我們選定了十種紅黃系植物染料作為我們的染色試驗材料,通過控制時間和媒染劑的品種來獲得不同的染色效果,并把染色織物樣與紡織服裝專用的潘通色號相對應,依據孟塞爾顏色系統中色相、明度、色度的變化歸納成紅黃色系的色立體,實驗成果可以為真絲織物的紅黃色系植物染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染色前期準備
(一)測量樣本選擇本次實驗主要研究常見的紅黃系植物染料在不同時間和媒染劑下的染色效果。為使本次測量的結果具有代表性,本實驗挑選蘇木、茜草、蓮子、五倍子、虎杖、公丁香、槐米、梔子、地黃、黃柏,這十種常見的紅黃系植物染料,并通過控制時間和媒染劑得到真絲歐根紗不同的染色效果。
(二)實驗準備本染色實驗主要以煮染為主,所用試驗儀器主要有:不銹鋼臉盆、電磁爐、一次性筷子、濾網、橡膠手套、溫度計、電子稱、pH測試紙等。
(三)常用媒染劑明礬(十二水硫酸鋁鉀),俗稱:白礬。在染色媒染環節中提供了鋁離子,主要用于染紅、黃、紫色等鮮亮的顏色。皂礬(七水硫酸亞鐵),俗稱:綠礬。在染色媒染環節中提供了亞鐵離子,主要用于染灰、褐、黑色等灰暗的顏色。草木灰(碳酸鉀),是植物燃燒后的殘灰。屬于不可溶物質。草木灰是傳統的有機肥料,草木灰質輕且呈堿性,含有豐富的碳酸鉀,是傳統天然染色中重要的酸堿調節劑,可以在傳統藍染中做堿性劑。
(四)染前處理植物染料在上染前粉碎、浸泡可以使染料的色素對水的溶解度更好,染料可以更好地上染到面料上,對于難溶于水的染料,還可以通過用95%的乙醇溶液反復浸漬1-2次,將染料提取出來,效果如圖1。染坯退漿如圖2,在染前用清水浸泡真絲面料,可以使液體進入纖維中,并去除面料表面的一些膠質。經過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洗滌,以及溫水沖凈,絲綢面料即可更均勻快速地染上顏色。染坯精練:真絲染坯用染坯重量的1%左右的小蘇打、肥皂水或弱堿性材料浸泡,時刻翻動使面料充分浸泡,煮練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后用清水沖洗,沖洗后晾干。染坯漂白:購買溫和的漂白水,按要求稀釋漂白,之后用清水沖洗。漿料處理:真絲等動物纖維主要屬于蛋白質纖維,容易被天然染料快速上染,大多數情況下不用再做處理。
(五)染色參考數據參考重量比:真絲(50g)、染料(100g)、媒染劑(1.5g)、水(4L)
二、染料的提取及染色實驗
(一)染色過程——以梔子為例將染料(梔子果100g)洗去表面污垢與雜質,用小刀切碎后搗爛,放在濾網中扎緊,避免殘渣在后期染色過程中損壞真絲面料。在4L常溫清水中浸泡4~6小時左右(夏季可相應縮短1個小時,冬季可延長兩個小時),加熱等染液沸騰,20分鐘后,用布過濾得第一遍染液,根據需要可反復得到2~3遍染液混合一起,并將染液設定在60℃保溫狀態。將處理好的染坯(真絲歐根紗50g)充分浸水后分別放入染液中,分別按1、3、5、10、15、20、30、60分鐘浸染;同時準備媒染液,將媒染劑明礬、皂礬、草木灰各1.5g分別加入1L溫水中,充分攪拌溶解,再分別加入4L溫水,攪拌均勻制成三盆媒染液。第一遍浸染完成的染坯,用清水沖洗掉表面顏色,重復染色,媒染2-3遍。將染色與媒染2-3遍的染坯用清水充分水洗并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干,切記暴曬。最后把不同染色時間和不同媒染劑的真絲面料裁成3cm×5cm的小方塊做成色卡,如圖3、4。
(二)染色試驗色卡總結采用同樣的染色方法,分別對蘇木、茜草、蓮子、五倍子、虎杖、公丁香、槐米、梔子、地黃、黃柏這幾種紅黃系染料進行了染色試驗,并對染色結果進行了分析整理,染色效果如下:1.蘇木。蘇木俗稱:蘇枋、蘇方。蘇木樹的芯材中含有豐富的蘇木色素,蘇木在明、清是重要紅色染材。它既是傳統中的中藥,又是傳統的天然染料,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蘇木素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1],如圖5。2.茜草。茜草俗稱:蒨草、茹蔗、地血。茜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植物染料,早在商周的時候就已經是主要的紅色染料。染色方面可以細分為中國茜草、西洋茜草、東洋茜草等。不同的染色時間和不同和媒染劑可以得到各種深淺的紅色,如圖6。3.蓮子。蓮子的外殼,在未成熟之前為青色,成熟之后變成紅棕色。蓮子殼外形為橢圓形,質地很硬,種皮很薄,而且不容易被剝離[2]。蓮子殼染色屬于荷染的一種,而煮過的蓮子殼也是有機肥料的一種,顏色以和紅棕色、褐色為主,如圖7。4.五倍子。五倍子是鹽膚木上一種蚜蟲寄生蟲癭,屬于水解類植物多酚,因結構中含有較多的羥基、羧基,易于金屬離子絡合,與不同金屬離子絡合后呈現出深濃色澤,而且色調較多,如灰、深棕、黑等顏色[3]。中醫入藥具有收濕抑菌的功效,在棉布上染色呈黑灰色,但在絲綢上染色會偏黃棕色、褐色,如圖8。5.虎杖?;⒄?,別名假川七、土川七、紅三七、三七或日本蓼,是一種蓼科植物,是一種常用中藥,價格低廉,來源于蓼科植物,其性微苦、微寒,具有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等功效,虎杖提取物作為一種天然色素,色澤安全,自然無毒,又具有抗氧化、穩定性高,抑菌作用強等優點,它的根狀莖供藥用,有活血、散瘀、通經、鎮咳等功效。因此作為天然染料在紡織染整上的應用必然有很大的開發前景[4],如圖9。6.公丁香。公丁香,俗稱:丁子香、雞舌香。公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與我國常見的木樨科的紫丁香,并非同一種植物,早在漢代就作為進口香藥進入中國內地,古代貴族的“口香糖”,如圖10。7.槐米?;泵资嵌箍浦参飮钡幕ɡ佟F渌亻纹S素的主要成分也是黃酮類物質?;被ㄗ鳛槿玖鲜諘r“折其未開花”,“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槐米主要被用于染黃綠色,如圖11。 8.梔子。梔子,又叫黃梔子、山梔等,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梔子色素可用直接染色法將織物染成黃色,在陽光下微泛紅光。亦可加皂、草木灰等媒染劑染成不同色調的深淺黃色。梔子中的色素屬于弱酸性染料,染液pH值越高,染色越容易,但pH值提高會影響染料的上染速率,如圖12。9.黃柏。黃柏,習稱“川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或黃檗的干燥樹皮,味苦、性寒,瀉火解毒消腫祛腐。[5]黃柏是一種樹皮,用高溫煎煮、加入明礬媒染可得略帶嫩綠色感覺的帶點灰度的黃色,如圖13。10.地黃。地黃,中藥名。是一種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在秋季收獲。這里染色的是生地黃,染色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色階區分不大,因此染色時間階梯較大,如圖14。
三、紅黃系色立體的構建
(一)夢塞爾色立體最后把染色所得色卡進行歸納整理,得到了紅黃系植物染料的夢塞爾色立體。夢塞爾色立體是國際上作為色彩分類和標定表面色標最被廣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我國在藝術色彩和印刷色彩實踐中也基本上是以夢塞爾色彩系統為基礎的。夢塞爾色彩體系是由五個基本色——紅(R)、黃(Y)、綠(G)、藍(B)、紫(P),再加上五個中間色作為基準色的色輪用色彩立體模型來表示色的三種基本屬性關系,即色相(H)、明度(V)、彩度(C)之間的量變和色彩關系。[6]我們選取了紅黃兩個色相,并根據明度和彩度排列出了這十種植物染的色彩色譜。
(二)染色分析紅色系的夢塞爾色立體的制作主要取了蘇木、茜草、蓮子在不同媒染劑和不同染色時間下達到的不同明度和不同艷度的紅色染色色樣,蘇木和茜草在同樣染色時間下在皂礬這種媒染劑下會大大降低其的明度,蓮子的效果相對不明顯。紅色系染料在明礬做媒染劑的染色效果最接近其染料本身的顏色,明度上大致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降低,艷度(色彩飽和度)上大致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高。黃色系夢塞爾色立體則選取了五倍子、虎杖、公丁香、槐米、梔子、地黃、黃柏這七種染料,與紅色系的染料相同,其中特別的是槐米加入皂礬媒染后顏色的明度會顯著降低,而在草木灰里則不是特別明顯,其他黃色系染料加入皂礬和草木灰有輕微艷度降低的情況,但效果不顯著,如圖15、16。
四、染色面料的產品設計
(一)設計思路在后期產品設計的色彩選擇方面,前期的染色試驗給后期的產品制作提供了色彩參考;在作品形式方面,我們參考了近年已有的來植物染絲綢產品的作品形式,發現近年來的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采用常用的植物染料進行設計創作,包括面料、服裝、家紡等方面。比如曹宇坤的《茶染》,以茶葉為染料,將絲綢染成多種顏色完成了這一家居用品的設計;王秀賢以紫草和蘇木為染料,主要運用段染技法進行染色,設計出顏色過渡連貫自然的《悸》服裝系列;藍小玲、陳丹的《詩意的棲居》以紫甘藍為染材,通過染色技法的調節而獲得漸變、散點、抽象、寫實等多重圖案效果,豐富的圖案與統一的色彩,賦予作品清新、寫意的風格[7]。參考了它們主要采取的表現手法后,發現主要以植物染本身的顏色暈染為主,大多數運用了漸變、暈染的表現方法,技法以寫意、抽象、漸變的表現為主,想展現一種如水墨般寫意的效果。因為植物染的顏色純度都不是特別高,所以作品大都給人一種雅致、樸素的感覺,染出的顏色大部分都看起來自然舒適[8]。還但是表現形式和表現風格比較單一,大都比較傳統。常見的藍染可以用扎染和蠟染染出富有褶皺之美和更具像的圖案,特別是扎染,在扎染過程中會在面料上留下針眼,所以主要是重復簡單的名族風格花卉圖和一些生活中的動植物[9]。因此我們希望把植物染與釘珠、配飾相結合,進行面料二次設計,帶給產品一種全新的風格。
(二)設計過程如圖17、18、19,在第一個產品的顏色選擇上,我們把近年流行的紅棕色作為主色調,因此根據色卡選取了虎杖、五倍子、蓮子作為主要染料。在面料選擇上,紗質真絲材料在近幾年被大量運用與植物染服裝設計,運用手法上以疊層和疊層為主,輔助于打褶、鏤空、抽絲是近幾年比較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因為紗的面料輕薄,運用疊、擠、褶、揉等手法會產生水墨般寫意的效果,但是視覺效果總是不夠精致,因此選擇把真絲歐根紗與貼鉆、釘珠相結合的方式,使面料不再是水墨般寫意的感覺,而是帶有金屬感、時尚感和科技感,使二次設計的面料更有看點,從而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除了運用到用中藥植物染制的真絲歐根紗外,我們還利用化纖面料遇熱變形的特點制作立體造型與之相結合,彌補真絲織物不易立體造型的缺陷。纖薄透明的紗令人聯想到水母,因此在設計面料表面主要裝飾的設計上參考了水母的造型,再此基礎上再變幻造型、把材質、技法、色彩、細節結合起來。在底部面料的設計上,為了與面料表層的金屬質感相結合,用綃、喬琪、綢染制不同質感的面料,再用0.2mm的銅絲縫制拼合,使面料具有豐富的層次,最后做成的面料可以用于禮服、手包等產品設計中,如圖20、21。
(三)產品效果最終產品也取得預想中的立體效果和層次關系,可以運用于禮服,服飾品的表面立體裝飾,柔軟的紗質面料和釘珠銅絲的結合,釘珠部位的密與底布的簡相結合,層次對比關系豐富,底布運用了實和透兩種面料,底層面料的光澤感可以透過表層紗布顯露出來,若隱若現使底層面料簡單卻有層次??偨Y植物染近年來因為其自然古樸的色調和天然健康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染色試驗和紅黃系色立體的構建為人們提供了色彩參考依據,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相關產品設計開發的時間,方便了后人的設計創作。后期產品的設計也在市場上原有產品上進行了創新,結合了新的工藝和手法,進行創意設計,這也是傳統手工藝領域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陳東梅,紀俊玲.蘇木媒染紅色系真絲織物[J].印染,2017,43(13):16-21.
[2]王坤,李媚.天然染料對純棉織物的染色性能研究[J].紡織科學與工程學報,2018,35(03):47-51.
[3]余志成,周秋寶.五倍子色素對真絲的染色機理及性能研究[J].紡織學報,2003(03):7-9+4.
[4]張偉偉,高佩佩,呂國良,余志成,楊波,代秀瓊.虎杖天然染料的提取及其對棉織物的染色[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8(04):396-401.
[5]龔淼.黃柏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9(04):318-320.
[6]魏雄輝.孟塞爾色立體體系考辨[J].藝術探索,2012,26(03):53-55+5.
[7]李維賢,聶貴花.從近年作品看植物染在絲綢設計中的應用[J].絲綢,2014,51(10):50-60.
[8]王智髜,吳微微.基于綠色生態下的草木染兒童布藝玩具設計因素探析[J].設計,2017(03):68-69.
[9]胡錦霞,吳微微,董潔,羅中艷.扎染藝術實踐課程教改探索[J].設計,2014(10):187-188.
作者:章霖悅 李建亮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