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地球上很多生態系統都已經失去了平衡,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注意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于是本文簡單討論了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
關鍵詞:建筑工程;建筑設計;生態文明;措施
前言
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要求,在建筑工程設計中也一定要遵循這項原則,這樣對提升建筑工程設計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意義
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足點都應當是為滿足人民生活基本要求和安全健康為主的,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以及我國和國際社會普遍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劃歸重點的時代條件來看,建筑設計中納入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環境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建筑產品作為人類活動居住的主要場所,其對資源的利用率占據著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絕大部分,在面臨著環境破壞、土地惡化、能源短缺等問題下,人們逐漸意識到緩解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間矛盾的必要性,包括緩解建筑及其附屬產品與自然環境間矛盾的必要性。因此在建筑設計領域中,建筑師們對降低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強化建筑產品與自然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已成為時下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2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類型
2.1原生型建筑
這種類型建筑旨在還原或復蘇傳統建筑視角下的一些建筑要素,運用一些較環境破壞影響更小的建筑材料,并賦予其新的意義。在城市化進程和建筑發展迅速的今天,用現代的觀念和科技理論輔佐以舊的歷史傳統和地方風格,以建筑來還原當地特色,并以此為基礎發展更高效的自然能源利用與供給,實現建筑與原生系統的和諧統一。
2.2節能型建筑
節地節能建筑是一類具有特點的建筑,該類型的建筑的設計初衷是實現對物質材料的循環利用,以節省資源。近年來,由于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節地節能建筑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舉個例子,在我們的生產生活生產中,會有各種垃圾的產生,將這些垃圾再次利用,將它們作為建筑施工中的材料,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了建筑的整體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改善環境。
2.3高技術建筑
高技術建筑所指的“技術”有許多種,高技術建筑所利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是輕質的、環境友好的,也包含各類低污染、少浪費的現代建材,所采用的施工手段技術可以是通過建筑信息模型或建筑控制圍欄等技術實現的系統性修建,降低建設過程各環節產生的污染和環境破壞。高技術建筑主要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ArcGIS等,實現固定建筑的生態反饋和調整,實現有效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給建筑加上一層生態皮膚,增強建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降低對電、水、天然氣等資源的利用,實現節能和保護環境的功能。
2.4生土型建筑
生土類型建筑是一類通過覆土來改善建筑熱工性能的建筑,這類建筑可以使資源與能源的損耗降到最低,以實現節約能源的目標。通過對生土類型建筑的方案的設計,我們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暖性能,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措施
3.1綠色設計技術應用
綠色建筑設計技術涉及了多個知識點,包括建筑中的能量轉換規律與不同物種的循環規律。建筑設計者已經將一些節能技術如門窗節能技術、墻體節能技術廣泛應用與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同時,建筑設計者也可以將一些新型材料技術應用于綠色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隨著我國建筑材料的不斷進步與更新換代,更為輕便的墻體結構技術、高強合金鋼材料以及高強度混凝土材料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建筑設計結構與磚石材料,這大大促進了建筑內部空間的拓展。
3.2建筑和環境相統一
選址是建筑物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最基礎的一步,而維持建筑和周圍的環境的統一性是合理選址的關鍵內容。建筑設計師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建筑與環境的和諧性,以實現建筑規劃的合理性。此外,設計人員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以及施工的具體要求來確定建筑施工的方式,同時,充分考慮建筑施工的合理性,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如果有一些建筑需要重建,設計人員需要將之前的建筑與要重建的建筑之間的關系協調好,提前規劃好新建筑的施工方式,并突出新建筑的特點,將生態建筑觀融入建筑設計中。
3.3追求人性化的理念
建筑設計環節中,要想使建筑結構整體納入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功能和意義,首先要從“人”的角度入手,單純地追求某種功能或一味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產品成為一項華而不實的擺設而對人類居住活動無所建樹,很顯然反而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建筑設計中首先要以人為本,將人類對建筑的基本訴求作為切入點,在為人類活動服務的前提下,結合建筑的具體功能、經濟效益、環境及文化特征等為基礎,綜合分析考慮各種有助于維系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平衡的各類方法進行建筑設計,使建筑長期有效的發揮功能,實現資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3.4建設設計突出個性
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為了突顯建筑的自然景觀,設計師應該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自然環境,使建筑物可以和諧地融入周邊環境。但是設計人員不能一味的根據周邊的環境設計建筑,而使建筑喪失了自己的特點,因此,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需要突出自己的個性,并將個性化的設計與周邊的環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物的特點。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中融入全新的創造理念,創造出能引人共鳴的建筑設計。
3.5提高設計的一體化
從具體的設計內容上來看,生態建筑的目標是實現最大程度的節能環保,針對這一目標,在設計過程中要重點引入“綜合設計”(IDP)的理念,即實現最大程度上的一體化,避免出現短板效應,實現最初方案上的規劃、結構、能源、暖通、給排水、電氣等各個因素的綜合分析設計,通過各個模塊的有機整合,結合建筑的自身特點及區域自然情況,設計成規模型的建筑生態節能體系。同時要保證建筑設計藝術與建筑技術和建筑功能的有機結合,避免因單純追求造型而出現的高能耗、低效果的建筑產品。
3.6建設設計突顯綠色
①生態建筑觀要求設計師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突顯綠色理念,并使室外與室內的設計保持一體化。這就需要設計人員通過相關的技術將室外的環境置入到室內,其目的是保證建筑物的內外環境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②生態建筑觀要求室內外的景觀保持一體化。室內外景觀的一體化多見于我國的傳統的園林設計,即將室外的部分景觀延伸至室內,使室內形成一個獨立的小氣候,這種設計有很多的優點,它不僅能提高生活的質量,陶冶人們的情操,更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③生態建筑觀要求裝飾的生態化,即在對室內進行設計時,要選擇與自然環境相統一的裝飾品。
3.7增強生態化的效果
在建筑設計階段盡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程度和自然采光系數,建立其有效的高品質自然采光系統,并以此為基礎鼓勵發展建筑太陽能能源利用,實現自然光能的充分利用,降低建筑內部采光所需能耗,如窗戶集熱板系統、空氣集熱板系統等;創設足夠的通風對流結構系統,建立起完備的自然通風系統,降低空調等設備的使用;建筑施工期間多采用新型材料,加強雨水收集和循環系統的設計,一方面使雨水作為冷卻建筑外圍的有效媒介,建立雨水冷卻單元,使建筑周圍蒸發效應制冷,另一方面收集雨水或使建筑中水循環利用,作為衛生間等沖水用水;保護建筑物周邊地域的生態環境。
4結語
總體而言,在建筑設計中納入生態文明理念是時代所需,做好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工程設計的工作,能夠有效的推動建筑工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雷.關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科技致富向導,2015(8):292~293.
[2]曹艷霞.分析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6):124.
[3]孫作芹.論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民營科技,2015,04:192.
作者:楊藝鵬 單位: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