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門罩磚雕圖形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借功傳藝。徽州明清民居門罩,把墻面流下的雨水分流向外,以防打濕墻體,設計構思具有防潮的實用功能。門罩的外墻裝飾集中點與線面組合對比,磚雕紋案的表現,增加了建筑立面的視覺造型特征。因此,門罩實用功能也構成極佳的審美屬性。徽州明清民居門罩裝飾特點;既有強烈的功能作用,又有極高的視覺觀賞價值,反映了人們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雙重的高度一致。門罩磚雕藝術具有豐富的民間圖形設計藝術語言,備受群眾喜愛,具有長久的藝術生命,是徽州歷史上民族風格、道德觀念、審美取向的集中表現。
(2)主次分明。在“游春圖”中,人物是主體,置于主要部位,放在磚雕前景,視覺突出,以圓雕為主,高浮雕表現,聚散虛實,恰到好處。邊飾采用回文框架,中心刻劃出多種花卉、吉祥博古圖:石榴———多子多福;白菜———百財;牡丹———富貴;瓷瓶———平安。這些邊飾浮雕與主題在同一平面內,向后退一個層次,豐富了畫面光影透視,產生深邃效果。中景的樓閣廊柱,采用鏤空,遠景房屋刻畫出透視深度,整塊磚雕表現精致細膩,在光線下更顯層次分明,烘托出明快而突出的主題人物特征。
(3)色調和諧。徽州明清民居,多為粉墻青瓦,黑、白、灰相間。門罩磚雕本身就是一種磚灰色的飾物,它與墻面白色,屋頂深灰色及門窗產生對比,起到強烈的調和作用,以白色為主,灰色為輔,色調和諧統一,徽派建筑給人素樸、安靜的印象,盡顯清心雅致,加之民居屋前門后的樹木、山石、水景俊秀,形成了“窗影搖樹木,墻陰載一峰”的環境特點,正可謂“人世桃源”的創造性視覺設計,令人賞心悅目。
(4)天人合一。“游春圖”在長397cm×137cm的橫幅空間內,組合編排了20個人、10匹馬和樹木山石及鱗次櫛比的屋舍,自然物象應有盡有。人在畫面中成為主題,人物比例有藝術夸張處理,人比山大(圖B-F),改變了丈山尺樹,寸馬豆人的章法,是其藝術處理的構思特征。藝人的功力顯示出似與不似取舍間,超越形似細節,藝人并非不知人與山的比例、尺度,而是強調山水、樹木、屋舍為次要,刻意將山水景物作為象征性裝點,突出人物在畫面中的地位、作用,凸顯“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人與自然的親和,反映出中華民族在連續不斷地記憶里,一直保留著它,是源于遠古人類文化經驗,人與自然情懷的友善,從遙遠時空,一直傳到了當今文明時代。
2徽商文化提升門罩磚雕圖形寓意與技藝
(1)傳承文化,詮釋技藝。自古以來,作為房屋外檐裝修的“門面”歷來是建筑形式美與內容美關注所在,通過對門的美飾,展示造物者的智慧,反映出時代審美,理想追求,它是文化符號的載體。徽州民居門罩磚雕圖形的表現與古徽州文化、生活、社會發展密切相聯。這個江南東路的徽州,明清時期商貿興盛遍及全國各地,當時就有“無徽不成鎮”的艷稱,眾商累資巨萬,達官顯貴不乏其人,但徽商多有衣錦還鄉,傳世顯榮的風氣。在中國封建社會四民之業傳統觀念中,士為尊、農為本、工為匠、而商居末,社會地位低下的徽商,雖資豐財大,但也屈受制度之限,住房定制;明文三間五房,屋梁斗拱禁著色,這極大收窄了他們建筑的用房規模和豪華裝飾的享受心理,因此徽州民居的建筑布局,裝飾藝術處理與皇室貴族相比,只能另辟溪徑,尋求體現人生價值的視覺語言。磚雕圖形設計就成為傳遞徽商思想觀念,滿足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最佳選擇。首先,徽州文化藝術繁榮,新安畫派、版畫、金石篆刻、雕刻藝術,成為徽商審美范樣。其次,徽商在外多年,返鄉隱田園,“出門見善,落葉歸根”的鄉土情懷,尤其是崇尚儒學,使商人提升了謀生理念,這為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為我們解析門罩磚雕內涵熨平了道路。如:圖形詩文會友,(圖2-F)看似文人相逢,彬彬有禮,吟詩作畫的描述,實為徽商思想觀念的轉變與追求。傳統中儒為名,商為利,為正名商行,徽商創書院,辦學堂,習文賞藝,名為賈,行為儒,以文修商,崇尚文化藝術。增加賈道的自身修養素質,以文飾商,行儒商之道,這才是磚雕實際圖形內涵所求。圖形雙獅對置(圖1下部左右)在建筑門戶結構上,雙獅對稱,左右平衡,瑞獅俯首翹尾,小獅自由玩耍,憨態可掬,構成一幅祥和生動場景,是借用象征手法,盼族業興旺發達,表示子孫世代傳延的典型圖例。正是這紋與案的語言,技藝與吉祥圖形的相互融合,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視覺圖形盛宴,凸顯徽商尚儒修行及其濃厚的鄉土民俗氣息。總體門罩磚雕紋案語言,概括了古徽州建筑的地方色彩,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它不同于宮廷建筑雕刻題材內容的色彩華麗富貴,技藝手法工整,大氣磅礴;也有別于江南小橋流水旁,園林建筑雕刻的精巧清秀,而是匯聚清心雅致,素樸靈動的高古格調。在文化內涵上,它反映了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與幸福美滿的傳統觀念,表達了對安定祥和的生活和家族興旺的期盼。在雕刻技藝上,區別于陜西三原木雕、繪畫、髹漆門罩的艷麗,而是傳明代古拙粗獷遺風,融精巧與古樸于一體,擇磚為材,用刀,在“雕”字上見功夫,落刀肥不臃腫,瘦不枯籯,以微而示巧,浮雕、圓雕、透雕、鏤空配搭使用,整個畫面玲瓏剔透,陰地平整,陽面生動準確,刻工蒼勁有力,渾厚獷捍,結合情節和構圖,力求細膩繁復,形成了獨特的徽派磚雕藝術,堪稱是磚雕上的繪畫,建筑上的雕塑。
(2)廣納博收,借古開今。傳統圖形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藝術集中表現,是現代藝術設計用之不竭的珍貴資源。將傳統圖形融入藝術設計中,能引起大眾心理共鳴,彰顯民族精神。現代設計需要選擇那些深入民眾生活并具有文化內涵,能夠融入時代精神的圖形為設計主題服務,這還需要設計者熟讀我國傳統圖形藝術,包括古徽州門罩磚雕圖形在內的那些優秀文化遺存。徽州磚雕圖案猶如一幅幅座右銘,給人啟迪和激勵,這些圖形寓意,創造形成于中國人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并保存在人們的文化觀念里,被賦予了崇高的審美價值。像門罩磚雕中的吉祥博古圖、如意、雙魚、石榴、瑞獅、松竹梅等,這些有吉祥、納福、祈子延年的恒常主題和情高意遠的內容,要求我們要以敏銳的感受力和強健的消化力,博采眾美,研究透徹,切勿張冠李戴。設計者要在內涵隱意上著重探索,尋找對社會生活充滿美好憧憬,將寓有人生理想和熱切期盼的人生境界的圖形與現代社會生活相互鏈接,喚起大眾的民族情感意識。如門罩磚雕中“漁、樵、耕、讀”的典故圖形(圖1上方梁駝4塊)雖是民間生活勞作日常寫照,卻反映了田園生活恣意和人們對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對事業發達的心理寄托,從中折射出崇尚勤儉,才學博識的人生理想追求。選擇類似這些經典的圖形寓意素材,踐行于現代創意設計的構思、構圖編排和圖形處理中,進行鋪墊或再事加工,突出圖形中能夠提振民族精神,拓寬審美情趣,完成設計表現形式到內容的蛻變,構建與現代社會發展觀相契合的而又為大眾所接受的圖形語言,傳遞民族情懷,滿足人們對現代設計的情感和文化上的需求。利用傳統圖形紋案資源,吸收傳統圖形豐富的文化寓意,注入新的文化含義,是發展我國藝術設計的一條創新之路。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從古代遺產中“發現”富于現代意識的智慧靈光,那是為了充實自己,豐富表現,提升創意。體現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愛,是為了創造傳統與現代文化交匯融合,表現出具有新的民族特色的設計文化理念。我們不能拋棄現代文化生活符號,脫離現實社會,更不能照搬傳統圖形紋樣,把設計變成“古董”廣告。我們必須有自己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就是用自己的民族文化與時代融合。以傳統圖形語言與現代設計主題為抓手,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傳統圖形與當代文化的生態關系,做到有傳承,有發展,尋求當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讓藝術設計既有傳統文化血脈,又極具現代文化時尚,提高現代設計的可視深度、寬度,形成創意設計的民族特色。今天我們駐步于徽州古民居門罩磚雕前,凝視著磚雕上的吉祥博古圖,人物場景故事,仿佛歷史穿梭在我們的心間,不時掀起一絲絲波瀾,這就是徽派建筑磚雕藝術的魅力,也是傳統圖形設計在我們心中留下的震憾。在快餐文化的大量充斥,呼喚傳統文化的今天,獨特的徽州磚雕藝術更能帶來視覺和精神的享受。感慨未央,又應思考:作為現代藝術設計如何傳承、利用這一民族藝術瑰寶,吸收消化我國傳統文化的“土特產”,化傳統藝術為己有,升華藝術表現力,從而構建創意表現風格的多元化,形成民族風格,樹立傳統文明與現代文化兼收并取的觀念。讓古徽州磚雕圖形寓意表現,雕刻手法技藝,紋案裝飾這一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藝苑奇葩光芒永放。
3結語
創意表現是藝術設計的靈魂,民族圖形素材是設計創作的源泉。作為現代藝術設計必須體現本民族文化精神,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借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圖形紋案語言。從研習鑒賞歷代藝術作品入手,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并站在人類文化的基點上審視傳統文化,才能發現傳統與現代彼此相通的那部分共同的藝術精神,用傳統圖形寓意和現代設計元素相結合,互補共進,形成創意表現多元化路徑,使我們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因此,對于藝術設計者們來說,應面對我們本土文化,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圖形資源,創作當代人易接近、易理解、易認識的設計作品,是發展我國創意設計的一條現實之路。讓藝術設計依托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向前走的更高、更遠。
作者:陸克穎單位: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