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從分析社會時代背景著手,研究人們對信息閱讀方式及接受的形式,對新媒體時代設計語言、傳媒的變化特點進行分析;其次分析新媒體的研究發展,確定視覺傳達設計的根本目標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然后對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重新定位,將課程內容,課程結構進行擴充及整合,將新媒體觀念與技術融入到課程中,并通過具體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實踐項目來進行檢驗及延伸,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形成多元化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視覺傳達設計;多元化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媒體傳播到數字化的全面革新及數字化信息平臺的建立,互聯網、新媒體、互動,移動客戶端及APP等一些具有時代特征新的技術及應用載體應運而生。新媒體吸納了傳統媒體的優勢并結合各種交互技術,將人類帶入了新的視覺領域,全方位的、綜合的、多元化的進行信息的傳遞。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導致人類認知方式發生相應的改變,獲取信息的手段變得更為多樣化,選擇信息的空間也更為自由。基于媒體環境、信息傳遞以及人們接受信息方式的改變,視覺傳達領域的外延及內涵也已隨之發生了變化。大量涌現的動態圖形設計、電子雜志與書籍、動態標志設計等更適合時代需要的表現形式,以及隨之而來的新的技術對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因此,在新媒體語境下,為了更好的適應媒體環境,滿足人類的需求,視覺傳達設計課程必須更新觀念,注入新的內容,探索新的呈現方式,走向更寬廣的領域。
一、新媒體語境及其研究現狀
1.新媒體概念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新媒體體現了“三新”:觀念新、技術新、形式新,不斷的影響著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方方面面。2.新媒體研究的發展國外一直以來比較注重科技與設計的結合。19世紀末的偉大藝術家杜桑以新攝影術為根據,探索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2006年,在墨爾本舉辦的歐萊雅時尚周中,寶馬MINICOOPER車的展臺出現的新媒體,利用觸摸屏幕、攝像頭、紅外感應等方式實現與觀眾的交互。在歐美等國,新媒體的普及態勢迅猛。電視已普遍形成網絡化,社交媒體Facebook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平臺。而作為全球廣告行業的風向標——嘎納廣告節,早在2011年時就曾提出社會化未來的12種趨勢中,全都是基于媒體時代以及互動媒體的技術的發展(跨平臺的網絡語言),強調媒體環境以數字媒體為代表,發生巨大變化。2014年的索契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上,唯美的視覺效果到2018年韓國平昌冬奧會的開幕式虛擬現實技術與影像的結合,無一不展示了新媒體的魅力。在國內研究新媒體始于1996年,最早是從傳播學的角度開始進行對媒體關注,到后來逐步發展到細分的媒體方向的研究,而關注新媒體與設計課程的研究則始于2005年以后。早期的新媒體是有局限的,統稱數字化媒體,到2008年前后,各大美術院校出現新的設計專業——新媒體設計。此時的新媒體設計課程處于摸索階段,經過幾年的努力,專業方向、專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培養目標非常清晰;也有將新媒體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但更多的是具體在某一個方面,如書籍裝幀設計課程中電子書的出現對傳統書籍的影響等等,從視覺傳達設計的整體角度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近年來,因為智能終端的普及,為了更好追求視聽盛宴,一些視聽軟件開始流行,并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越來越多的得到創新運用,出現交叉設計,以達到時間或空間上的延伸,以滿足感官上的愉悅。在互聯網、APP上追求動態圖形視覺效果及交互體驗,迫切要求視覺傳達設計必須適應其需求。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針對社會環境與媒體環境的變化,國內一些大的美術院校已經在教學的觀念與課程的設置上有一定的探索性的改革。其中,中央美術學院從服務社會、面向未來的培養目標出發,率先在教學在進行大膽的改革:在課程結構上進行調整,逐步向寬基礎到打通專業壁壘,實行綜合性、創新性、研究性的課程學習,形成開放式、融合的教學模式。而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仍然是以傳統紙媒出版系列課程為主。如字體設計、版式設計、書籍設計、標志設計、包裝設計及品牌設計等。而選修課程中會有動態圖形設計、網頁設計等與互聯網有關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從基礎到專業內容廣泛,但時代性體現不夠,可持續性發展不強。而課程實踐是在傳統的專業課程要求下進行,目前大部分有主題項目進行實踐,基本遵循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方式,最終作業以紙媒輸出為主,作業形式單一,與其他媒介聯系少,缺乏創新性、靈活性。
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多元化改革
1.確定專業改革的方向及目標對目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將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進行多元化發展的探索,不斷探尋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框架,深刻地剖析新媒體所涉及的內容及特點,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議。具體體現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內容的拓展、結構的變化、實踐的延伸上。為我國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提供現實的依據,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設計人才。2.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內容(1)深入了解新媒體在當下信息傳達中的作用及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主要對當下信息傳播方式、媒介等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行系統梳理,便于更好的把握新媒體時代的特點,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并對迅速發展的視頻、音頻、錄屏、動畫等一系列動態的、交互的軟件及技術進行調查分析,以便在后期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更好的綜合運用,有利多元化教學體系的形成。(2)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改革多元化的理論分析:立足于課程本身分析其特點,找出問題,根據其終極目標,完成多元化格局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加強課程的橫、縱向聯系,形成跨學科的研究模式。加強專業課程內容上的延伸,使其更好的適應當下時代的需求。在課程的結構上增加一些與時代相關的課程,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3)加強新媒體理論、技術在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改革中的實踐研究:主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并將新媒體的理論與技術綜合運用在視覺傳達設計實踐中,完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是深入探索其多元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完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未來以新的技術引導的信息傳播將是快速的、全方位的,利用視頻、聲光等制作軟件及設備進行更精準、更便捷的信息傳播。而以視覺傳遞信息為主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這一領域中最基礎的課程之一,屬于變革和創新的最前沿。同時,設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視覺傳達設計課程實踐內容往往就是社會實踐的項目。因此,研究適應新媒體時代變革的專業課程教學的基本理論及實踐,一方面使學生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有效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另一方面新課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為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4)在課程作業內容設置上一方面可以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創新性項目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融合其他邊緣學科的探索性、實驗性為主的項目。作業展示方面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媒體及智能化平臺進行展示。(5)通過研究構建一個全新的、多元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拓寬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范疇,適應新的媒體環境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結論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發展必須結合信息社會未來的信息傳播的主流方式——新媒體時代進行專業發展方向的探索。在新媒體注入下的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是應該是呈現全面的、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對于建構新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改革以及理論創新以適應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及紙媒輸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課程改革中既要繼承,又要發展創新,要在繼承傳統專業課程的優勢的前提下進行整合、創新,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更好發展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順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振英,劉石檢.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J].《今傳媒》,2013
[2]譚旭紅.當新媒體藝術邂逅視覺傳達設計[J].文藝評論,2010.
作者:王艷梅 單位: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