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人空間環境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及分析
1.1個人空間實驗室研究。
試驗共得到97組數據,其中男生作為被試者,有55組(男對男24組,女對男21組);女生作為被試者,有52組(男對女23組,女對女29組)。1.1.1個人空間距離的分析。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當主試從正前方走近被試時,當被試喊“停!”的前1~2s內,很多被試有一個后傾的過程且伴隨著皺眉,好像是前面有一股氣流襲來一樣,其它方向皆有這種反應,只是主試從前面走近時最強烈,從后面走進時最微弱。如圖1,正左和正右方向的距離明顯有差異,且左邊距離明顯大于右邊距離,這是因為大部分的被試為右利手,他們能很好控制右邊的事物,能對右邊的不利事物進行有效反擊,因而覺得右邊更具有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被試自己卻不知道,更像是一種內隱的集體潛意識,故距離就小;反之,左邊距離就相對較大;正前和正后方向的距離明顯有差異,且前邊距離明顯大于后邊距離;正后距離存在被試差異,即部分被試正后距離很大,甚至超過了正前距離,部分被試則幾乎為零。有研究認為這與被試的安全感有關,即安全感高的,正后距離幾乎不存在,主試可以無限靠近;安全感低的,總覺得后面有潛在的危險,其需要的空間距離就大。1.1.2不同性別在試驗的差異分析。1.1.2.1當被試者性別固定時,不論接近他的主試者的性別如何,其氣泡形狀基本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男生為倒卵形,女生則為橢圓形。這說明個人空間的形狀一般是不太變化的,但會根據接近他的人的不同而調整其大小。1.1.2.2當主試者變成異性時,不論男女,其個人空間會變大一圈。這說明同性之間的防衛會少些,溝通交流應該比異性的障礙小。1.1.2.3整體看來,女生比男生的個人空間大一些。由此推斷,這源于女性天生的性格及生理因素,使其缺少安全感,故其防衛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會多一些。1.1.3影響因素分析。首先是性別,由于本身的生理因素影響,及不同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等原因,是造成允許陌生人最大接近其距離遠近的主要原因。另外,加上個體的種種差異性。其次,主試者雖然是陌生人,但由于性別,親和力,衣著等第一眼印象好壞的原因,造成了當被試者不變時,面對不同的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因此實驗結果是受到主試和被試者的共同影響,相互作用的。1.1.4個人空間在實際中的應用。人際距離包括親密距離(0~45cm)、個人距離(45~75cm)、社交距離(75~120cm)、公共距離(120~360cm)。在進行園林設計會經常遇到個人空間的問題,如桌椅的設計需要了解不同人群的適當談話距離;教室中講臺與第一排座椅的距離;綠地中座椅及其他設施的尺寸、形狀、朝向及其與道路的距離等。
1.2問卷調查分析。
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可以看出52%的認為最為私密的空間為林場,36%的人認為的私密空間為主樓后綠地。林場作為實驗基地,具極高的植物覆蓋率,這說明公共空間的私密性與空間的使用者多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較高的私密性,給人以安全感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安全的暗示。林場這類型的空間具雙重性。得到36%支持率的主樓后綠地同僅得4%支持率的熊貓園位置臨近,其周圍環境也基本類似,皆是建筑所圍合形成的空間,雖然熊貓園四面都是建筑物,但由于包圍其的皆是學生公寓,不間斷的行人通過和植物遮擋相較主樓差。而主樓后的綠地,雖然僅有三面建筑物的包圍,但由于非上下課時間行人較少,大片的杜松,白樺的遮擋,形成了比較受歡迎的私密空間。由圖2及其他調查數據可知體育場是了感到不適最低,且最常活動的場所。校園作為集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場所。其為學生提供的空間皆是公共空間。而體育場作為可以讓大家最大程度的參與其中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可以推測目前校園中大量的使用者與校園的最適容納并未形成和諧的關系,在校學生最迫切需要的場所并非是具有私密性的空間,而是足夠的個人空間,足夠的可進行集體公共活動的場所。
2結論與建議
2.1通過實驗和觀察法得出每個人都需要個人空間,一個人的個人空間大約可看作直徑為一米的圓柱體。
2.2學生很喜歡可活動的開敞空間,同時作為可進行親密交流的私密性空間亦是不可缺少的。
2.3在環境設計中,公共空間具有進行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還應具有可容納私密性活動的空間。
作者:高春義岳莉然單位:黑龍江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