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風景園林理論在校園景觀設計中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大學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校園的建設受到廣泛關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辦學理念與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風貌的縮影,對于國家的高校建設甚至社會教育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西南林業大學為例,從校園文化與園林匾額造景融合、校園生態與植物配置原理整合以及校園功能空間與造景尺度聯系3方面,探討西南林業大學景觀建設與風景園林理論的融糅,并為今后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提出改進方向。
關鍵詞:高校景觀;景觀設計;大學校園
引言
隨著大學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校園的建設受到廣泛關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直接反映了高校的辦學理念與精神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風貌的縮影。作為我國西南地區林業、風景園林學科辦學歷史久遠、師資強大、培育眾多學子的林業類高校,西南林業大學的校園景觀設計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校園內的師生們。尤其是設計類的學生,其設計思維與審美思維更加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校園內的景觀環境會大大影響其對風景園林的理解,以及今后在課程中、工作上的設計思維能力。因此,西南林業大學的校園景觀值得研究與討論
1西南林業大學景觀建設與風景園林理論的融糅
1.1校園文化與園林匾額造景融合
匾額作為一種景觀元素,在園林景觀可以點出建筑主題,引起觀賞者的審美注意,起到“點景”的作用。如,拙政園“荷風四面”簡簡單單4個字,將亭的由來說明清楚,言簡意賅,發人深省的同時,渲染了意境,襯出整座園林的文化底蘊[2]。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今社會對于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匾額在現代景觀中仍應用廣泛,當今校園景觀中有建造如亭、廊等古典建筑的風潮。在校園景觀中,多將匾額賦予校園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校園歷史。以西南林業大學的“雙亭苑”為例。這是為紀念1978年北京林業大學南遷入滇,與西南林學院合并。北林回遷北京后,西南林業大學為銘記手足之情,便建“雙亭苑”。“北亭”代表北林,“南亭”代表西林。匾額“南亭”、“北亭”起到了點景的作用,賦予了亭歷史背景與文化意蘊,為整個校園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并能引起游覽者無限的遐想:兩校的人才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共同合作;也不不禁感慨其精神延續至今,激勵著西林學子在園林事業上不斷奮斗。由此可見,匾額在當今校園景觀中的應用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校園文化與園林匾額造景的融合具有藝術烘托的意義。高等院校的校園環境不僅要有學術氛圍,更要有藝術氛圍。在景觀設計時,要運用園林藝術美學創造景觀,從藝術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園林藝術處理手法,以藝術的標準去設計規劃場地,創造能代表該校精神文明、歷史傳統、現代思想、特色專業的功能區域,使整個學校的的景觀得到升華。
1.2校園生態與植物配景原理整合
高校景觀中的植物配置要做到主次分明、四季有景[4],同時選用中國人自古以來愛用的、有深刻寓意的植物,如梅、蘭、竹、菊。植物的配置要體現在行道樹、垂直綠化、花壇上,充分運用對植、列植、林植等配置手法[3],注意規則式與自然式造景的結合。西南林業大學地處云南昆明,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其中雪松、滇潤楠、荷花玉蘭、銀杏、云南早櫻、木芙蓉等喬木,鶴望蘭、滇海水仙花、非洲菊等草本植物都在校園里大放異彩,彰顯林業大學特色。一教前的大型模紋花壇是校園里最大的花壇,用低矮的灌木修剪成手托綠葉的樣式,成為了校園的一張“名片”。“秋海”的建設大大提升了西南林業大學的生態效益,設計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并融入校園景觀建設中,“秋海”已經成為了校園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季相與植物配景原理整合有利于解決現有的生態問題,著眼于過去的問題以及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問題,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系統,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并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高校景觀的塑造中,給師生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學習與生態環境。
1.3校園功能空間與造景尺度聯系
傳統校園尺度親切的外部空間最有利于學生交流活動[1]。本文以造景尺度的私密空間、半開放空間以及開放空間對西南林業大學的主出入口、教學樓、校園道路以及水景“秋海”加以探討。
1.3.1校園出入口
作為校園與外界相連接的節點,校園出入口是展示校園風貌的“窗口”、“門面”,是整個學校精神風貌的縮影。建設要具有概括、整體性,又能體現該校的風格特色。作為校園的主出入口,要滿足人車的交通功能。設計中可以采用特色小品、植物、燈具來豐富校園景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高校對新冠疫情的嚴格把控,對校門的設計也應該與時俱進。如,各個高校已經在傳統大門的基礎上設置了高科技人臉識別裝置、體溫檢測儀器以及紅外線棚等。此時,校門已經不單單是“在外是展示、在內是標志”,還有防疫、安全防控的功能。西南林業大學正門口經過前幾年的改造變得更加莊重威嚴。校門在保留原有樣式的情況下將尺度擴大,采用了人車分流的交通動線,加大了交通便利性與安全指數。在疫情情況下,也適當增設了人臉識別等高科技系統。
1.3.2校園建筑
在高校校園內,最重要的建筑莫屬圖書館、教學樓、行政樓。這些建筑不僅要滿足學生學習、教師辦公、師生交流,還要發揮特殊功能。如,高校的圖書館地勢高,可以彰顯建筑物的雄偉,烘托學術氛圍,讓師生進入到圖書館就嚴肅起來,對學習充滿嚴謹的態度。高校在學習的方法、課程的形式、師生的交流上都要不斷跟進時代的步伐。校園是“傳道授業解惑”之地[4],在這些外形宏偉、人流量密集的建筑周圍可以設置完全開敞的空間,以更加凸顯建筑的高大以及造型特點,使學生對教學樓充滿感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校園里廊橋、景墻、花架等景觀也要營造出高校的獨特意境[4],體現文化精神,在其周圍可以設置半開敞空間,擴大視野的同時也要給予師生使用時的安全感。校園不僅是師生們研討學術的神圣之地,也為師生提供了休憩之地,大學校園也是師生的家。如,宿舍樓、食堂以及超市等服務性建筑周圍不乏賞心悅目的景觀、舒服的休憩設施以及綠地、樹蔭等,讓師生在完成了一天的課業任務后也能保持身心愉悅。西南林業大學的幾棟主要教學樓以及2個圖書館外觀風格一致,造型獨特、高大雄偉,符合高校校園建筑的設計要求,有力地渲染了高校學術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號教學樓與4號教學樓外觀在軸線上相呼應,契合了校園的中軸線,保證了校園的風格整體性。并且1號與4號教學樓的周圍都有寬闊的廣場,即開敞空間。在去往教學樓時,不禁會感到嚴肅,對高大的教學樓頓時有了敬畏之情。
1.3.3校園道路
園路是一個場地的脈絡,具有交通功能,能夠分散人流、緩解交通壓力。園路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校園各個功能區的可達性。同時要注意,一、二、三級道路的劃分以及消防道路的規劃。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會把視覺重點放在建筑本身以及景觀設計中,常常會忽略作為師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區域———地面。發揮使用功能的同時也要注意道路兩旁的景觀空間尺度,從而創造良好、優美,令人感到舒適的環境,從而達到“景觀育人”的目的。西南林業大學的校園道路很好地把握了道路間的尺度關系,并且做到了一步一景,將景觀與道路進行了完美結合,彰顯人文關懷。園路優美的曲線與周圍的建筑相得益彰,表現出層次感以及節奏感。園路分為3級道路:一、二級路車輛通行,三級路只可行人通行,這樣的劃分方法為校園創造了便利條件。道路構成了大學里最美麗的景色,因為景色設計路程,因為路程得到美景,構建各種形勢的校園景色,縱橫全校,達到了豐富校園整體景觀的作用。校園鋪裝多樣,通車的道路多采用柏油鋪路,主要教學樓辦公樓前則使用方格型、磚型、菱形等花崗巖鋪地。
1.3.4特色水景
圖4秋海校園水景要因地制宜,水域的大小、開合都可以反映整個水域的美觀程度,水景與植物圍合的空間尺度可以影響來往人群的視覺感受與心情。西南林業大學內的最大水體為“秋海”,是為紀念著名林學教育家張海秋而建。整個景觀充分考慮到了校園內部的地理環境與生態條件,利用高差將水域沿岸做成緩坡,做自然式駁岸,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以及楓香等秋色葉樹種,這種開敞空間與半開敞空間的結合,將“秋海”的景觀尺度進一步劃分,從而形成了一個可游可憩的園林景觀。
2西南林業大學景觀設計的創新改進建議
2.1將特殊性放大化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更是國家棟梁的搖籃。美好、優質的校園環境應該處處體現著人文關懷。應對于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專業、不同地區的學生加以充分地關注與尊重,在設計中可以從校園景觀節點中適當提煉出該校“差異性中的特殊性”。如,在女生數量遠大于男生的專業教學樓附近設置“女性友好型”互動場地,可以充分考慮到女性對景觀的特殊需求。所謂“女性友好型”互動場地就是以女性視角,建造校園景觀。女性生來感官系統就比男性的發達,對色彩、氣味甚至細部設計都比男性標準稍高一些。可以將冰涼的金屬座椅換成木質座椅,避免因天氣寒冷而讓女性使用時會有不適的感覺。讓女性群體可以更好地關注這種“差異”的過程,也是避免高校景觀同化的一種方式。在少數民族占比較多的學院,學校要重點關注其民族的文化以及生活習慣。西南林業大學操場上經常有少數民族同學帶上音響,圍上圈圈,載歌載舞,好是快活,引得其他同學駐足觀看,幾欲參加。如果校園里能有一塊類似于社區中“跳廣場舞的廣場”提供給這些同學,那么也會引得漢族同學或其他民族同學一起參加,使同學們鍛煉了身體,交流了感情,也能進一步促進民族大團結。
2.2利用裝置藝術的點綴效果
裝置藝術是一種將場景、材料與情感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中國藝術過程中剛剛顯露頭角,在高校景觀中的運用更是微乎其微,即使出現,也是在設計類學生的畢業展覽中。但是其“輝煌”僅僅能持續1~2個月,不會長久地保留下來。除非是優秀作品,被展覽的時間長一些,但最終不會成為校園景觀的一部分。尤其在后疫情時代,師生更加追求物我多樣化的需求。設計師要合理運用校園景觀的調節作用,從學生作品中提取優秀的裝置藝術設施,使其坐落在校園之中,架起學生與外界積極環境的“橋梁”,有利于改善校園環境。尤其是基于人群心理健康創新交互性裝置藝術設施,能夠破除師生困居于隔離校園的現狀,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重新培養學生對于外界環境的感情,修復疫情所帶來的心靈創傷。
2.3營建可以學習的公共景觀
以北京林業大學的“薄房子”與“森林之心”為例。“薄房子”以前是校園水果店,后被改為了公共景觀;整個建筑就是一個薄薄的銹鋼板結構,學生可以在此休憩、學習;其中一片留白的墻面還充當了“表白墻”功能———在墻角永遠會放著一捧新鮮的花束,渲染了一份浪漫的氣氛。“森林之心”處于校園的中心地塊,是校醫院搬遷的舊址。根據地理位置,便在此處設置了一個寬闊的草坪和一個可供學生自習的長廊,有很多有趣的設施,其中標本墻的設計值得學習,整個墻面由一排排可前后翻動“格子”組成,“格子”一面是該校各種各樣植物的標本,另一面是這個標本植物所有對應的名稱、拉丁文、生長習性等知識;過往的人群可以在與這面墻互動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西南林業大學不乏植物資源,也不缺乏標本資源,可以利用這種景觀設計讓學生們身處“學習的海洋”。
2.4體現中國傳統智慧
清華大學宋曄皓老師曾在北林營建了一個竹構作品,結構巧妙,造型新穎,與夜景燈光相結合,為校園景觀增添了一幅能夠啟發園林學子設計的“效果圖”。其設計體現著園林人的營建智慧以及中國人的美學思想。目前,高校景觀多見從西方景觀流傳過來的人物雕塑,而少見以中國傳統材料構建的藝術設計。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精華所在,以榫卯為原理或設計原理創建出一個小品或作品,與西南林業大學正門口廣場上的日晷相呼應,能體現中國傳統智慧,也能激發園林學習的求知欲,培養園林精神、園林情感。以景觀為課堂,要帶有“能發現美的眼睛”去設計景觀,使校園景觀充滿美感、藝術感。培養學生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在自己的校園里便能得到藝術熏陶,讓校園的每一處景觀都能成為每一位學生學習美學、藝術的課堂。
3總結
高等學府文化輸出是整個社會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承載著整個國家的無數種可能性。當學校經濟條件、文化條件以及其它外部因素都具備時,應該合理地改善校園景觀,提高景觀質量。適當地關注校園內環境的變化,一旦發現可修繕的區域,要及時給予能滿足師生的設計愿景以及設計方案;設計時既要遵循園林設計的一般原則,也要傳承歷史與文化,起到熏陶學子的作用。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是一個既需要以鳥瞰視角也需要以平民視角去觀察和考慮的系統化工程,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應該以全新的視角看到校園景觀設計,利用創新思維解決人群在高校使用功能上的問題。風景園林師在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時應充分了解該校的歷史文化背景,積極參與人居設計實踐,博采眾長。各個院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歷史文化以及風格特色,設計師要將校園價值合理利用起來,再結合當今社會的藝術與審美方向,避免“高校景觀同質化”,也避免“歐美化”,合理利用中國美學思想與建造原理,用中國智慧創造設計中國高校的景觀。相信未來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在給師生以及整個學校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一定能在設計領域中有所發展,且能自成一派,逐漸發展出獨有的設計規劃理論與體系。
作者:蔡瀛方 李煜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