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機械設計課程實踐環節教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高等學校對人才培養中,只使用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學生只會理論,而實作操作得不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無從談起。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機械基礎課程提出了要提高實踐環節,整體提高機械類基礎課程操作能力和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文章從機械設計的現狀以及改革思路和實踐環節的改革這三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1]。
1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在各個高校,機械設計基礎實踐教學的方法過于陳舊,多數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期末進行集中考試,雖然考試方式有所創新,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老套,實踐方式也不先進等。在教學中,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述為主,由教師把知識點難點重點集中講述,學生機械地進行設計,缺乏主動學習和創新。由于以上原因,致使有的學生因為知識點太多,不能很好地掌握,使設計質量下降。學生基本功不扎實,使得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在設計時,要學生用手繪圖完成圖紙繪制,這與將來專業課企業要求學生掌握多種繪圖能力也不吻合。題目和學習模式的單一化,也束縛了學生的設計和創造性,致使有的學生采用抄襲或者其他消極方式對抗這種設計。師生不成正比。課程設計需要的教師7~8個,每個教師需要完成2~3個教學班。教師需要指導的學生多,不能顧及每個學生,尤其是最后階段,指導教師要對每個學生都負責,要對他們的圖紙、指導書進行指導,結果因為教師少,教師流于形式,學生學習也浮于表面,使教學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2]。
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思路
2.1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
通過教學方法的改變,充分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以前的“教師要教學生知識”轉變成“學生自己發現并創造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新的知識,而不是在傳授中掌握新的知識。
2.2著重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
要主動學習,就得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過去就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然后死記硬背各種原理、套公式模式的機械練習,改革以后就改變這個模式,采用學生主動參與,多動手,勇于探究的方式。運用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采取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等其他模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
2.3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針對機械設計基礎實踐環節的特點,有很大的工程性和實踐性,所以要對工程人才實踐能力重點強調和以引起重視。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介紹機械制造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而且要給學生創造將理論知識與機械制造實踐相結合的時間和機會,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3]。
3機械設計基礎的實踐環節改革
1)要滿足基本教學就得建設實驗室,完善實驗室。這可以使教學環節有效進行,結合實實在在的實踐環節的改革使教學不再是一種形式,還使課程理論教學變成實際產出的發展教學模式。實驗室完工后,要對課時進行調整,把以前的理論課減少,增加實驗課,加大實驗學時。實驗條件的完善,學生能發生很大轉變,從以前的參觀認識轉變成自己動手操作。實驗課時的增加,保證了學生充足的動手實踐時間[4]。2)為提高學生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室采用多種實驗模式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直觀觀察以后,對每種機構的特點進行優勢和缺點的思考,然后進行操作實驗,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制作機構模型,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創新教學,是根據學生對模型的制作進行的創新設計,讓學生充分展示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利用各種機構、材料開動腦筋,設計出新的機構模型來。采用多種實驗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創造出更好的學習效果。3)為開闊學生的思維,課程設計題目也要多樣化,要設計多種典型設計題目。設計題目時要明確設計任務、設計步驟和設計思路;這題還可以只給設計功能要求,讓學生大膽發揮,讓他自己完成。在學習中,還要要求學生自我總結,找到自己的優缺點,以求更大進步。
4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社會對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這就要求不但要培養他們扎實的基本功和理論基礎,還要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和創新能力,而且要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實踐環節的改革,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同樣可以在其他專業的課程中推廣使用,為其他課程的實踐環節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2]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謝開泉,胡潔敏.《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分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12):88-89.
[4]馬超,曾紅,王宏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104-106.
作者:佘媛芳 單位: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