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職業道德風險防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道德是調整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是一般道德原則的“職業具體化”,體現著不同的職業心理、職業習慣、職業責任和職業傳統。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會計職業道德風險是指會計從業人員喪失違背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而蒙受職業損失或受到職業懲戒的可能性。
二、會計職業道德風險的成因
1、道德和利益的逆選擇
利益是人們在生存和發展中產生的物質和精神的滿足程度,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利益,其中經濟利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道德和利益的關系包括以下兩層含義:一是道德與利益誰占統治地位的問題;二是個人利益與非個人利益問題,即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問題。會計職業道德是調整會計從業人員與各種利益關系的手段。會計從業人員作為有限理性經濟人在既有的職業道德規范約束下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動機和傾向。當預期利益等于或大于堅持職業道德規范所帶來的利益時,會計人員就可能在道德和利益之間進行逆選擇,從而引發職業道德風險。
2、會計獨立性缺失
我國會計人員與其服務的會計主體是不可分離的。他們個人的生存、發展、職務升遷等依附于為之服務的單位。在單位會計工作中,會計職業道德能否發揮作用、作用大小,往往不以會計人員的主觀愿望為轉移,而是從屬于所在單位的價值取向、文化層次及本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會計人員在單位的從屬性地位,也會帶來職業道德作用的從屬性。這種從屬性在某種程度上往往是制約會計獨立性的根本原因。會計獨立地位的缺失,使會計人員陷入“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的怪圈。即使是相對獨立的會計中介機構,因市場和生存的壓力,同行惡意競爭而喪失中立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3、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
會計監督是國家監督、社會監督和內部監督的有機統一。要保證經濟活動的健康有序進行,必須綜合運用這三種形式。我國目前的會計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國家監督滯后,財政、稅務、審計等國家監督機構在各自的領域實施監督,不能形成監督合力,并且偏重于“滅火”式的事后監督,達不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二是社會監督低效。會計中介機構還未走向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同行惡性競爭和生存發展的動機,使其一味迎合客戶需求而喪失客觀、公正立場,社會監督的中立作用難以發揮。三是單位內部監督失效。內部會計、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監督的主體,由于內部監督主體的依附性和從屬性,決定了內部監督缺位,導致監督失效。四是會計監督往往停留在行業監督的范籌,全社會監督的環境還沒有完全形成。不健全的會計監督機制,為選擇不規范會計行為提供了契機,也為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
4、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成本低廉
從某種程度上講,會計造假是當前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的最直接表現,也是會計從業人員最可能產生的職業道德風險。會計造假屢禁不止,除虛假會計信息提供者謀求自身最大利益外,會計造假成本低廉也是虛假會計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公司、企業、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的提供方,信息優勢和專業優勢使會計造假活動本身的支出低廉。另外,我國對會計造假的處罰也極不到位,一是處罰手段上,重經濟處罰,輕行政及法律處罰;二是處罰對象上,偏重對單位處罰,輕于對個人處罰;三是處罰效果上,偏重內部處理,輕于外部曝光。造假成本與造假預期收益的嚴重不對稱,使會計造假趨之若附,客觀上加劇了會計職業道德風險形成的可能性。
三、會計職業道德風險防范
1、加強會計職業誠信建設
虛假會計信息泛濫在某種程度上與會計失信休戚相關,加強會計誠信建設既是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關鍵,又是防范會計職業道德風險的重點。
首先,注重信用環境支持。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大力發展以誠信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成為重中之重。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把誠實守信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點和政府、單位及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倡導并利用好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能使會計人員充分認識到會計誠信是會計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條件和生存發展的關鍵。其次,加強職業誠信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對各級會計責任者開展職業誠信教育,將社會道德目標、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轉化為他們自身內在的道德需要,形成其自身穩定的道德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反應模式,使職業誠信內化為會計從業者的職業行為信念。
2、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從新中國成立到1995年,我國對會計人員職業行為的要求,散見于各種財務會計行政規章制度,沒有明確提出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條款和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沒有單獨成文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1996年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提出了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實現了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規章中的成文規范。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以倡導性條款首次將會計職業道德提高到法律規范的地位。現階段比較公認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遵守準則、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和文明服務”。無論在哪一個發展階段,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仍然都是原則性規定,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和操作性,不利于評價會計職業道德的優劣,在實踐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約束力不強。針對這一現狀,應當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會計職業道德評價規范和會計職業道德懲戒規范,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3、完善會計管理體制
在現行的會計管理體制下,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具有雙重性,宏觀上體現國家法律意志,微觀上服從單位授權者的管理旨意,但代表國家意志的監督作用是微小的。規范會計職業行為,防范職業道德風險,應當完善會計管理體制。
首先,會計管理體制應向多元化發展,對會計人員實行委派制、財務總監制、記賬制等多種形式,改善會計人員的附屬地位,逐步突出會計人員的獨立地位。其次,明確會計責任主體、會計行為主體的職權范圍,明確各主體應承擔的相應責任。再次,治理會計執業環境,將社會中介會計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防止會計中介機構間的行業惡性競爭,保證社會中介會計的客觀、公正。最后,建全會計行業監管組織,完善行業監管機制,逐步實現行業自律。
4、健全會計監督機制
會計監督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憑借經授權的特殊地位和職權,依照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過程及其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及時地監督。按照授權意志不同,會計監督區分為內部會計監督、社會會計監督、國家會計監督三個層次,三者在監督對象、內容、重點等方面體現不同的權利與責任。健全會計監督機制,一是完善會計控制環境。控制環境是會計監督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政府、單位或組織應健全以權責劃分、激勵、監督評價為核心的會計治理結構,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機制。二是建立合適的會計控制制度,形成設計合理、運行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權、記錄等一系列控制程序在內的防范機制。三是完善會計控制檢查和評價機制,及時發現會計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及時糾正,不斷優化會計控制制度。四是完善會計控制執行的保障機制。通過宣傳和教育使會計控制內化為不同責任主體的行為規范,強化其執行意識。
5、完善職業道德失范懲戒機制
在當代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新舊價值觀交替,符合社會公眾利益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準則一時難以建立,多元價值評價標準沖擊著每一個社會人,道德的社會控制機制難以正常發揮作用。經濟行為價值的過渡推廣,道德價值評價標準的迷失,預期利益的驅動和低廉的失范成本,使會計人在處理國家、集體及個人利益的關系上往往陷入道德失范的困境。從行為論的角度講,以誠信為特征的社會道德,僅靠制度和教育規范,不能長久保持理智,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來規范社會人的誠信義務和非理性選擇。完善會計職業道德懲戒機制,一是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國外經驗,制定、修改《信用法》、《商業欺詐法》、《反不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社會信用保障制度;二是綜合運用行政處罰、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等手段處理失范行為,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成本;三是加大對會計職業道德失范個人的懲罰力度,有效遏制會計人的非理性行為。
四、結束語
會計職業道德在會計職業活動中具有終其職業的階段約束性,會計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連續性和長期穩定性。會計職業道德風險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職業道德進步“二律悖反”的結果,防范會計職業道德風險是會計職業生涯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