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主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筆者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和課程設置實際情況,根據職業院校中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改進了計算機基礎教學活動,以便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鼓勵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討。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策略;職業院校
1根據課程概述,調整并加強學科學習資源建設
結合學院實際,計算機應用基礎主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有關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課程教材分上下兩冊,主要介紹基本辦公軟件的認識和使用,重點是軟件實際操作,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和進一步學習計算機有關知識打下堅實基礎。根據教材內容,具體可以分為七個模塊,依次為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計算機操作系統(Windows)、計算機網絡基礎、Word文字處理系統、Excel電子表格系統、PowerPoint電子演示文稿系統以及網絡信息安全和道德。根據上述內容,可以制定相應教學計劃,讓學生在學習課程前理解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制定學習計劃。教師依據可課程模塊分配,制定詳細教學計劃,比如閱讀和講述課程內容、視頻教學、學生完成思考和作業、學生實際上機操作、教師集中輔導解決問題、測試學生學習效果以及通過測試發現、解決問題。
2結合課程實際,科學合理設計教學項目
目前,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久而久之,這些問題會制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比如,課程創新未真正滲透到任課教師的實際授課過程。職業院校教學方式停留在口頭居多,同時,存在一些其他限制和制約因素。因此,院校有必要思考實現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創新的具體策略。結合以上情況,創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時,可引入模塊驅動教學法,即把所學內容分成相應模塊,同時,把學生分成若干對應小組[1-2]。第一,科學合理設計相關教學項目模塊。此設計過程中,任課教師要綜合考慮具體課程內容、課程教學進度、學生接受能力。項目模塊分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具體操作過程,如果某個環節操作不當,之后的環節會受到阻礙。因此,需要調動每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認同其操作過程。第二,項目模塊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盡量創造一些有利條件,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有效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整個操作過程始終由學生參與討論完成,使學生在此過程中了解并領悟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摒棄傳統教師“一言堂”現象,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3],逐步提高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接受能力。
3及時豐富新穎的教學資源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對于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方式授課,避免學生出現理論知識專注力有限的情況。多媒體教學中,可以穿插視頻教學等新穎授課內容,既能緩解學生學習疲勞,又可以直觀看到教學內容,同時,讓學生對多媒體應用有更直觀的理解,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4加強提高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時性
目前,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結合在線學習和教師面對面授課,通過錄制微課程、在線課件等,讓學生預習、復習課程內容,及時鞏固課程中不理解的知識點,有效實現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創新,拓寬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深化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知識的應用和理解,實現學以致用。
5開展計算機課程相關課外活動
就目前職業院系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而言,通常以“教師講、學生聽”模式為主。計算機課外活動作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比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進度,舉辦一個電子海報或者求職簡歷制作的比賽,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效果安排課外活動內容,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協同完成任務。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課下獨立完成任務,并展示優秀作品。通過這個過程,能提高學生間的相互學習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
6利用任務驅動策略,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職業院校中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尤其是計算機操作課中,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自由,學生易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操作計算機,甚至玩游戲。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任務驅動。所謂“任務”,可以讓學生按照教師的設計、要求完成某項工作目標。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完成相同或者不同的任務。這要求教師備課時提前統籌安排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任務。例如,學習Windows文件基本操作時,可以讓學生建立個人文件夾并以不同方式的命名,執行復制、移動等操作。
7引導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一門操作類學科,理論基礎用于指導實際操作,操作熟練程度反映學生的掌握程度。眾所周知,熟能生巧,就目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更需要具備熟練操作能力的人才。教師要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與目前社會提倡的個體終身學習相符。終身學習的基礎是學生能夠有效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以學習的人為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生對教師依賴的束縛。學生主體通過探索分析,解決相應問題,實現個體自主學習。目前,發達網絡技術的普及,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平臺,學生可以依照自身興趣和認知基礎,選擇與自身相符的課程及知識,通過多樣的途徑搜集整合信息資源,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學習和理解知識。
8變革考核方式,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科學有效的考核方法不僅可以檢驗教育質量,而且可以使學生明確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提供依據。高職院校教育主要凸顯教育的應用性和職業性特點,改變以往的計算機考核方式,不把關注點放在學生期末測試分值,而是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測試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評定學生,側重于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的培養。如果利用此考核模式引導學生改變之前的學習理念,可以促進學生自身綜合實踐素質的形成。此外,教師應適當鼓勵學生參與計算機相關技能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擁有一個自我展示和不斷成長的環境。
9結語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成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促進學生信息文化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正確設計課堂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學生能盡快適應信息化社會,教師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計算機技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最大化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計算機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閔鵬.多元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中的實踐探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4):104-106.
[2]杜利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計算機應用技術改革的探索[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8,26(3):66-67.
[3]馮艷紅,孫庚,于紅,等.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智慧教學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7,16(2):200-201.
作者:郭黎明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