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宮頸上皮內瘤電子陰道鏡診療價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電子陰道鏡對宮頸上皮內瘤的診療應用價值。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全面分析52例中心門診婦科于2015年5月-2018年11月接收并行電子陰道鏡下活檢的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的臨床相關資料。結果均對參與本次實驗研究的52例患者行電子陰道鏡檢查。綜合分析研究結果可知,52例患者的電子陰道鏡所得圖像總清晰度為96.15%(50/52);以組織病理學診斷(金標準)為評估依據:非CIN(慢性宮頸炎、息肉、HPV感染等)、CINI級以及CINII級-III級與可疑浸潤癌的診斷總符合率分別為50.00%、21.15%、7.69%、3.84%。此外,對52例患者實施以電子陰道鏡診斷結果為依據的治療方案后,其治療總有效率為94.23%。結論電子陰道鏡的所得成像清晰度較為理想,有利于臨床工作者快速分析辨別檢查結果,從而進一步明確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的實際病情,既能夠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依據,并且還有利于不斷提升其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電子陰道鏡;宮頸上皮內瘤;圖像清晰度;總有效率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宮頸上皮內瘤主要包括宮頸不典型增生與宮頸原位癌[1],其屬于一種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癌前病變。臨床相關資料顯示,宮頸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而宮頸上皮內瘤則與其密切相關。因此,為在不斷提高宮頸上皮內瘤患者臨床診斷準確性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后續臨床治療的安全可靠性,本文深入探討了宮頸上皮內瘤應用電子陰道鏡診療的價值,現作如下相關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在知情與自愿的前提下隨機對我中心門診婦科從2015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52例宮頸上皮內瘤患者(排除標準:①具有藥物過敏史或重大手術治療史者;②意識不清醒或伴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礙者;③具有嚴重血液系統疾病以及不符合本次研究其他相關標準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宮頸上皮內瘤臨床相關診斷標準;②經患者及其家屬或監護人簽訂協議文件)的臨床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52例患者的年齡為22歲-63歲,平均年齡為(43.25±5.43)歲;已婚35例,未婚17例;妊娠次數為1次-8次,平均妊娠次數為(4.00±1.00)次;主要癥狀:陰道異常出血(如接觸性出血、不規則陰道出血等)32例(61.54%),白帶異常(如異味、增多等)18例(34.62%),其他2例(3.85%)。
1.2診斷方法
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對52例宮頸上皮內瘤患者行電子陰道鏡檢查(由醫護人員明確告知患者檢查前3d內避免性生活以及陰道用藥等行為):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通過窺探器充分暴露其宮頸狀況(注意避免傷及患者宮頸上皮及其他組織部位);由檢查人員利用數碼電子陰道鏡(金科威公司,型號:SLC-3000[2])對患者進行檢查,利用已事先經過生理鹽水浸潤的大棉球小心擦拭患者宮頸及周圍相關組織,并客觀評估其宮頸的綜合現狀;利用醋酸溶液(濃度約為3.00%-5.00%[3])于宮頸處涂抹約1min左右,并及時開始動態持續觀察其宮頸上皮血管的變化,而后通過碘試驗以進一步明確病情;將所得患者宮頸活檢組織標本置入甲醛(濃度為10.00%[4])中進行浸泡后送檢。
1.3觀察指標
由我中心門診臨床觀察小組在醫學相關規定的指導下以52例患者的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其電子陰道鏡的診斷結果,并同時結合臨床相關工作經驗就其電子陰道鏡檢查所得圖像清晰度(非常清晰:所得圖像清晰可見且極易辨識;基本清晰:所得圖像大致較為清晰,僅有部分區域需反復辨識;不清晰:所得圖像模糊不清,難以辨識[5])與后續的治療效果(患者壞死組織與相關病灶幾乎完全消失且未見不規則出血或白帶異常等不良癥狀為顯效;患者相關病灶組織減少50.00%以上且陰道異常出血等不良癥狀有所改善為好轉;患者病灶組織無任何減少跡象且病情日益加重為失效[6])。
1.4統計學分析
將本研究所有相關數據進行初步篩選與整理后錄入至SPSS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科學性分析,以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通過卡方檢驗比較電子陰道鏡所得圖像清晰度、治療效果以及電子陰道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若比較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所得圖像清晰度
綜合表1可知,52例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的電子陰道鏡所得圖像總清晰度為96.16%,相對較為理想,便于臨床工作者辨析。
2.2電子陰道鏡檢查結果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
綜合表2可知,52例患者的電子陰道鏡診斷結果在非CIN、CINI級、CINII級-III級以及早期浸潤癌的檢出率中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十分接近,且兩者相關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52例患者的電子陰道鏡檢查結果準確性較高,且具有較高的病情診斷參考價值。
2.3治療效果
綜合表3可知,52例患者臨床依據其電子陰道鏡診斷結果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治療方案后治療效果相對較為理想。其中,52例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3%。
3討論
有研究發現,宮頸上皮內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宮頸癌的連續性發展過程,即宮頸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潤癌——浸潤癌[7]。宮頸上皮內瘤II級-III級發展網浸潤癌的風險性明顯高于與非宮頸上皮內瘤和宮頸上皮內瘤I級階段相比,若能夠及時到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既能夠有效抑制病情的惡化,還有利于降低宮頸癌的發生率。然而,縱觀實際,待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才來院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耽誤了最近治療時機。與此同時,部分婦科研究專家指出,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推動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電子陰道鏡等先進內窺鏡病理檢查技術的出現與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病情診斷的準確性。電子陰道鏡技術本身便具有低創傷的優勢,且其還能夠在充分發揮高分辨電子成像技術作用的基礎上便于檢查者更直觀明了地觀察患者病變部位及周圍相關組織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另外,該項病情檢測技術檢查所得圖像的清晰度較為理想,利用臨床診斷工作者快速分析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減少病情評估誤差,作出更為精準的判斷。在本文的相關研究中,52例宮頸上皮內瘤患者不僅電子陰道鏡所得圖像清晰度非常之高,利于臨床工作者快速辨識,并且非CIN、CINI級階段以及CINII級-III級各階段的檢出率十分接近組織病理學的診斷結果。由此既與上述研究方向一致,且同時亦充分凸顯了電子陰道鏡技術對明確宮頸上皮內瘤患者病情以及提高臨床病情診斷準確率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吳冬梅,龔婷婷,李燦東.基于陰道鏡成像探討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局部病變分區與五臟證素的相關性[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4):1355-1358.
2張陽,羅美,何鑫,等.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及早期宮頸癌子宮切除術后患者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消退規律及相關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8,39(6):864-870.
3狄晨紅,金帆.密封蛋白4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聯合檢測對于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及宮頸鱗癌的診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8(4):344-350.
4丁暉,唐玲麗,楊佳錦,等.環形電切術活檢結合冰凍切片在宮頸上皮內瘤變III級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30(12):1256-1259.
5鄧凱賢,鄭玉華,柳曉春,等.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21):3635-3638.
6王興民,傅錦堅,龐朗,等.P16免疫組織化學檢測評價高級別宮頸上皮內瘤變錐形切除后殘留的臨床價值[J].重慶醫學,2017,15(23):3216-3218.
7周淑君,周洪友,楊惠芬.宮頸上皮內腫瘤患者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后增殖細胞核抗原及相關抗原指標變化的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4):3288-3291.
作者:鄧紅菊 鄧俊 鄒麗萍 單位:東莞市南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