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汽車工業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每輛展車都強調在盡可能緊湊的前提下創造出寬敞的空間,同時在美學與文化方面的表現功力也不容小覷。
也許最初日本建筑設計師坂茂在與平面設計師原研哉構思這樣一個展覽時,只是為了透過日本在汽車設計方面的領悟和創新來展示蘊藏于日本設計中的“soilandspirit”概念,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展覽在汽車行業所引發的關注、對未來汽車發展趨勢以及有關工業與文化、環境關系的探討甚至吸引來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兩位日本設計大師在倫敦科技博物館舉辦的以“為擁擠的地球設計汽車”(DesignsforaCrowdedGlobe)為主題的展覽,展示了包括豐田、日產等在內的七家日本汽車制造商在“移動的個人空間”(mobilecell)概念探索中的最新設計成果。
事實上,無論是平面裝幀設計還是工業產品設計,日本顯然已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佼佼者,因此要挑選能夠代表日本設計精神和水準的選擇并不算少,令坂茂與原研哉最終將目光定格在汽車上的重要原因是——日本汽車已然成為可以反映本國文化和思考的象征物。
在坂茂看來,展覽并不為單純展示汽車,而是要揭示出其背后隱含的各種文化的、心理的、地域的、環境倫理的等在內的意義。“汽車不單純是為了運輸,不單純是一種工具,對于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生活空間,所有與生活有關的都蘊含在里面。”他說。
在這次展覽中,“尺寸”、“環境”和“移動的個人空間”是在未來城市流動生活的基礎上所探討的三個主題。與技術創新同樣出名的是日本的人口密度,這使得較早地邁入小型城市用車(日本稱為KeiCar)及燃料汽車的研發領域、并有著豐富閱歷和經驗的日本汽車制造商所提供的各種城市運輸解決方案頗具借鑒意義。
不論是日產的Cube、豐田的iQ還是大發的Tanto及Hijet概念卡車,每輛展車都強調在盡可能緊湊的前提下創造出寬敞的空間,豐田“i-Real”的設計更有意思,除了可以在公共汽車道上行走之外,還能在人行道以及室內運行,顯得別具一格,而大發舍棄B柱的設計也盡可能地使汽車空間達到最大化。
與汽車制造商主動思考未來可持續發展一樣,山口晃運用日本傳統繪畫技法的畫作“大山崎交通”(OyamazakiTransportation)則同樣體現出藝術家對未來城市流動性的思考與設想。在這一刻,藝術與工業、與生活融為了一體。
一個國家的工業設計如果由其本國文化驅動并在處處滲透著該國文化與藝術的痕跡的同時走在時代科技的尖端,可以想象其蘊含的威力有多大。事實上,這次由藝術家所主導的汽車展并非僅僅為觀者上了一堂生動的、設計方面的課,還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日本文化的窗口,而其更實在的意義則在于,為那些期望在日本市場有所作為的他國汽車制造商提供了一個近距離了解日本市場需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