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設計大賽學生的度與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創作過程指導
1.1分工明確且能執行在拍攝DV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團隊同時做很多工作,一個學生基本上不能完成。指導教師在學生團隊組建時,應結合學生實際能力進行考慮,使得團隊組合更優化,而在創作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細化任務,并給予一定的支持,包括經濟上的支持。例如,在實際指導過程中了解到有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因需要考慮車費等交通費短缺的問題而中斷拍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考慮給予一定的補助。對已參加七屆計算機設計大賽及省學科競賽的學生進行抽樣,制作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調查表,如圖1所示。
1.2專注專業學科學習與溝通能力大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參加計算機設計大賽的初衷就是加強對專業學科的專注學習,將枯燥的學習變為任務需求化的學習。例如,在DV后期編輯中用到的非線編軟件、聲音處理軟件等專業軟件,對于數字媒體專業的本科生,指導教師要適當地給予任務,引導學生能深入學習;而對于非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要手把手地教會學生基本任務的操作,使學生克服對非線編軟件的恐懼心理,發揮入門級指導。基于計算機設計大賽等競賽的學習效率非常高,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完成技術學習,提高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而且會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而這種有益的互動是平時學科教學中少有的。對于學生來說,有更多機會與教師交流,能提升學生的自信。例如,寒假期間不少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都會遇到問題想請教老師,但又擔心打擾老師休息,所以在時間、聯系方式上會做更多的考慮,這是對學生溝通能力的訓練,也是“90后”大學生最需要補上的一課。
2答辯環節指導
2.1重視答辯的過程答辯是一次頭腦風暴,指導教師要重視答辯環節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本科生與專科生的區別在于本科有畢業論文與答辯”,這句流行語從另一方面印證了答辯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用。在計算機設計大賽參賽過程中不是只有決賽的答辯,除了在主題創作時就要進行論證(準答辯)之外,學校送到賽會前也要進行答辯,在決賽答辯前,指導教師在前一天都要對學生進行模擬答辯。在《運動綿延祖孫情》作品答辯中,專業指導教師要對作品的每一個場景、不同場景之間的前后聯系提出問題,比如爺爺為什么幾年來都穿著同一件衣服;冬天救人,圍觀者為什么都穿著短袖(當時是5月拍的)……這些問題都是針對可能被忽視的細節而提出的。很多學生在答辯中被責問得流下眼淚,但這就是工作,對于工作,馬馬虎虎絕不可以。因此在指導過程中,對答辯不僅要重視,而且要強化,這也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一個補習課。
2.2答辯是重要的自我提升過程計算機設計大賽為每位參賽選手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自我提升平臺。比賽過程中只有小組成員不斷磨合,才能將團隊所要傳達的理念表達到極致。在這個磨合過程中將產生思想的碰撞、融合,成員們也將理解團隊精神的深刻含義,或將更好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或將更勇敢地正視自己的錯誤,找出差距并了解自身的欠缺,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比賽中去。特別是在結果出來時心理落差較大,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前6屆比賽,我校派出近20個項目參賽隊伍,只有12個項目獲獎,2014年雖然有進入決賽的獎項,但是省賽要求極為嚴格,9個項目參賽,只有5個進入決賽,最后獲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沒有作品獲一等獎。以后比賽將走“學生打擂臺”的方式展示作品,為社會就業服務、為行業服務、為企業服務、為上崗需要服務、為自身專業服務。在第5屆計算機設計大賽決賽(沒有經過省賽預選)上,我校學生經過兩天的比賽,獲得了兩項優秀獎(在高校此獎基本上就是鼓勵,沒有等級),兩項三等獎,但是學生基本上能正確接受這個結果,因為在答辯中教師就有所預防,這樣學生看待名次時心理落差就較小,同時學生在創作與答辯過程中的承受能力會有很大提高。
3參加競賽學生的就業行情分析
參賽過程中需要與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對相處之道有更深的理解,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到鍛煉。在大賽過程中小組成員們碰撞出的思維火花將開闊學生的思維,增長其見識,提高動手能力和協調能力,加強競爭意識與互助觀念。這些都能讓與賽者在今后的相關活動中更勝一籌。我們對已畢業的56名指導過的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統計,就業率100%。從面試表現看,數字媒體(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普遍自信。而非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其面試優秀率為80%,競賽經驗使學生的生活更豐富,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創新點或策略去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在調查中有近九成的學生都能與單位高層順暢交流,工作上手快。
4結語
不論是計算機設計大賽,還是其他級別的賽事,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在創作過程中鍛煉一個團隊。在進入決賽時,如果學生能看淡比賽結果,就是指導教師的成功,學生擁有這種胸襟與度量才是教育的巨大進步。
作者:肖若琛 黃冬明 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