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博物館“敘事性”展示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何為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于一段故事的描述。在文學領域中,敘事是指以散文或詩的形式敘述一個(一連串)真實的或者虛構的事件。人們可以通過“敘事”的方式來理解未知的事物,就好比孩子們可以通過聽故事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用自己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來架構拼湊想象中的一切未知事物。在當今博物館行業的迅猛發展下,內部展陳設計也在發生質的變化。早期的博物館展陳方式主要分為壁櫥式、縱向推進式和 “年譜式”。這三類展陳方式仍沿用至今并一度成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主流結構,雖然它們在展陳方式上各有特點,但顯然已無法滿足老百姓在現代化社會進步后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同時也無法更好地搭建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傳播橋梁。近些年,“敘事”性這種表達方式逐漸被運用到博物館的設計中并成為展陳方式的中心,對展示空間的創造在于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展品置于特定的位置中,展品擺放在哪里以及如何擺放決定了展品信息傳遞的性質,在設計師精心制造的場景中根據故事的劇情需要來分配展品進行主題演繹。它很好的的將展品和觀者融入到大環境中,在特定的敘述空間里進行交流互動。這其中,更多的涉及到建立一個放置展品的故事情節背景來進行對展品以及展示設計的解讀,強調通過故事情節來激發觀者的情感回應。
二、“敘事性”展陳方式的特點分析
“敘事性”展陳方式帶來的交流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應是雙向、開放、自由的,即觀眾也是敘事的一部分。人是整個空間的主導者,展示的整個過程就好比在聽故事。為了表現一件事物、一個人物或是一種精神,整個環境都將圍繞其中并發生戲劇性的轉變,由一連串的情節所構筑的意向來渲染場景氛圍,將歷史活脫脫的帶入到現代的物質空間中從而傳遞到參觀者的意識里。參觀者在“聽故事”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改變了自己接受信息的被動行為并轉變為有興趣的主動接受,在不斷被刺激到的感受和想象中對展示物和展示環境產生屬于自己的理解和認同。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觀者會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接受這個故事達到自身與整個展示環境的交流,這是“敘事性”展陳所帶來的最大效用。
(一)故事效應博物館在不斷改變自己館內展品陳列方式方法的過程中,唯一遵循的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從人的心理、生理等各個角度出發來考慮適合人的最佳陳列手段。在不斷的探索中,各種材料、燈光、多媒體等現代科學技術充斥著博物館展廳內部,為了演繹一個主題講述一段故事最后升華到精神上的交流。那么,為何選擇“敘事性”的展陳方式?“故事”與人的心理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一首簡單的樂曲,在有故事和沒有故事的情境下讓人聽到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故事只是純粹的去欣賞,我們的感覺可能大多浮在表面沒有太深的記憶,而有故事的情境下,會讓我們在聆聽的過程中介入很多情感和經歷,會無意識的根據個人因素產生很多情緒或快樂、或悲傷、或驚訝又或無奈,從而來改變樂(歌)本身的屬性。就是這樣,故事可以讓我們找到自己與音樂相處的方式。轉換到博物館展示空間中,一個簡單的物品可能激發不起參觀者的興趣,但故事的介入使得這簡單的物品像擁有自己的生命般,以敘事者的身份來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感覺。故事是人類最原始的沖動,是幫助我們理解周圍世界最初的手段,孩童們最喜歡的童話故事書正詮釋了這一點。它把紛繁復雜的事物變得簡單易懂、詼諧幽默,讓聽者能夠很快掌握。但簡單并不代表沒有特色,特色正是故事所能表現出來的特性,假想若大家都是一樣,事件也都是一樣,那么除了千篇一律的條文命令,剩下的只有思想一致的行為言語,分不出好與壞的故事正是因為缺少了某種特質的效果。在博物館的展示空間中尤其是戰爭類題材的展廳中,對于整個戰爭事件不可能全盤的記憶與描述,此時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就像一個個戲劇性的焦點串聯成了一整個戰爭事件,精彩的故事情節是快速掌握和演繹主題的關鍵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一個故事的敘述,不僅要考慮到故事的內容還要考慮到故事易不易被觀眾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等問題。實踐證明,好的敘述策略會大大縮短人與故事的距離同時也會大大增強人與故事的情感交流。發生的事件越大,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圍或者我們從不曾經歷過的磨難,越是要通過故事的介入將其由大變小的讓我們看到、聽到甚至是心靈的直接碰觸,而不是面對它卻感覺不知所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展廳內在第一部分人類的浩劫與最后一部分用12秒一滴水表達生命的消逝中,分別對三十萬生命這個數字做了相應的展示表現,正是因為情節的運用,讓我們在看到的瞬間立刻消化了抽象且龐大的數字,心情瞬間沉重的同時讓我們對“三十萬”這個數字有了深刻的視覺記憶且感覺到了深深的畏懼。
(二)場所認同感場所認同感簡單來講是指人們處于一個特定的場所中,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久而久之會對該場所產生認同感。它是人的一種依賴精神,是一種特定場所與事物相結合的聯系功能。依靠人與場所的這種依賴關系促使人產生某種有意無意的想法,從而使得這類特定的場所體驗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博物館作為引導文化和人行為感受的特殊場所,除了滿足展陳的功能性之外,它還具備了人不易察覺的一個特點,即場所的感情需求。人都喜歡去能和自己的經歷、品味、環境氛圍產生共鳴的空間場所,在這樣的空間中人的精神是愉悅的,感受是身臨其境的。在觀展的整個過程中,人不僅僅被展品所吸引更是被這整個空間營造出的文化氛圍所熏陶,無需太多文字語言的說明就能領會到強大的精神氣場。所以,在內部展示設計上盡量注重場所的情感體驗是博物館場所認同的關鍵,也是展陳設計的核心。 博物館作為文化連續性的載體其場所認同感是通過“設計”來主導的,“敘事性”決定了展示形式和展場環境,決定了如何安置展品、布置觀展路線、設計燈光音效等多媒體設備,如何將整個空間融合進大的故事背景中。在設計之初即需要根據故事情節的引導對空間、各種展示元素進行設計組織,將觀眾也納入敘事的一部分從而構建成一個完整的展示環境。因此“敘事性”展陳方式是使得展示空間連續性發揮得很好的手段之一。所謂連續性就好比故事情節,情節是敘事的發展意圖,為參觀者制造深刻印象,情節點決定了展示內容與展示形式的結合點,多個情節點的設計才能貫穿整個敘事情節設計從而完整并細致的推動故事的發展。展示中的敘事則是依賴于一系列深刻印象的集合,做好每個敘事層次,這些集合對應實體所營造的意境則成為觀者觀看時的視覺動力,不斷刺激觀者的視覺神經達到很好的互動性展示效果。
三、博物館“敘事性”設計案例分析
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是中國最大的書法類博物館,其性質定位于是一座以展示《蘭亭序》的歷史、蘭亭書法文化以及紹興的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這座書法專題博物館建于蘭亭風景區內,鵝池、蘭亭碑亭、曲水流長及流觴亭等景點環繞四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書法博物館的特殊地域性,從地理位置來看觀者在進入展館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強烈的場所認同感,這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影響了觀者對博物館的第一印象,提前調動起參觀者的觀看情緒。蘭亭書法博物館不像別的藝術館直接展示書法作品而顯得單調無味,它是以敘事的方式展開對書法文化的展示。以《蘭亭序》的產生、流傳、消失、衍變、傳播的書法命運為主線,以《蘭亭序》有關的故事、民俗、繪畫、音樂等內容作為蘭亭文化為輔線展開敘述,闡述了《蘭亭序》個體生命從誕生、家傳、寺藏到宮獲的生命過程以及《蘭亭序》群體生命從接續、衍變到不斷擴張、滲透的繁衍過程。在展覽邏輯上,通過“二史二線”綜合呈現了作為經典名作的生命軌跡,成為書法文化的不朽傳奇。整個基本陳列廳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是風雅蘭亭——從誕生到傳家,傳奇蘭亭——從真跡到摹本,不朽蘭亭——從書法到文化,再溯蘭亭——蘭亭書法節。一進入博物館門廳,碩大的“之”字便伴隨流水一直延續到頭貫穿整個門廳縱線以追溯蘭亭書法的本源,感受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
“之”字為表征的曲水流觴,沖破束縛、一路向前,將蘭亭書法精神延續傳承。基本陳列廳則運用茂林修竹、曲水流觴、鏡池、墨硯、熏爐等元素開啟了一段傳奇的書法之旅。故事一開始就將觀眾帶回到永和九年,頂部曲水流觴的構件從序廳一直延伸至第一單元,星星點點吊掛的耳杯給整個暗部空間傳遞出靈動感,地面假山圍出一條曲折的觀展路徑,悠揚的古琴聲配上從仿古磚墻上熏爐飄來的檀香,珍貴的文物錯落有致的安插在大環境中顯得格外精致,在投影等多媒體的襯托下與觀者的心靈產生強烈的碰撞。《蘭亭序》成為了該場所的敘述者,觀者駐足逗留又或緩慢前進的過程中聆聽且感受著《蘭亭序》的魅力所在。二、三、四單元均為逐步漸亮的空間,為迎合展示書法繪畫作品的需要,配備唐太宗場景等情節點,幻影成像、小型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將整個時間軸從古代慢慢拉回到現代。展示風格既統一又在慢慢的過渡中。第四單元蘭亭書法節的空間有意被分為兩層,在設計師精心布置的迂回曲折的觀展路線中感受書法的精神。
四、結語
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引入“敘事性”的表達方式,為歷史敘事提供了新的展示手段,這種展陳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設計師和觀者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提升了博物館的展陳質量。一座好的博物館在設計之初應充分考慮到觀者的情感因素,在抓住觀者心思的同時與展品進行很好的交流。
作者:張卉卉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