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企業法務與依法治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細胞、重要的法律主體,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依法治企顯得愈發緊迫。依法治企不僅是企業運行的基本保障,能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依法治企離不開法務人才。長期以來,企業法務一直處于邊緣化境地,法務職業也并非法科生的首選。只有培養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法務人才,才能滿足依法治企的需求。
關鍵詞:依法治企;依法治國;企業法務
2017年2月21日,國家電網公司在京了《國家電網公司法治企業建設白皮書(2016)》。這是中央企業首份以法治企業建設為主題的白皮書,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依法治企的熱烈討論。白皮書梳理出國家電網公司依法治企的整體框架,詳細列出了諸如健全全員普法機制、完善依法治理體系、完善治理結構、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堅持依法運營管控、推進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等舉措。可以說,國家電網公司依法治企取得的成就與法律事務部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本文即意在探討當前依法治企的重要意義,以及在此背景下吸引、培養更多企業法務人才的緊迫性。
一、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文件是中國共產黨對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的全面戰略部署、總藍圖。十八屆四中全會是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成為我國法治事業上新的里程碑。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首次將“四個全面”并列提出,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在我國高層戰略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回顧建國以來我國的法治進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可以看作是法治中國的起點。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制定和頒布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容。此后,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指導下,中國的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全會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企業是重要的法律主體。法律的范疇包括主體、客體和權利義務的內容。一般來講,主體分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可以說,企業是經濟類法律中最重要的主體。在經濟法中,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微觀規制,法律主體除了國家(很多時候表現為政府)之外,相對應的絕大部分主體即為企業。企業是市場的基本細胞,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事實上,現代意義上的企業本身即法治的產物。公司是現代企業的主要類型,產生背景中有著豐富的制度蘊含。公司法和證券法是當今通行的世界語言;公司運行所倚賴的合同法、行業法等也已內化和滲透到公司的內部構成和運作機制之中。
二、依法治企具有重要意義
依法治企是企業運行的基本保障。首先,企業成立和運行需要符合企業法、公司法、合同法、行業法等法律法規,合法是企業發展的基本前提。以行業法律法規為例,企業從事的業務是否符合當前法律政策導向、是否屬于國家允許和鼓勵的行業、該行業有無相應的財稅正向激勵或負向懲罰政策等,都需要諳熟本行業的法律政策。以合同法為例。市場就意味著交易。可以說,絕大部分市場行為都是交易。交易就需要合同。這也是企業法律部的基本內容是合規的原因所在。其次,企業運行需要的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審計制度等,應通過建立企業內部的規范體系來實現。大多小企業沒有法律部,相對應地就是管理混亂,缺乏章法。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需要通過建章立制來實現企業的規范管理。依法治企也能帶來經濟效益。時至今日,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管理者認為法律部只是一個點綴。即便提倡、力推依法治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保住不違法的底線。但事實上,西方市場經濟的成功已經證明,法治就是生產力。那么,法治是怎樣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呢?首先,依法治企能夠讓企業管理者通過了解法律政策的大勢知曉行業的長遠發展前景。眾所周知,發展戰略是影響一家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其次,依法治企能夠讓企業及時覺察企業運行中存在的法律風險,法律部門針對法律風險提出防范措施,降低成本,減少損失。最后,提高企業法治程度,能夠提高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轉變企業經濟利潤增長模式,促使企業形成依法治企的經營模式,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依法治企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需求。在國內,依法治企更多地是促進本國公平的競爭環境。如果以全球化視野來看待依法治企,會發現法律還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素。很多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依法治企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由于我國長期以來還缺乏最基本的法治理念,對法律還缺乏敬畏之心,“走出去”之后發現跟當地的法治環境很難融合。如果是在比我國法治環境更為成熟的國家,企業需要花大力氣進行法治框架的構建,包括員工的基本法治素養、企業內部的法律部人員配置等。尤其是在糾紛爭議處理上,需要企業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巧。和發達國家企業動輒皆以法律作為經營利器的習慣相比,我國企業的法治水平還差的很遠。
三、依法治企亟需法務人才
不論是依法治國,還是依法治企,都離不開人去做。企業實現依法治企,外部環境、企業高層等因素固然重要,最根本的還是需要有法務人才具體實施。假設外部環境、企業高層能提供足夠好的條件,那么該企業中法律部的法務人需全面落實高層決定,進而圓滿實現依法治企;假設外部環境、企業高層還未能提供足夠好的條件,法務人更需在困境中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進而為實現依法治企的目標的努力。然而,從總體上看,當前的企業法務人才還遠遠不能支撐企業依法治企的需求。只有培養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法務人才,才能滿足依法治企的需求。
(一)企業法務長期邊緣化
法務部門在一家企業中不屬于核心業務部門,也不像財務、人事這種保障部門更受青睞。由于企業管理者和業務部門工作人員法治觀念薄弱,他們容易認為法務部門要么是“沒什么用”,要么就是“拖后腿”。在央企層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中辦發〔2016〕71號)之后,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法治建設,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水平,國資委黨委2017年7月出臺了《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可以說,這為提升央企中法務部門的地位打了一陣強心劑。但即便如此,在現實中企業重大決策輕視法律部門意見的還不在少數。誠然,美國的公司治理機構中,首席法務官能夠和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相提并論,但這是經歷了幾百年歷史發展的成果。我國企業內部治理的法治化進程還有多年路要走。
(二)企業法務并非法科生的首選職業
受到我國法學教育重訴訟輕非訴以及人們對法律職業思維定勢的影響,法官和律師成為法科生的首選職業。莊嚴的法庭上,對庭審過程的掌控及針鋒相對地辯證質證,成為大多數法科生們向往的職業場景。而企業法務更多地則是一種寫字樓白領形象,與法科生對于法律職業的憧憬有所差異。當然,企業法務邊緣化的現狀也使得法科生會認為企業并非法律人的主戰場。筆者就所在高校的法律碩士就業選擇做了一項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法本法碩和非法本法碩(包括已就業和未就業)的學生對于法務職業的選擇傾向還是要低于公檢法及律師。以法本法碩為例,我校已畢業法本法碩有一百多名,在填寫問卷的92名法本法碩中,有30.43%的學生在公檢法系統工作,有25%的學生是律師,公司法務占到16.3%。我校在讀法本法碩有三十多人,在填寫問卷的17名法本法碩中,有52.94%的學生希望未來到公檢法系統工作,有23.53%的學生希望未來成為一名律師,公司法務占到11.76%。從這項調查中可以看出,當前能青睞法務職業的學生還是少數。
(三)法務人才需要的是綜合素質
法務人才不需要像法官和律師那樣對法律有精確的理解和掌握、對庭審有高超的技巧和嚴謹的邏輯、強大的思辨,法務人才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法務人才大體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法律事務部管理者層面,一個是普通法務。根據《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2004年6月國資委頒布),企業總法律顧問的職責包括:統一協調處理企業決策、經營和管理中的法律事務;參與企業重大經營決策,保證決策的合法性,并對相關法律風險提出防范意見;參與企業重要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等等。企業法務的職責包括: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對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提出法律意見;起草或者參與起草、審核企業重要規章制度;管理、審核企業合同,參加重大合同的談判和起草工作;參與企業的分立、合并、破產、解散、投融資、擔保、租賃、產權轉讓、招投標及改制、重組、公司上市等重大經濟活動,處理有關法律事務;辦理企業工商登記以及商標等有關法律事務,做好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受企業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參加企業的訴訟、仲裁、行政復議和聽證等活動;與企業財務、審計和監察等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項監督機制。這些職責都需要法務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
參考文獻
[1]許騰飛.解碼國家電網公司法治之路的“三全五依”[J].中國企業報,(2017).
[2]郭建軍.現代企業法務管理體系的模塊構成[J].現代企業,2014(05):17-18.
作者:陳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