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抽芯機構優化的注塑模具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針對有兩處側向結構的塑料制品,以簡化抽芯機構為目標,通過優化分型面,將一處側孔的外側抽芯轉化為內側抽芯,并設計了斜頂桿機構,簡化了抽芯機構;對另一處側孔,利用模具澆注系統分型面的打開驅動定模斜導柱機構側向運動,減少了一個分型面。實踐驗證,該模具結構簡單、制品合格,側向抽芯機構工作穩定可靠。
關鍵詞:
優化;斜頂;定模抽芯;分型面
當塑料制品側壁帶有孔、凹穴、凸臺結構時,模具在該型處必須制成可側向移動的活動型芯,并設計側向抽芯機構[1]。若模具定模有側向抽芯機構,就必須在定模部分增加一個分型面,因此就需要用順序分型機構[2],導致模具成本提高。張維合[3]在“定模側抽芯熱流道深腔注射模設計”一文中,針對塑料制品頂部的外螺紋,采用了定模哈夫滑塊側向抽芯,解決了外螺紋的成型,但需在定模增加一個分型面,且制品螺紋有拼接線;田福祥[4]在“定模側抽芯二次分型壓鑄模設計”一文中,針對在動模設計側向抽芯會在制品表面留下拼接線的問題,采用了定模彎銷側向抽芯,其滑塊在定模,彎銷在動模,結構巧妙,但彎銷尺寸太長,作者通過二次分型機構縮短了彎銷尺寸,解決制品推出問題。本文通過設計合理的分型面,以簡化抽芯機構;設計合理的動定模側向抽芯機構,以保證制品質量,簡化模具結構。
1制品結構難點分析
圖1為某外殼的三維模型,材料為ABS,收縮率為0.5%,年產量50萬件。ABS是當今使用最為廣泛的工程塑料之一[1],有較好的成型性能和優良力學性能。該制品的最大尺寸為106mm×61.3mm×30.3mm,屬中小型制品;制品輪廓形狀復雜,制品主體以曲面構成。圖1a中A、B兩處側孔需要在模具上設計側向抽芯機構。制品內有4處凸臺,其拔模斜度為0,脫模困難,如圖1b。制品的平均厚度為1.36mm,最大厚度為2.09mm,比較均勻,有利于充模。制品的側面為豎直面,會導致脫模困難。綜上分析,制品尺寸較小、形狀復雜,制品A、B兩處的側孔是模具設計的難點。
2模具總體結構及工作過程
根據制品結構及技術要求,將模具設計為三板式注塑模,一模兩腔,點澆口進料,平衡式布局;模具采用鎖模器+限位導柱(拉板)的二次分型機構,工作可靠;制品A處側孔采用了定模斜導柱側向抽芯機構;制品B處側孔設計了斜頂桿側向抽芯機構;利用分流道推板推出澆注系統,推管和推桿聯合推出制品;動定模均設計了循環式冷卻系統;模具結構緊湊,其總體裝配結構如圖2。如圖2,開模時,模具在鎖模器56的作用下,分型面Ⅲ鎖緊,分型面Ⅱ打開,拉料桿32拉斷點澆口,澆注系統留于流道板20,制品向動模移動;同時,側滑塊18在斜導柱19的引導下,帶動側型芯12完成制品A處定模抽芯,并由限位螺釘10限位,當分型面Ⅱ打開到足以取出澆注系統時,由限位拉板14及螺釘15限位;此時,分型面Ⅰ打開,流道板20將分流道從拉料桿32上脫出,主流道從澆口套24中脫出,打開一定距離后,澆注系統自動墜落,限位螺釘54以及定模導柱27上的墊圈45及螺釘46對分型面Ⅰ進行限位;開模力克服鎖模器56和孔之間的摩擦阻力,分型面Ⅲ打開,制品包緊在型芯35并隨動模移動,打開一定距離后,推桿8和推管53推出制品,斜頂桿41在推出制品的同時,向內側移動,完成制品B處的抽芯。合模時,動定模在導柱導套25/26的作用下準確合模,并由型腔34和型芯35由其上的4個虎口精密定位;推出機構在復位桿7及彈簧6的作用下順利復位。
3分型面的優化設計
在注射模的設計中,分型面是決定模具結構形式的重要因素,其設計質量對塑件品質、模具使用和制造工藝有很大的影響[5]。分型面一般選擇在制品的最大外形處[6]。該制品外側面為直面,故分型面應設計在制品底面;但圖1中B處的外側凸起部分將在型腔成型,需在此處設計外側抽芯機構,結構復雜,模具尺寸增大,成本提高,同時會在制品表面留下接縫。考慮到該處內孔為直壁孔,孔深為2.14mm,用斜頂桿內側抽芯機構則可簡化模具結構,故對其局部分型面進行優化設計,將該處向外凸起合理的分配,使其順利脫模。基本思路是:對該處及附近表面進行分割,按局部最大外形抽取分型線,構建分型面。采用NX6.0面拆分工具,將外側凸起上部分在型腔,下部分在型芯,內孔分在型芯,如圖3a,分割時,在開合模方向留有斜度;重新調整分型線并做簡化處理,如圖3b,根據3b中的分型線,添加引導線,采用拉伸和有界平面方式構造分型面,使其盡可能平整,如圖3c。分模后的成型零件如圖4,圖4a為型腔,制品B處凸起結構對應部位能夠順利成型和脫模,如4a放大部分;圖4b為型芯,型芯上與制品B處對應部位為凸起結構,需要設計側向抽芯機構,如4a放大部分。通過對分型面的優化設計,將側向凸起由定模轉移到了動模,可以用斜頂桿抽芯機構代替斜導柱抽芯機構,實現了簡化抽芯機構的目的。
4側向抽芯機構設計
對制品的A、B兩處做側向拔模分析,以確定抽芯方向,圖5a為A處拔模分析,此處凸耳內孔拔模角度為0,故向+X或-X方向抽芯均可;5b為B處拔模分析,此處孔拔模角度為0,故向+Y或-Y方向抽芯均可,為簡化模具結構,此處采用斜頂桿抽芯。
4.1定模斜導柱抽芯機構設計A處外側抽芯機構如圖6a,側型芯2利用臺肩固定于側滑塊5,側滑塊與導滑組件7以T型槽配合,楔緊塊6保證了滑塊復位時位置及克服型腔側壓力,螺釘8保證抽芯結束時的側滑塊的定位,彈簧2防止側滑塊滑移,保證斜導柱4與滑塊斜孔對準,便于機構順利復位。如圖6b,側型芯分為4段,Ⅰ段為成型段,向上延伸,超過側孔深度3mm,以防止注塑飛邊;Ⅱ段設計為錐面,避免側型芯與模具型腔摩擦,提高使用壽命;Ⅲ段為過渡段及配合段,其與型腔形成過孔,與滑塊形成H7/m6的過渡配合;Ⅳ段為固定段,安裝時從側滑塊尾部裝入,背后用緊定螺釘緊固。結合圖2,此定模側抽芯機構中,斜導柱4和楔緊塊6安裝在流道板,其余組件在動模,機構始終保持在定模板中。模具分型面Ⅱ打開時,側滑塊5在斜導柱4的引導下及導滑組件的限制下,相對制品向外側移動,完成抽芯,彈簧3及螺釘8對滑塊限位,保證順利復位。模具分型面Ⅲ打開時,該側向抽芯機構保持和定模板的位置關系,不再移動。在該抽芯機構中,利用了澆注系統分型面的打開實現了斜導柱和滑塊的相對移動,避免了另外增加分型面,簡化了模具結構。
4.2動模斜頂桿抽芯機構設計型芯上側向凸起高度僅為2.13mm,輪廓尺寸為4mm×4mm,脫模阻力不大,故采用斜頂桿側向抽芯機構,如圖7所示。圖7a為斜頂桿與型芯的配合關系,圖7b為斜頂桿三維模型。圖2中,推出制品時,斜頂桿41沿型芯35上的斜孔向移動,和推桿8一起推出制品的同時,完成內側抽芯。
5結語
通過對制品側向結構的分析,設計了合理的分型面,將制品底部側向孔分在了型芯,并設計了斜頂桿側向抽芯機構;制品頂部的側向孔設計了定模斜導柱抽芯機構。經實踐驗證,該模具結構合理、工作穩定、效率高,制品合格。在該注塑模具設計中,主要解決了以下技術問題:(1)對分型面進行了優化設計,將制品B處孔分在了動模,采用斜頂桿側抽芯機構,簡化了模具結構。(2)在制品A處的定模斜導柱抽芯機構中,利用澆注系統分型面的打開實現側向抽芯,減少了一個模具分型面。
參考文獻
[1]齊衛東.塑料模具設計與制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7.
[2]申開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226.
[3]張維合.定模側抽芯熱流道深腔注射模設計[J].模具制造,2011(5):73-75.
[4]田福祥.定模側抽芯二次分型壓鑄模設計[J].熱加工工藝,2005(5):63-64.
[5]范希營,郭永環,李順才.分型面為曲面的套類注射制品的有限元分析[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3,29(7):170-174.
[6]劉保臣,楊曉東,申長雨.注塑模分型面設計方法及應用[J].工程塑料應用,2007,35(5):64-66.
作者:熊毅 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