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華市城市形象設計見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城市的本質
對城市本質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把握整體城市形象問題。
1、最初城市形成因素
城市的未來需要帶給眾人如何形象,才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呢?對城市個體本身歷史人文進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要撥開讓城市形象晦暗不明的東西,就必定要追溯到城市形成的源始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斯皮羅•斯科托夫教授對城市形成的因素總結為:一個有利的生態基礎,一個便利的商易地點,一個涵蓋大規模灌溉工程、冶煉術和牧畜馴養術等多方面能力在內的先進的技術基礎,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體系,一個強有力的政體等等。在斯皮羅•斯科托夫教授的總結中,我們漸漸地可以看到城市的本質。首先我們不難發現,所有因素的植根點在于有利的生態基礎,其中的灌溉工程、冶煉術和牧畜馴養術都強烈的依寓著自然,這些因素在整體的形成體系中又是城市直觀體現——社會組織體系和政體的基礎點。
2、城市中的建筑
當人們提及建筑之時,我們不一定會聯想到城市,但當人們提及城市之時,必定會觸動對建筑的思緒。世界的建筑史大致可以分為西方建筑史和東方建筑史。西方建筑史的大脈絡為: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羅曼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浪漫主義建筑、洛可可建筑、現代主義建筑、功能主義建筑、后現代主義建筑。東方建筑史的大脈絡區別東方建筑史的是,它沒有明顯的思想派別區分,它是除印度以外以中國院落式群體建筑為主線的建筑史。在審慎這兩方歷史時,我們便會隨之發現,不管它們在形式與風格上如何的迥異,但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識認到,那就是建筑本身作為強烈的“人造物”與自然割裂,建筑越是雄偉,割裂的程度就越大。這便是建筑本身所處的一個尷尬的位置。
3、城市中的人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從降生到死亡,便一直處于城市這個“公共空間”。如此一個“公共空間”,對于人類意味著什么?對于自然又意味著什么?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思考后,便會得出以下結論:城市為人類的生存而存在,受到人類的主觀意識牽動。自然不為存在而存在,不受任何形態的牽動。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有如此一句話“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社會中,財富呈現為密集堆積的商品”,引用這句話的目的不在于闡述社會制度的優劣,而在于從另一個層面反映城市如同人們堆積財富的空間抑或它本身就是一件大商品。所以,城市的意識形態和行為目的與自然發生劇烈的割裂。
二、金華市面臨的問題
上節本文對城市本質進行系統的闡釋,這一節將在上節鋪墊好的基礎上,對金華市所面臨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1、發展進程中遭遇“灰色次文化”的困惑
在對金華市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解析,第一個問題便浮出“水面”,那就是金華市如今城市形態與城市形象是否有雛形,答案是“有”。二十世紀初,曼哈頓累積了世界各地資本,城市形態不斷向空中延展,就這樣,紐約出現了二十世紀特有的城市形態,到了二十世紀末,世界各地開始紛紛仿效,包括身處亞洲的中國。所以,金華市如今的基本城市形態與城市形象來源于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紐約。然而,如此演變的城市路徑,讓金華市沉浸在了一種混沌的“灰色的次文化”中。所謂的灰色次文化,是指東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強烈沖擊后,形成的一種類似文化的一種現象,它讓文化失去獨特性,所以它是負面的。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這種態勢在我國愈演愈烈,金華市也在這波所謂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淹沒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逐漸失去了其獨有個性和內涵,最終變成令所有人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既是中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悲哀,也是金華市今后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
2、保護古跡與發展城市的迷茫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金華市是座古老的城市,如今城內仍有大量古跡遺存,這是祖先們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與內涵的體現,更是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根本和優勢。但隨著城鄉一體化腳步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再加上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的擴張便不可避免。金華市也不能獨善其身。這時,如何做到既有科學地保護歷史古跡,又能滿足城市擴張需要而進行城市建設,這對于城市建設者來說是對其智慧的考驗。約克伯爵與笛卡爾的通信中,討論歷史與歷史性問題,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歷史只是純美學的片段。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攫取歷史中的文化精髓還是淺層的,真正的精髓更多地存在于歷史性中。那何為歷史性?我們可以大致理解為,在歷史中所處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意識形態。當然,完全還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努力地接近它。
三、金華市的優勢
第二節本文對金華目前所呈現的城市形象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進行了闡釋,在建設城市形象中,不僅要敏感地洞悉城市的問題所在,對城市自身的優勢也決不能忽視,本節將對金華的優勢進行解析。
1、豐厚的人文資源
金華市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人文歷史,所以金華市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中,各個領域人才輩出,古代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現代的有詩人艾青,當代的有攝影大師郎靜山。
2、豐裕的自然資源
金華市如同它的人文歷史般,擁有著豐裕的自然資源,它們與金華本身緊緊相依。人們提及雙龍洞、地下長河等,就會下意識的聯想到金華市。
3、超強的經濟優勢
金華市地處全國經濟領先的浙江省,交通發達,一些硬件設施也較為的先進,周邊城市的經濟發達,特別是義烏的國際小商品市場,這都是金華市潛在的機遇。自身經濟也處于領先,經濟結構主要以輕工業為主。
四、金華城市形象的定位
本文前三節對金華城市形象設計不同思考方向進行了闡釋。表面上看,這三段內容似乎有些南轅北轍,實則它們環環相扣,為金華城市形象定位和最終的解決方法打下堅固的基礎,是讓正確的金華城市形象昭然若揭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前提。以筆者之見,金華應以建立旅居城市為目標,把旅居城市作為金華的一張名片。在本文的第一段中,對城市本質進行探究時,我們得出最終根本性的結論是:自然貫穿了整個城市的本質。打個比喻,我們共有的這個“空間”就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城市是繁茂的枝葉,而自然是深埋在地下的樹根,因為它在地下,所以不容易被人們所知覺,但它卻是整棵大樹繁茂的核心部位,它的作用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家、釋家與道家占居了絕對的影響力,它們的思想中心都和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另一個便是中國古代的文人,他們的意識形態使我們更好地洞悉歷史性。楚辭漢賦唐宋詩詞,無不與自然緊緊依寓著,引用木心老先生的一句話“樂其樂亦宣泄于自然,憂其憂亦投訴于自然”。所以,對于東方抑或中國的傳統思想中,總是把自然看成一個具有無限包容力無所不在的空間,對待它的態度,不是駕馭而是敬畏。我們再回到金華這座城市,它所在地域及周邊地域有著豐厚的物質基礎,這樣,人們會不自主對自然有著一種特殊向往感,這是如今極大多數都市人的共性。而金華市具有豐裕的自然資源,所以,我們要傳達的城市形象是以休閑、商務會議、娛樂、購物、游覽觀光、度假、療養、人居等為發展主題的休閑型城市。這就是金華市城市形象的定位——旅居城市。這和以上的分析又達到了一種不謀而合。
五、金華市城市形象設計具體方法
本節為本文總結性論述,也是對金華市城市形象設計具體實施方法的闡述。
1、負•城市形象
之前我們對金華市城市形象建設中做出了明確定位,那么我們該如何使“旅居城市”這個定位得到解決和貫徹呢?針對此問題,本文提出了“負•城市形象”這個命題。在第一節中,我們探討城市本質時候,我們總結了城市與自然的三種割裂方式:意識形態的割裂,行為目的的割裂,結構形態的割裂。所以,“負•城市形象”首要任務便是在傳達城市形象的同時消除割裂感。我們這里提出的“負”并不是“無”抑或消極的,它在傳達城市形象給受眾之時,減弱城市的存在感,制衡城市與自然關系,這樣,受眾自然而然加強了對城市的認知度。“負•城市形象”第二項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弱“灰色的次文化”,讓城市能夠本真的面對受眾。“負•城市形象”遵循的是東方傳統意識形態,對自然的態度不是怎樣去駕馭自然,而是如何讓人類的這個“公共空間”與自然達到共生的態度。當然,“灰色的次文化”不是僅僅靠城市形象設計就能夠摒除的,但“負•城市形象”有助于減弱“灰色的次文化”,使受眾再一次對城市個體的認識度加強。“負•城市形象”第三項任務是凸現城市的歷史性,在第三節我們也論述了歷史性并不等同歷史,它是第二項任務的進一步深化。因為城市賦予我們的基礎點是生活,所以,它在準確傳達城市形象的同時,營造出一種具有東方傳統意識形態的當代生活方式,使受眾在接受城市形象的同時,引起新的思考。
2、最終貫徹實例
“負•城市形象”所蘊含的內容得到闡釋后,接下來便是將之具體化。因為,本文的主旨在于對金華城市形象設計整體結構的闡釋,所以,具體案例本文采用最具代表性的進行論述。首先是城市標志,這是貫徹實例的始端。在對城市標志進行設計時,首先考慮到漢字自身的優勢,那就是有著巧妙的結構整體和圖文兼具的特性,所以,標志給眾人最直觀的感受是一個圖案化的城市前綴字——“金”字。“金”的撇捺處形成一個半圓,寓意著早晨出生的太陽,以此衍生出城市與自然相互共生著走向未來。字體上半部分為一個類似于“山”的圖形,下半部分為三條等長的類似于“河”的條紋。這樣整個“金”字都由自然元素組成,“負•城市形象”的命題在城市標志中,得到了徹底的貫徹。最后,是標志的用色問題,這時,有的人可能會疑惑,“負•城市形象”不是傳達給我們一個靜宜的空間,為何標志使用色性如此強烈的紅色?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對此作出了回答,在標志的用色上使用紅色也是此意,以一點的“噪”,來烘托整個氛圍的靜宜。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噪”點絕不能過之,否則,整個氛圍將毀于一旦,所以,標志采用的紅色是一種低明度和低彩度的紅色。其次是系列海報設計。為進一步擴大城標的影響力,另一項具有代表性的實例為系列海報的設計。在設計金華城市形象海報之時,可嘗試用一張主海報輔助兩張副海報的形式,來將金華市這個旅居城市的空間帶到受眾面前。三張海報仍然緊扣“負•城市形象”的命題,以地平線為主導線;地平線看似是如此的“無”,實則無限寬廣與無比豐富。主海報所呈現的內容是共生:在城市邊緣,城市漸漸的與自然融匯為一條地平線,作為“人造物”的小舟正從遠方緩緩駛來。兩張副海報所呈現的內容是適宜:對于人類,長期以來置身與城市中,對于城市總是仰視的,當有一天,我們換種方式和換種角度去看待城市,讓自然包裹著城市,讓城市充滿著自然,這樣適宜的空間便會油然而生。這樣,“負•城市形象”這個命題最終得到完整徹底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