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1909年國外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芝加哥是為數不多的自上而下有著城市規劃設計的大都市,也是美國城市規劃的典范和標桿。影響力最大的1909年城市規劃設計是全面的、商業的、可執行的、可持續的城市設計方案,面對城市人口突然暴增所引起的諸多城市問題,伯納姆結合當前人口增長速度和未來的預判以及當下城市資源,制定了整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同時充分考慮了城市設計的可實施性和可持續性,尤其在管理機制和增長機制上都有完善的應對方針。
關鍵詞:1909年芝加哥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整合性;可實施性;可持續性
1研究背景
在美國城市發展史上,芝加哥市的成長經驗極富代表性。它是19世紀工業化和城市化“鼎盛”時期的寵兒,分享高速發展碩果的同時,也吞下城市發展不和諧的“惡果”。正是美國最偉大的設計師用“伯納姆規劃”挽救了芝加哥,并使得芝加哥因“百年不過時的藍圖”而受益匪淺。1909年芝加哥做出的城市設計導則是系統的、全面的、可執行的,其對于芝加哥城市發展歷程中的豐碑式作用,影響了芝加哥百年的城市建設。其中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實踐,為城市增添了許多永恒的文化價值,為芝加哥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奠定了基礎。芝加哥在發展城市的道路上一直秉承著“花園城市”的座右銘,事實也確實如此。芝加哥一面毗鄰密歇根湖,三面環繞草原,蔚藍的湖水和無垠的鋪滿絢麗野花的草原交相輝映,城市顯得更像仙境一般。然而,電子商務的興起,工廠的快速建設,鐵路的肆意蔓延,建筑工人匆匆建造的粗糙房屋和擁擠的街道,使城市公園變小甚至消失了。但是,“花園城市”的座右銘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腦海中,人們在1839年開始意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打造和優化城市公共空間的方案和措施,以確保迅速增長的人口所需要的公園土地和宣揚保留公園的必要性。
2芝加哥的公共空間體系設計
2.1綠地空間
1900年代,至少有一半芝加哥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最近的大型公園1英里之外,在城市擁堵路段每英畝城市公園人口密度為5000人,整個城市平均下來每英畝人口密度為590人,然而健康和良好秩序的城市公園密度要求為每英畝100人。綠地空間的缺乏使得芝加哥政府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高度對城市進行了整體性的城市公共空間優化方案,芝加哥的城市環境得到提升。(1)小公園早在1899年,芝加哥市政府就立公園特別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商討決議,承認了公園在預防犯罪、促進清潔、減少疾病等方面的價值,也認同了無論是大型公園還是小型公園都需要增加面積的需求,并為城市公園和休閑場所當下和未來的需求做了系統性的研究。盡可能地在電路和林蔭大道的兩側或節點處增設小型公園,形成圓形節點,歸屬于公園系統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城市公園作為一個系統應當形成一個涵蓋從小到大綠地空間的完備狀態,而公園的開發和土地預留應當具有充分長遠的戰略眼光。(2)大公園大公園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寬敞且引人入勝的公共綠地,在其中心位置的菲爾德博物館則是芝加哥城市財富的象征。大公園中的三組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宏大建筑為大公園帶來了明確的秩序,并將大公園打造成為芝加哥的智力中心。這些具備公共精神的市民對智力與美學的需求為芝加哥帶來了珍貴的遺產,同樣需要尊重的是那些管理者的職責,正是他們基于這些基礎實現了最有效的規劃成果。芝加哥成功的案例使得他者紛紛效仿,而僅僅通過增加一些紀念性元素就可以為整個區域帶來好處。由此可見,大公園與三座建筑物的結合打造了芝加哥的文化中心,這也是城市設計復合性的表現。在芝加哥建設大型公園的可選擇地塊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密歇根湖岸邊,整個沿湖的超長尺度盡可能地為市民打造成湖濱公園。遠望密歇根湖,芝加哥優質的廣闊無垠的湖岸線風光,不應該由個人占有,政府應盡其最大努力去發展它的美,提高它的吸引力,使它成為城市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濱水空間的開發表明,在城市綠地開發中應盡可能在成本較低的時候預留用地和規劃,綠地系統的建設應當結合其他自然生態系統一同完成。(3)市郊公園系統芝加哥政府積極合并和改造森林空間。設計者認為無論是眼前的水還是附近的樹林,對于所有人都應該有很強的可達性。自然風光是城市最可貴的珍寶,遠離工作、回歸自然,人們才能更坦然、更樂觀、更有活力去面對生活的重任、城市的擁擠和不斷密集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公園的主要考慮有下面兩點,一盡可能地將公園均勻分布且全面開放,從而使得所有市民都能快速便捷地到達公園;二是要選擇和改善那些有魅力和價值的土地作為公園用地。在庫克郡的倫科北部靠近密歇根湖有一個原始森林的入口,這個原始森林吸引人的地方有彼得森樹林、南彼得森大道、吉布斯樹林、吉布斯街以及芝加哥河畔。森林公園與城市公園的連接,考慮公園內部路、城市主路、沿湖道路以及電車道路的結合,這些都將直接服務于城市。郊區公園這樣一個全面的公園系統已經成為當代生活的重要部分。公園系統的完善使得土地價值上升,進而公園周圍的土地稅收將提高,用以收回公園建設土地的成本。所以,在城市遠郊保留完整的自然非常必要,公園系統的建設同樣要兼顧可持續性,為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預留一部分土地作為未來公園的建設用地相當有必要,在芝加哥南部和西南部的沼澤地和森林帶將會作為保留土地不得為人們建設開發居住區,為了下一代,更是為了城市長期可持續發展。
2.2街道活動空間
除了只提供機動車快速通過的道路,居住區街道的相對安靜環境和林蔭道的大量盈余公共空間,都能夠將部分街道空間轉變為公共活動空間。(1)居住區街道城市設計者將居住區街道上根據機動車的流量配給步行道的寬度降到20至25英尺,這樣更多的空間就可以留給樹木和草地。這對于高密度住區而言尤為合適,這樣的空間配置可以為小孩子提供開闊的且受到樹木遮陽的活動場地,吸引人們在室外進行活動,而這會為社區帶來良好的秩序并為居住者帶來更好的心態。(2)林蔭道城市道路的另一種類是林蔭道,這種類型的街道上禁止行駛重型載重汽車。林蔭道的兩旁會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住宅,草坪、灌木和樹木成為了林蔭道的標志,同時也會為鄰里中的兒童提供連續的游樂場。會在適當的地方放置噴泉與雕塑以及其他美觀的視覺裝飾使得林蔭道更加吸引人。小型公園與林蔭道銜接或者林蔭道擴展成為公園,這些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了大型活動場地、集會場所和展示植物與花卉的土地。(3)街道的圍合界面設計將街道作為活動空間則應考慮圍合街道空間的城市界面的設計。沿著曲線大道與對角線道路兩旁的建筑設計摒棄千篇一律的做法,每座建筑都應當體現出業主的品位或是建筑師追求新意的努力。不需要在一個更高層面保障設計風格的統一,而需要設計持續地展示。有很多原因解釋了立面要保持和諧一致的問題,就像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建筑設計的效果要通過整體構成的統一來實現。總體上,受過境交通影響較小的居住區街道與林蔭道兩側的盈余空間都可以作為活動空間,而空間巨大的大道通過管理和時間維度上的操作可以轉變為公共互動的臨時用地。此外創造良好的沿街活動空間需要針對圍合界面進行統一風格的導則設計。
3經驗與啟示
3.1整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1909年芝加哥計劃是芝加哥市為改善發展環境、力圖獲得進一步繁榮而制訂的,它指導了城市從傳統向現代轉變計劃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有效規劃整個城市的可能性。開放活動空間體系中的綠地系統、濱水系統與沿街活動空間系統相互交織,并與城市界面和標志建筑相結合共同營造開放活動空間的特征;城市實體元素的布置充分考量與其他城市元素的關系,大公園中的三組建筑為片區帶來了秩序,而市民中心同時賦予了街區和整個城市的秩序。
3.2可持續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可持續的發展是城市未來的希望,只顧眼前的做法會使得城市發展陷入困境,宏觀而長遠的計劃才能使城市走向健康發展之路。芝加哥在公園系統的設計上,都考慮到未來人口的增長,預先留了土地給城市的擴張,以保證未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的人均公園面積合理和交通運輸的便捷。即使犧牲眼前的安逸和利益,也為后期城市擴張預留空間,因為只有更寬泛的知識背景、更長久的經歷和變化,才有可能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3.3可實施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利益的平衡是城市設計執行的保證,芝加哥計劃是由商業俱樂部資助制訂的,追求商業發展顯然是其終極目標。因此,其中的規劃內容都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服務于商業需求。除了在同一時期開發中平衡各方利益,芝加哥計劃在較長時間內也做出了相應計劃,將各方利益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后實現。
參考文獻:
[1]韓效,邱建.2015.03.美國城市化視角下的中國城市發展思考[J].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6(2),120.
[2]王蘭.邁向全球城市區域發展的芝加哥戰略規劃[J].國際城市規劃,2015.04.
[3]王博文.2015.05.美國大都市區區域規劃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區域經濟,114.
[4]吳之凌.解讀1909年《芝加哥規劃》[J].國際城市規劃,23(6),2008.
[5]俞世恩.芝加哥崛起的基石:“1909年計劃”[J].國外城市規劃,2001,04:39-41+1.
作者:張云龍 張大園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