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道路綠化提升生態設計方法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城市建設規劃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道路的要求不僅僅停留于簡單的通行功能,而對其環境景觀功能也有了更高需求。然而,國內傳統意義上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偏重其功能與美學形式的塑造,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卻是極少的。我國大部門的城市道路還停留于緩解交通壓力,滿足基本的視覺要求,而忽視了其內在的生態功能的初級建設階段。因此,城市道路景觀建設除了功能性的建設之外,還應該結合生態設計的理念與方法,做到道路工程結構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
引言
傳統意義上的道路景觀設計偏重其功能與美學形式的塑造,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卻是極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設計逐漸得到廣泛的重視。諸多生態城市建設思想應運而生,如海綿城市、地影響開發(LID)、存量規劃、綠色基礎設施等先進的生態設計思想。在此大背景下,我國大部門的城市道路還停留于緩解交通壓力,滿足基本的視覺要求,而忽視了其內在的生態功能的初級建設階段。因此,城市道路景觀建設除了基本功能建設之外,還應該結合生態設計的方法,真正做到道路工程結構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建立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觀系統。從而使城市道路景觀建設外在達到令人賞心悅目、讓人印象深刻,內在也要與整個城市的生態建設思想相協調,做到內外兼修。提升整個城市的形象、舒適度與競爭力。
1城市道路景觀構成要素
1.1靜態景觀要素
當今城市道路的構成要素,相較于傳統的街道而言已經復雜了許多,不僅僅是構成要素在數量上增加了,構成要素的內涵也更為復雜。城市道路的靜態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兩大類:1.1.1自然景觀要素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或是山、水、地形,亦或是風景名勝、氣候條件等。這些自然肌理構成一個城市的基本生存環境,所以道路線形設計與布局的時候應該考慮到這些自然因素。城市道路景觀的自然景觀要素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季節氣候。
1.1.2人工景觀要素城市道路的人工景觀要素包括:沿街建筑立面、道路綠化、路面鋪裝、小品等。
1.2動態景觀要素
動態景觀要素是相較于靜態景觀要素而言的,路上來往穿梭的車流、人流,各種各樣的人的行為活動給城市帶來勃勃生機。這些運動著的,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就是道路景觀的動態要素。它包括交通流、人的活動兩大類,巧妙的把握好這些動態景觀要素可以從不同角度充實道路綠地景觀。
1.2.1交通流城市中的交通流大體上分為人流和車流兩種。
1.2.2人的活動人是道路景觀的主體,創造更好的道路景觀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人在道路中的各種必要不必要活動行為能夠更好的得到滿足。
1.3空間形態要素
這里所說的空間形態要素,是各種客體景觀要素在服務于“人”這個主體景觀要素的過程中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這種空間形態要素是十分復雜的,從不同角度分析會得到不同的結論,本文研究的空間形態要素主要包括:空間尺度和空間界面這兩個要素。
1.3.1空間尺度尺度是一種比例關系,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重要空間形態要素。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應該參照不同的尺度體系,作為一個好的道路景觀設計不僅僅要靠建筑來營造生動的街景氣氛,對于城市道路景觀的生態設計來講,保持良好的自然尺度和豐富人體尺度是滿足審美要求和保持人與自然的良好平衡,維持人與城市、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的唯一途徑。
1.3.2空間限定限定一個空間無非從兩個方向動手。一是水平方向,即頂面和地面。二是垂直方向,周圍圍合起來也就限定了空間。道路空間的限定因素有:建筑群、道路、綠化、小品設施等,這些相關形體組合形成的面對道路的空間形成界定。
2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2.1尊重場地
園林設計的基礎源于對場地深入的了解與剖析,只有的透徹的了解場地現狀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場地,才能把對自然的傷害降到最低,也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做到與自然協調,才是真正的生態設計。當然城市道路景觀中更是這樣,道路景觀設計的基礎是現場的調研與認知,根據場地的氣候、地質、水文、坡度坡向、種質資源、鄉土植物等基礎資料,才能指導進一步的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工作。
2.2整體設計
在設計時應該把城市和自然環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這樣才能充分認識到城市的自然價值。城市是人在改造和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創造出的以人為主體,以地域和設施環境為載體的生態系統。道路可以理解為自然的一部分,想要維持這個體系的平衡,必須要與市政工程、自然環境等形成良好的協調。
2.3以人為本
城市道路景觀的主要功能就時以人為本,維護城市交通安全、順暢,保證道路的行車及行人的安全。在城市交通空間里,有各種不同出行目的人流,他們觀賞道路兩旁的景觀,產生了不同行為規律下的不同視覺特點。在優化設計城市道路景觀時,應充分考慮行人的進度和視覺特點,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
2.4適地適樹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是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綠化景觀要保證植物生長所需的空間與環境,沒有足夠的地面與地下生長空間,植物就無法生長,就談不上利用植物改善環境。園林植物的選擇應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適生樹種或鄉土植物為主。只有它們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立地條件,綠化的效果才能長期保持穩定發展。植物的配植應符合植物間的生態習性和生物學特性,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形成復層的擬生態的植物配置結構,充分發揮植物的環境生態效益。
2.5善用自然資本
在做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時候,有引入道路雨水管理景觀的概念。道路景觀雨水管理方法,就是一套符合自然生態的景觀式雨水管理辦法。這種雨水管理辦法的原理就是用景觀的手段,模擬、再現自然界雨水循環的過程,力求最大限度的減少道路建設對自然水循環的破壞,實現低影響開發,維持場地自然雨水循環平衡的目的。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市政管網排水的現狀,而是改為利用存在與市政系統中的綠地、植被、自然景觀進行雨水的滲透、儲蓄、凈化以及再利用,從源頭上控制雨水的污染,并使它進入自然的循環中來,形成一種良性水循環。
3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生態設計流程
3.1道路場地現狀調研與評價分析
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基礎是對場地的調研與分析,因為只有充分做到尊重場地才能做到真正的與自然和諧做到生態設計。關于現場的調研具體的做法是:分為內業與外業:內業就是收集有關場地的基本信息資料,如地理區位、氣象水文、土壤植被、山形水系、經濟與社會背景、歷史文脈等;外業就是到實地進行調查研究,需要拍攝現場照片、記錄現場植物情況、街道小品、設施情況以及繪制記錄簡單的道路斷面示意圖等。完成內業與外業調研,下面就要整理收集來的資料、照片、記錄表等,做好分類與統計工作。
3.2結合道路功能綠化景觀總體規劃
在對場地充分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下面就進入了城市道路景觀的總體規劃階段。在這里特別強調有關生態設計的部分如何融入到總體規劃中,也就是道路功能綠化設計的部分。具體說來,應遵循“城市道路雨水源頭管理”、“城市道路雨水徑流路徑管理”、“城市道路最大化街道綠色景觀區域”、“城市道路最小化街道不透水區域”4個原則,再綜合考慮道路功能要求與道路景觀效果,進行道路景觀功能綠化總體規劃,形成“點”、“線”、“面”結合的道路功能綠化整體格局,有效的控制城市暴雨情況下道路中積存的雨水,盡可能生態的恢復自然界中雨水循環的過程。
3.3結合綠色基礎設施要求的詳細設計
在已經做出城市道路整體的規劃布局的基礎上,下一步就是進一步深入落實總體規劃給出的各項指引導則。在詳細設計的部分就要落實到具體的雨水管理相關“綠色基礎設施”的運用,什么類型的道路需要運用什么樣的雨水管理綠色基礎設施以及道路的路面采用怎樣的透水性鋪裝等都要分路段詳細設計出來。關于道路景觀營造的部分,在結合道路綠化功能管理要求的基礎上,要實現“一路一景”的綠化政策,要具體落實到哪條路選擇什么樣的主干樹種,采用怎樣的配置模式等。
4結語
綜上,道路作為人類活動的產物,具有環境干擾的特點,由于其本身具有環境污染源的性質,帶來的環境影響往往具有特殊性。道路的環境影響使路域環境出現了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所以,用生態設計方法改善現有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面貌,是增強城市生態適應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陳果.東京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特點[J].新建筑,2001(1):60-63.
[2]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24-31.
[3]陳曉彤,倪兵華.街道景觀的“綠色”革命[J].中國園林,2009(06):50-53.
[4]鄒兵.增量規劃、存量規劃與政策規劃[J].城市規劃,2013(02):35-37+55.
作者:朱潔琳 單位:阿特金斯顧問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