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體時代的書籍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數字化的全媒體時代,書籍從靜態的紙質印刷品轉變為動態的互動電子媒介,從有形的“實體”轉變為無形的“虛體”,書籍的傳播載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擺脫了紙張材料及印刷工藝等的束縛,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傳統的紙質書籍裝幀設計也需要應對電子出版物的沖擊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調整新形勢下的設計原則和觀念。
(一)形態多樣性書籍“形態”是指書籍的造型、結構與內在“神態”,是書籍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結合。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書籍裝幀設計發展史,形態的表現眾多。古代的書籍形態包括簡牘裝、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現代的書籍形態包括平裝、精裝等。相較于形態單一的虛體電子書,設計師在進行紙質書籍設計時可以根據內容充分發揮其形態多樣化的優勢。比如《百家姓》、《唐詩三百首》等涉及古典文化題材的書籍可考慮采用經折裝、線裝等裝幀形態。以《書與法》這樣的書法作品集設計為例,在形態上,采用了仿古線裝本進行裝訂,黑色裝訂線條構成“書與法”三個漢字書名,既顯示出與古代線裝書的區別,又增加了靈動的韻味。(見圖1)又如裝幀設計家周晨的《陽澄筆記》,該書裝幀淡雅別致、形態新穎,書脊采用了在傳統線裝基礎上改良的網狀裝訂形式。這個創意來自于陽澄湖的漁線,既有蘇州的元素,又體現出陽澄湖的特色。(見圖2)
(二)藝術收藏性紙質書籍設計是將文字、圖形、色彩、整體的版式安排、書體的裝幀結構綜合在一起,通過印刷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綜合化的藝術。正如胡愈之先生所說:“一本好書,應當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一本好書,一定是思想內容、文字插圖、標點行格、排版樣式、封面裝幀都是配合得很勻稱、很恰當的,書的內容和形式要能求得一致,表達出一本書的獨特風格,這樣才真正算得一本好書。”讀者在閱讀紙質書籍時,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身心靈藝術享受,這也是人們完成電子閱讀后仍然愿意購買紙質版本書籍加以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設計師應將紙質書籍設計所具有的藝術收藏性這一優勢進一步發揚光大,充分地使用設計語言來提升該書內容的同時,使它成為一件藝術品。例如呂敬人先生為中國青年出版社設計《梅蘭芳全傳》,除了編選相關珍貴圖片資料,使一本純文稿的書變成一本圖文并茂的書籍外,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切口”:將書端在手中,向下輕輕捻開時是梅蘭芳的生活照,向上捻開時是他的舞臺照,仿佛是梅蘭芳一生的寫照。讀者輕輕一翻間,就仿佛翻過了梅蘭芳的一生,“切口”生出的形式美感,也同樣濃縮了內容的精華。這樣的設計無疑增強了書籍本身的藝術收藏價值。
(三)文化整合性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是時代文化的產物。當全媒體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紙媒帶來巨大沖擊之時,紙質書籍需要更為全面、深入的設計,傾向于書籍內涵和社會的需要,這就要求了設計師要立足于“文化”的發展與整合角度,去契合作者的書稿內容而設計,使每一本書籍擁有自身獨特的意蘊,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而不單單只是為了出版設計封面與版式。以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懷珠雅集》為例,一共5本,介紹的都是過去收藏家和文人的藏書票。他認為單做這樣一本書沒有太多的閱讀價值,于是就將一些關于藏書、買書、看書的只言片語編在每一頁上。既讓年輕人對藏書票有所了解,又使藏書的功能體現在閱讀之中,讓讀者充分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如此設計拓展了書的內涵,提高了書的閱讀價值。呂先生的觀念反映出現今文化意蘊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重要性。
(四)感官體驗性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提出了關于書籍設計的“五感”理論:“書的表達需要五感,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呂敬人先生又在此基礎上作了更進一步的剖析,指出書籍設計要掌握信息傳達的整體演化,掌握信息的單純性,掌握信息的感官傳達。從當前電子書籍的設計狀況來看,其視覺和聽覺體驗已較為豐富,而紙質書籍在觸覺、嗅覺、味覺的感官體驗上更具優勢。觸覺,是讀者的肌膚對于一本書的感覺。觸覺主要受材質和工藝的影響。紙張的輕盈或厚重、柔軟或堅硬、平滑或粗糙會給人們不同的觸覺感受和情感體驗。紙質書籍的模切、凹凸印刷等工藝亦有同樣效果。嗅覺是相對抽象的信息表達手段。熟悉的氣味往往能喚起人們的記憶,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活動。愛書之人通常都很喜歡新書的紙張混合著油墨的書香氣味。現今的工藝也可將香料滲入油墨,使印刷出來的書籍帶有特殊的香味。味覺不僅是一種感官刺激,還包含了書籍的“品味”。日本著名的百貨品牌無印良品曾經設計過一本香料書(SpiceTaste-LeafBook),它采用可食用的材料制作,每一頁“紙”就是一頁特定含量的香料,使用的時候,通過翻閱可以找到需要的香料,然后撕下所需分量扔進鍋中烹飪即可。實際做書的時候設計師可以考慮加強觸覺、嗅覺、味覺在紙質書籍中復合式的感官體驗效果。
(五)情感互動性書籍是一個帶有情感的事物,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傳達,在閱讀過程中能得到許多享受。書籍設計師的目的不僅僅是去美化裝潢,而是讓讀者喜歡,引導其有興趣地去閱讀。成功的書籍設計可以在讀者和作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之相互理解、產生情感共鳴。朱贏椿創作和設計的《蟻囈》獲2008年“世界最美圖書”特別獎,這是一本封面沒有標題及任何文字的圖書,而取代文字的是幾只零星分布的螞蟻。書中的大量留白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空間,期望通過與讀者的互動產生交流和共鳴。整本書的簡約設計似乎是向讀者發出一個參與其中的邀請,形成了情感的互動。這樣的成功范例為紙質書籍的裝幀設計指明了方向:從書和讀者的情感互動出發,閱讀的樂趣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
二、結語
在數字出版盛行的全媒體時代,多元化的閱讀方式并存。對于紙質書籍設計,設計師需要靈活的轉換及更新設計觀念,面對電子書籍的沖擊,更應審時度勢,使其不可替代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抓住設計要點,建立屬于自己的設計形態語言,創作出更加耐人尋味的書籍設計作品,讓這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媒介繼續散發其光彩。
作者:黃婕 施愛芹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