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空間的空間設計表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空間公共建筑,就是為人們提供大面積室內活動空間的建筑。我國建筑歷史悠長,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傳統建筑文化。本文立足于大空間的公共建筑,探討了空間設計與傳統建筑文化的結合途徑。
關鍵詞:大空間;空間設計;傳統文化
大型公共建筑具有多種類型,比如大型商場、室內廣場、體育館、文化展覽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內部的空間設計,一直是建筑設計行業的重點研究內容。我國建筑與我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在建筑當中經常能夠發現與人文風俗、哲學宗教、神話傳說等內容有關的元素。我國建筑行業為了提高建筑水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建筑空間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一、傳統建筑文化簡述
1.空間特征
在我國傳統建筑的設計建造當中,具有三個典型的特征,分別是:流動性、模糊性、真實性。傳統建筑的空間流動性體現在建筑內外空間的隔斷當中。室外隔斷主要是木質的長窗、合窗。這些室外隔斷的共同特點是都能夠進行移動,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的,能夠隔開室外空間,卻又沒有完全封閉。室內隔斷主要是指屏風、帷幔、花地罩等,將室內空間分為一個個部分卻又沒有完全切斷,這些都是傳統建筑空間流動性的表現。而空間的模糊性,就是建筑物的各部分空間當中存在過渡空間。對于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來說,我國傳統建筑設計采用屋檐下的走廊來進行過渡;對于一些湖中孤島、亭臺樓閣來說,也要用橋梁或者走道進行連接,從而保持建筑空間的完整一體。真實性,是建筑空間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我國傳統建筑十分注重空間設計要符合建筑物的外形和實際用處。傳統建筑的室內設計根據建筑物的外形和用途來選擇室內的布局、裝飾風格和裝飾物材質。
2.能夠借鑒的元素
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當中,存在很多現代建筑空間設計可以借鑒、應用的元素,主要分為色彩、符號和材質三類。“五行學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傳統文化當中,“五行”對應這五種顏色,火對應著赤色,金對應著白色,木對應著青色,土對應著黃色,水對應著黑色。這種觀點在我國建筑設計當中也有所體現,比如一些廟宇就以祭祀的神靈所屬的顏色作為建筑的主色調。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文化,這些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豐富的傳統色彩文化,反映到我國的建筑設計當中。我國的傳統建筑文化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比如藻井天花、格子窗、漏窗、月牙門等。這些建筑形式也可以運用到現代建筑的空間設計當中,形成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代表符號。另外,我國的傳統建筑以木材為主,還可以利用竹子、紙等材料,而西方建筑所運用的原材料以石頭為主。在現代建筑的空間設計過程中,也可以運用紙質、竹質、木質的裝飾和家具,深化室內設計的文化內涵。
二、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
由于西方建筑文化傳入我國,與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產生激烈沖突和交融,促進了我國近現代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變化。在我國,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啟蒙階段
進入20世紀之后,以梁思成先生為代表的我國的第一代建筑師從國外留學歸來,將西方建筑的設計理論帶回我國。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的建筑設計理論與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產生了碰撞,逐漸開始融合,形成了一種兼具兩者優點的建筑設計理論。但是,這是一時期的融合將注意力放在建筑物立面構圖與造型比例上。中山紀念堂就是這一時期的建筑設計代表,利用西方建造技術來建設傳統建筑,體現了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建筑思想。中山紀念堂的房頂為八角形,各邊從低到高逐漸延伸,形成了一個尖頂。這一時期我國建筑設計還停留在“利用西方建筑技術建設傳統建筑”上,還處于一種初級啟蒙階段。
2.瓶頸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總體的經濟水平還比較低下,建筑設計的方針也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建筑設計以經濟實用為前提,在滿足這一前提的條件下才適當進行美觀的考慮。在這一階段,我國建筑設計與其他方面相同,主要是學習蘇聯的理念,對蘇聯進行模仿,對于國內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的結合根本不重視,導致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探索進入了一個瓶頸。我國的江西南昌展覽館、四川成都展覽館、北京國際俱樂部等建筑都建成于這一時期。這些建筑的設計方案從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程度上來說,與啟蒙階段的建筑設計相比,幾乎沒有進步之處。
3.再次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全方位開放,積極與世界各國進行接軌,以包容、開放的思想迎接各種國外文化,人們開始重視國外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國外建筑思想的引入,大大開拓了我國建筑設計人員的視野,豐富了我國的建筑設計理論,促進了我國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的建筑設計當中開始重視起傳統文化的體現,比如廣州的白天鵝賓館,其中庭名為“故鄉水”,布局設計借鑒了我國傳統園林,形成了一種古典風味和幽深的意境。
三、大空間公共建筑的主要空間因素
大空間公共建筑的空間設計,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比如空間的光影、色彩、布局等等。在這些元素當中,能夠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有空間尺度、空間形狀和空間界面三種。建筑的空間尺度,就是建筑物的空間給人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或者是建筑空間與人的比較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建筑空間給人帶來的感覺,比如說空間大小是否足夠寬敞,是否給人帶來擁擠的感覺。建筑物的空間尺度,與建筑空間的面積大小有關,與室內空間的設計手法也有關。設計人員可以通過透視、漸變、對比等方法,改變人們對于空間尺度的感覺。建筑的不同空間形狀能夠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建筑空間呈方形,則會讓人感覺單一、純粹,適用與大多數場合。而圓形或者球形的空間則讓人不知不覺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心,使用與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等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場合。空間形狀的塑造,依賴于建筑物的墻面和屋頂。建筑的空間界面,與建筑物的材料選擇和色彩布置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室內家具、門窗、墻面都采用木質結構,就會給人帶來一種親切、古典、高雅的感覺;而混凝土結構就會給人帶來冰冷、嚴肅的感覺。從顏色上來說,冷色調能夠讓室內空間顯得冰冷,適用于需要冷靜的場合;而暖色調則會調動人們的情緒,產生一種溫馨的感覺。
四、傳統文化在空間設計中的表現
1.擴展空間
現代的空間設計,要對傳統的建筑空間進行處理,創造出新的空間。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首先要對傳統的空間表現手法進行研究和分析,比如透視、漸變、對比等。對傳統的空間表現手法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夠進行創新。日本的京都新客站就是對傳統空間進行擴展的典型表現,在車站的大空間內部創造了很多個“山谷”一樣的空間。這些“山谷”一樣的空間不僅體現了京都地區的地理特征,還利于將人聚集在一起,將不同“山谷”賦予不同的用途。
2.營造空間感受
現代建筑的空間設計重視大空間建筑的空間形狀和空間尺度,重視空間設計給人們帶來的直觀感受。在這一方面,國外的典型代表是德國柏林的議會大廈。大廈的設計創意是由諾曼•福斯特提出的,采用鋼和玻璃兩種具有現代性的材料,但是屋頂采用西方傳統建筑的穹頂形式,體現了一種古典感。大廈的穹頂以鋼材為骨架,以玻璃瓦進行覆蓋,如同古代教堂一般大氣、端莊、令人印象深刻。在國內,營造空間感受的典型代表是北京香山飯店,是由著名建筑學家貝聿銘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中的四季廳,在設計的時候借鑒了背景的傳統建筑形式——四合院,內部空間的布置與四合院類似,形成一種古樸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北京獨特的文化內涵。
3.挖掘空間特質
對傳統建筑的空間特質進行挖掘,能夠在大空間的公共建筑當中表達傳統建筑的一些空間特征。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結合傳統建筑的空間特征,對大空間的公共建筑進行空間界面處理。比起擴展空間和營造空間感受,挖掘空間特質是對傳統建筑文化更進一步的應用。日本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由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隈研吾來設計的,美術館內部采用木柵欄進行隔斷,體現了日本傳統建筑的通透感,一些紙質門窗的采用,也表達了日本古典建筑的文化觀念與美學觀念。
4.借鑒傳統元素
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能夠利用到建筑設計當中,起到一種增加意蘊、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些元素主要包括建筑的色彩、符號和材質。在設計大空間的公共建筑時,良好的色彩、符號、材質的運用能夠達到設計人員預想的空間效果。以北京機場的T3航站樓為例,建筑物內部運用的主要色彩為紅色和黃色。紅色是紫禁城城墻的顏色,黃色是紫禁城屋頂的顏色,這兩種顏色的應用與北京的歷史文化背景一脈相承,給人以首都嚴肅莊重、繁榮輝煌的感覺。貝聿銘先生在他設計的很多建筑作品當中也借鑒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比如斜方窗和月牙門,在蘇州博物館、美秀博物館和香山飯店當中也有所體現。
五、結語
建筑空間對于建筑物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在現代,大空間的公用建筑越來越多。如何將空間設計與傳統文化結合,已經成為了建筑設計人員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為了達到更加良好的建筑設計效果,設計人員必須從建筑物的空間特征入手,擴展傳統文化空間,營造空間感受,挖掘空間特質,適當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元素,提高我國建筑空間的設計水平。
作者:衛向良 姚炫單位: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參考文獻:
[1]雷占姝.有關傳統文化表達與室內公共空間設計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4(7):41-42.
[2]趙瑩琳.大空間公共建筑設計中的傳統文化表達[J].設計,2014(11):73-74.
[3]王偉,潘永洵.文化中心建筑的地域性表達——廈門市同安區文化中心設計[J].華中建筑,2015(3):90-94.
[4]陳林,陳升彪,雷體洪.荊楚傳統建筑文化在新中式建筑設計中的表達——以宜昌市龍泉古文化街為例[J].華中建筑,2015(10):172-176.
[5]萬丹軍.我國臺灣地區建筑空間中的傳統文化和地域表達[J].藝術教育,2015(12):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