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物外面空間設計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外部空間的構成要素
1尺度
追溯到建筑視覺的歷史,我們能夠由布魯曼菲爾特的《城市規劃的尺度》中看到其闡述到的關于十九世紀德國建筑師麥爾登斯的見解。麥爾登斯說,人在看前方時,如果按照2∶1比例看上部,即成為40°仰角。如果考慮在建筑上不看天空,那么建筑物與視點的距離D與建筑高度H之比D/H=2,仰角27°時,則可以整體地看到建筑。當一個大面積廣場上只有一座獨立存在的建筑時,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個建筑是似雕塑式,似紀念碑式獨立存在的。它的D/H較大,它與周圍較遠的建筑物不構成封閉性的干涉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D/H的數值成為我們衡量建筑與建筑之間關系的重要憑據,而這個數值大小所產生的現象即是:近密遠疏。關于這個近與遠的程度上的考慮,我們可以參考建筑大師蘆原義信的見解。蘆原義信認為,我們應該以D/H=1作為空間質的轉折點,D/H比1增大則漸成疏離之感,D/H比1減小則成近迫之感。顯然,他對建筑間空間的定義具有指導意義卻又不太具體的。如遇到特殊的外部空間,例如廣場尺度來講,蘆原義信的定義就顯得太過廣義。所以,在我們自己做設計的時候,務必親身體驗實踐,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意境而不可做紙上談兵之舉。
2質感
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中,質感同距離的關系是極其重要的設計重點。所以,如果研究清楚某種材料在某種距離上能看清楚或是能達到怎樣的視覺效果對于我們的設計是十分有利的。我們以貝聿銘設計的肯尼迪圖書館(圖3)為例。從近處,我們可以看到黑色部分的外墻是作深灰色玻璃透明處理的與白色石墻形成雕塑式的鮮明對比。站在近處,我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內部的鋼架,外墻表面的紋理以及左側高墻之上頗富韻律感的窗戶。但如果一旦將距離拉開來,可以想象,近實遠虛,所有紋路都會變得模糊,所有細部設計統統被弱化,我們能觀察到的僅是整棟建筑的整體輪廓和整體效果。這就是功能性建筑伴隨觀察距離的增大,逐漸轉變成雕塑的過程,也是大師貝聿銘精湛的設計點所在。所以,如何利用好距離同質感的關系是我們外部空間設計道路上一項至關重要的環節,不容小窺。
空間分類建筑外部空間按使用性質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活動型
活動型的外部空間一般規模尺度較大,能容納多人活動。其形式主要以廣場居多,用于舉辦大型聚會、商演、公益宣傳活動等等。而廣場又分下沉式與抬起式兩種。下沉式是城市休閑廣場的一種設計手法,下沉式廣場是包含于主廣場(休閑廣場)中的子廣場。因此,其主體廣場的尺度應該是非常大,視野十分開闊的大廣場。為了分裂大片平面空間的空曠感和視覺上的單調感,設計師巧妙運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間,以取得空間和視覺效果的變化,使得一般意義上的平面廣場在視覺上得到巨大突破。例如上海靜安寺下沉式廣場(圖4)就是近代中國在下沉式廣場設計中的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由低陷的廣場空間,加上韻律感十足的墻柱,富有層次的半環形階梯使整個廣場空間變得豐富易變,成功地脫掉了單調乏味的平面廣場外殼。由此看來,下沉式廣場由于其獨特的空間層次和包圍感而深受設計師們的親睞。再來談談抬起式廣場,顧名思義,跟下沉式相反,它是將廣場空間抬升而達到切割空間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打破廣場一貫給人的單調空曠與審美疲勞。不論是抬起式還是下沉式都擁有各自給人的空間感受。
2休閑型
休閑型的外部空間以小區內住宅群中居民樓間的間歇或者小品景觀居多。一般規模較小,尺度也較小,適于人們進行一些相對安靜以及參與人數較少的行為,如散步看書等等。但這樣小規模的外部空間對于小區的提升卻是不可忽視的。僅拿小區來說,由于地產公司無一不以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來吸引顧客,而特色景觀則是這些文化的外在表現之一。例如龍湖花千樹,恒大•綠洲等小區名字直接向客戶暗喻其外部空間的特色。所以舒適的外部環境已成為人們衡量該小區格調與品質的重要憑證之一。
3交通型
交通型外部空間主要指這些空間既可作為車輛人流交通之用,又可形成或商業或綠化或休憩等等之用。城市干道邊的建筑及一些大型的觀演、體育建筑常有交通型的外部空間,或者是城市里的步行通道或步行商業街,其間點綴綠化、小品等,即可穿越,也可休息,也可活動,可以說是多功能的外部空間了。這種類型的外部空間同時考慮到這些空間功能及綠化休閑,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元素。
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手法的運用
1空間的布局
空間可以分為運動空間SM和停滯空間SS。(1)SM(運動空間):①向某個地方前進;②散步;③進行游戲或比賽;④集體活動;⑤其它……(2)SS(停滯空間):①靜坐看書報,觀景,交談;②演講,集會,儀式,野餐,合唱;③飲水,洗手,解手……;④其它……SM(運動空間)和SS(停滯空間)既有完全獨立的時候,也有混合一起的情況。我們將其分為這樣兩類,是希望能夠根據其功能來切割空間,明確空間用途。其中SS(停滯空間)在設計時必須與SM(運動空間)有一定程度的隔離,否則就不能營造出真正安靜的外部空間。我們在看書觀景的外部空間的時候,應該有明確的風景,座椅以及植物或藝術文化墻的隔離;在儀式的時候則需要一個平臺地勢的高差或者是背景墻的遮擋等等。
外部空間的布局還存在導向性一說,我們需要在盡端設置一些具有吸引力度的焦點或者小品來引導人們繼續向前的愿望。如圖5家庭式庭院中,在盡端設置景物,以便引導人走到盡端。這樣的情況如果擴大到街道,小區中,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且合理地組織交通,使人潮分流。
2空間的封閉
2.1墻壁
人對其所看不見的大環境會感到空間的封閉性。如果前方一段墻的遮擋只有0.3m,那么,可能人可以將其作為休息座椅,如果其高達1.8m以上,那么一般人則看不見墻另一邊的景致,空間的封閉性一下就提升了。
2.2陰角空間
一般來說,大到城市,小到小區,過街花園的外部空間都是通過建筑物的外部輪廓來劃分空間的。有時候為了刻意營造封閉的外部空間,我們會將小區居民房之間間歇空間的四角封閉,而在非角的地方開些許出入口,形成所謂的陰角。這是為了更加強調這些間歇空間的形體,同時筆者在上面提到,人具有主觀“趨向閉合”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地對間歇空間具有更多的形體感應。
3空間的層次
空間的層次即是空間的組織邏輯,空間分為單一,復合等等,但歸根究底必須明確這些組織的順序邏輯。例如:外部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封閉空間;嘈雜空間→相對安靜空間→安靜空間;人潮聚集的空間→中數人潮的空間→少數人空間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空間層次的邏輯與滿足人數意愿的要求分不開。越靠外的空間越能滿足多數人的意愿而越是深入的空間則功能越是具體,從而滿足的人意愿的人數也相對減少。
4其他
在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中,小品及雕塑的運用常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經過精心創作的雕塑或小品立于外部空間中,可以大大增強空間感。如貝聿銘先生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門前的雕塑。有時,雕塑或小品也是環境的主題,比如南京大屠殺紀念廣場的主題雕塑等等。
小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業空前的繁榮。向人們提供優美的外部空間是歷史的必然,它不同于歷史上的私家園林,它是歸還給人們屬于自己的詩意空間和棲息之所。我們在進行外部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進行外部空間的要素分類,設計的時候需要取得各部的平衡。設計師需要閱覽大量的書籍并且同時在實際項目中去求得經驗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作者:崔長彬荀平王正剛夏雪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