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設計對漢字藝術的借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筑物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物,不僅有著多種實用功能,還具有承載文化的作用,更是人類文明的象征。賴特曾強調建筑創作在形式之上的“思想”的重要性,而思想必然依托于特定的形式符號。西方各種流派已賦予建筑獨特的風格和超凡的魅力,中國現代建筑在大建設的背景下批量涌現,其沿襲西方成熟理念的同時也曾一度忽略自身的特質,當下本土設計界在文化反省中對傳統文化予以重新審視。而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作為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記述了各類建筑形制的演進,并且其筆畫與骨架的構成都與建筑構造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著力于尋求建筑對漢字藝術的符號化構想,從而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
漢字字型多方正平直,筆畫穿插得當,且表意深刻。現代建筑設計可以借鑒相關的漢字,直接將其字體形狀運用于平面或立面,再加以建筑化創作。平面法是從空間形態入手分劃功能區間,然后立向建筑化的過程,立面法是從主體立面形態入手,并完善內部空間的建筑化過程。而“逐漸建筑化”[2],即:根據建筑的屬性,逐漸地將“抽象的形”轉變為“建筑的形”,其首先將形態空間化,也就是利用“空間構成”原理將實體和空間組合起來,再依托一定的建筑技術對其加以實現。
在建筑化的過程中,漢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就是產生空間雛形的依據,可根據需要將筆畫的線主觀擴大為面,再將面域縱向拉伸為實體,并由此制造空間,或將相鄰筆畫直接整合為面,如:把加拿大的蒙特利爾—67住宅與日本銀倉大廈的設計手法運用于中國建筑,都可視作是將漢字中“口”字筆畫整合形成的面拉伸產生的立體空間。而筆畫轉化的空間既可以是封閉的、半封閉的室內空間,也可以是完全敞開的室外空間,其以虛實不同的手法構成最終的建筑體。如:圓明園的暢春閣就是以“卍”字為平面的建筑組群,它既延承了符號的外形,又傳達了文字的內在涵義。同樣的手法也見諸于西方,如中世紀西方的大教堂多以拉丁“十”字形作平面組織空間。當然,漢字在立面的應用也很多見。山東省東營市檢察院即是一例,其各建筑單體相連,高低有致,四個立面均對應著“山”字形,寓意是執法如山。因“山”字本身具有對稱、平穩、簡潔的特點,用于建筑則更顯靜穆、莊重,符合檢察院對建筑語意的深度要求。此外,建筑設計者直接采用漢字圖案作為建筑裝飾的做法,如在頂面或者立面上添加漢字圖案,既起到裝飾作用,又可適當增添建筑的文化內涵。
二、現代建筑設計對漢字視覺符號的解構
解構主義是建筑設計的重要風格之一,它將現代主義的簡潔和抽象發揮到了極致,它熱衷于不和諧的、非永恒的嘗試,其手法多樣,善用分解及組合的形式來表現時間的非延續性。通過層次、點線、網格互旋、構成、衍生、增減等手法表現間離、片段、解散、分離、缺少、不完整、無中心感,顛覆和反轉了現有的規則約定,更加追求草圖性、試驗性和混亂性[3]。
用解構主義建筑手法來處理漢字,即:打破漢字原有的基本架構關系,將其視為單純的形體符號,通過對字形和筆畫的增減、拆解、錯位、共享、反轉,重新組織成新的幾何形體,同時按照建筑的功能需要適當調整各單元形態的角度、位置、比例及連接關系,再根據基地和路網的具體情況明確出入口、采光方向以及立面的虛實節奏等。設計者把在解構中所得的代表符號用于立面門窗的建筑設計中,使其達到以外在的形式吸引人、以內在的底蘊感染人的設計目的。如岳陽市第二師范學校在校門上的設計,就是對“師”字的解構再造。
三、現代建筑設計對漢字結構規律和造字方式的提煉和延伸
(一)現代建筑設計對漢字結構規律的提煉和延伸
傳統書法藝術對漢字結構規律的研究最為成熟,歐陽詢總結出漢字結體表現的“三十六法”,即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偏側等。宗白華認為三十六法中每一法都是一種美學構成。通過比較研究可以發現,漢字結體的“三十六法”與建筑構成規律有相吻合之處。
在“三十六法”中提到了“小大成形”,即小字與大字各具形與勢,如蘇東坡關于“大字難于密結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的觀點,指出了若能使大字密結,小字寬綽,則盡善盡美。而文字的建筑化也同理,粗線可作主體形成宏觀輪廓,以細線為輔,二者相互承托,則使建筑的線性語言在對比中不乏協調[4]。
(二)現代建筑設計對漢字造字方式的提煉和延伸
漢字造字的“六法”之間,多以象形造字法為基礎,用添加、暗示等輔助方式創造出新的文字,這些極具智慧的造字思維與建筑思路本質相同。如:指事造字法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增添指事的符號;會意法是指把兩個表意的符號結合為一體來創設新字,而其中的表意符號也多為象形或指事字;形聲造字法是利用相同的偏旁,將形旁和聲旁組合在一起;轉注法是在會意字上增添原本已有的字根,或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增添與其原義相同的字根;假借造字法則利用已有文字創設新字,即借用原有文字的形、音、義,以類旁或聲義旁的置換進行再造和創新。造字方式之間的轉化過程,與建筑由具體元素(象形、指事法)抽象化的創作過程近乎一致,建筑設計從“元素”(象形法)轉入“抽象”(會意法)再深入到“解構重組”(形聲法、轉注法、假借法)的轉化,基本對應著造字“六法”之間從形到意的轉化,直至擺脫原始形體的束縛而產生全新的概念,進而獲得形神兼備的建筑外形。
四、現代建筑設計對漢字意象的升華
“六書”理論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使漢字由象形轉化為取意,完成了從“形”到“意”再到“義”的升華,在書法中無論是端正平直的楷書還是行云流水般的草書,都是由具象到抽象、形似到神似的升華,即把基本形體概括為具有書法的氣質、韻律和意境的審美意象。因此,形只是演變之源,不是演變之果,氣韻與意境才是對形態表達的觀念超脫。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外觀設計就源于對漢字意象的升華。館體立面取自繁體的“華”字,并以之作為演變的起點,對其筆畫構成和造字方法深入探究,把它解構為縱橫交叉的直線符號,繼而對“一”、“|”形態在平面關系上加以有規律地垂直交叉,按照韻律與節奏、變化與位移的美學法則,在立面上形成層層復疊的“華”字意象。“一”形梁與“|”形梁組構的微妙立面,是對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元素“斗拱”的抽象傳達,彰顯了現代簡約的氣息。橫梁截面的篆字雕飾,更使建筑具有精微之美。遠觀館體,居中升起、層疊出挑,形成了極具雕塑感的“王冠”意象,充分傳達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理念。此外,中國紅的沉穩更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完美地詮釋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
五、結語
漢字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它以各具魅力的書體和體系化的書理,在藝術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同時,漢字特有的紋樣裝飾性、漢字的造字法則和結體構成規律,與建筑構造的思維暗合。在設計趨同的國際背景下,深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必將成為中國現代建筑藝術的探索方向。因此,無論是對漢字紋樣的直接借鑒還是對漢字造字思維的間接啟示,抑或是對漢字形態的抽象解構、對漢字意象的升華提煉等,都不失為對傳統文化有價值的傳承和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