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問題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聞媒體行業逐漸市場化,新聞記者行業的職業道德也經受著巨大的考驗。尤其是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三俗”新聞的出現,不僅導致全國各地的各大新聞單位、新聞記者均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還嚴重地威脅到了新聞的權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和引導性等。因此,本文就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探究,并且針對存在的問題給出合理建議,促進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三俗”新聞
一、引言
新聞通過新聞媒體傳播,而新聞記者則是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傳播的主要傳播者,只有新聞記者秉持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時刻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在現在發展的趨勢下,許多記者在一步步丟失基本的職業道德操守,捏造事實,無法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時效性、公平公開性,嚴重阻礙了新聞業的快速發展。因此,處理好現階段我國新聞行業中的問題迫在眉睫。
二、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一)虛假新聞
就當前發展的情況來看,虛假新聞的出現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一種直接體現。新聞和社會輿論的傳播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些記者責任意識淡薄,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進行必要的核對工作,使新聞報道失去了真實性。比如2015年7月11日安徽《新安晚報》新浪官方微博的關于安徽小伙車禍后倒地無人理打120自救事件的虛假報道。報道稱,一名青年駕駛摩托車與一輛轎車碰撞后摔在路上,幾十名路人圍觀卻無人撥打120,青年撥打120自救。經查證,該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事發現場有第三方打電話報警,并且幫助青年。《新安晚報》新浪官方微博在未經核實消息的情況下轉發網絡信息,致使虛假新聞進一步傳播,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相關調查顯示,有81.72%的人表示接觸過該事件,這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其中涉及很多想象性的數據,根本沒有依據;還有76.34%的人表示遇到過類似事件,很多舉動是“張冠李戴”。作為報道事件的記者,不僅違背了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而且還使新聞媒體行業的公信力下降,嚴重威脅到了新聞媒體行業的穩定性。
(二)有償新聞
在當前的新聞工作中,部分新聞記者工作作風不正,對于廉潔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有償新聞。2016年2月19日,廣東《廣州日報》刊發關于“回鄉不能上桌吃飯,城里媳婦掀桌子事件”的虛假報道,其中引用某微信信息“霸氣媳婦回農村:光干活不讓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經查,《廣州日報》未經核實引用虛假的微信信息,致使報紙刊發虛假報道,造成嚴重的負面社會影響。對此,廣州日報社對當事記者、編輯及相關責任人作出扣罰獎金等處理。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對廣州日報社作出警告、罰款3萬元的行政處罰。雖然事件已經平息,但是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在此次調研中,不僅66.94%的人表示聽說過類似的事件,而且41.40%的人表示見過新聞記者收受紅包的行為,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的行業形象。還有一種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廣告新聞,給廣告披上新聞的外衣,新聞記者從中獲取一定的利益等。
(三)“三俗”新聞
“三俗”新聞指的就是庸俗、低俗、媚俗,這也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一種體現,“三俗”新聞不僅包括了當前幾乎所有類型的新聞報道,而且報道形式也逐漸多元化。2016年5月5日,《新安晚報》刊發失實報道《我的右腎去哪兒了》。報道稱,一男子在某地做胸腔手術,出院第二天發現右腎“失蹤”,涉事醫院和當地衛生部門遲遲未有調查結果。經查,該報道表述不準確,將醫學術語“右腎缺如”為解釋“右腎失蹤”,對“右腎缺如”原因追究不徹底,展現醫患關系各方觀點不對等,引發社會誤讀為“切腎”“盜腎”,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等。另外,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三俗”新聞的出現,這不僅受新聞記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而且客觀因素也會對新聞記者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三、加強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合理化建議
(一)政府要加強對新聞秩序的維護
政府作為社會發展方向的領導者,踐行職業道德風尚不僅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種直接表現,而且也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石,所以要求我們的政府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外,新聞記者在進行實時報道時,必須切實了解人民的內心呼聲,報道符合社會價值觀的事件,牢牢掌控時展的脈搏,將對社會造成威脅的事件、言論、因素等遏制在搖籃之中,做好社會主義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二)健全新聞媒體行業法律法規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所以為了保證新聞媒體行業的穩定性,必須健全新聞媒體行業的法律法規,為新聞事件的公正性、公平性、客觀性和合理性提供法律支撐,并且在調查中也發現了,85%以上的記者認為健全的新聞媒體行業法律法規是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尤其是對于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而言,報道事件必須明確政治立場、維護國家穩定、促進民族繁榮等。
(三)優化社會監督環境
新聞記者在行業中發揮的就是精神引導者的作用,一舉一動都在民眾的監督之下,所以新聞記者必須具備非常強的心理素質,不僅要從心理上接受社會和人民的監督,而且還要時刻以任何形式接受社會和人民的監督。尤其是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三俗”新聞的出現,為當前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不僅要將監督環節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而且還要將其貫徹落實到具體環節之中。
(四)新聞媒體行業管理制度的進一步規范
新聞記者從業者是否有過相關訓練以及是否是新聞專業出身,都有可能影響到新聞工作者本身的職業道德水平。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媒體對人才進行選拔,應該對新聞記者的各方面素質進行長時間、全方位的考核,不僅考察他們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應該考察他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做人品行等方面。新聞傳播媒體應對新聞記者采用多方考核機制,讓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之中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從而展現出他們是否具有相應的職業道德,對職業道德缺失的工作者及時進行懲處或淘汰。另外,對各個部門的職責進行規范和明確,權責到人。
(五)提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素養
新聞工作者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可捏造事實、歪曲事實,還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新聞在真正意義上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促進新聞業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安徽小伙車禍后倒地無人理打120自救事件,并沒有從事實本身出發,為了博取大眾的目光,帶壞了社會風氣,對自身人格也是一種無形的踐踏。因此,在職業道德素養提升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真實的原則,拒絕虛假新聞;其次,強化自律意識,抵制外在誘惑;最后,堅持積極正面的報道,遠離“三俗”新聞。
四、結語
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新聞記者是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傳播的主要傳播者,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聞記者會碰到很多誘惑與困難,新聞記者必須堅守職業道德,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不捏造事實。同時,應該倡導對新聞記者的工作進行管理,加強社會各界對新聞記者的監督,使新聞記者的工作在保持真實性的基礎上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出更多順應時展要求,可以為新聞傳播作出巨大貢獻的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李拉拉.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孫銘陽.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3]賈娜.媒體道德缺失和記者職業道德底線失守的原因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5(12):44-45.
作者:韓建川 單位:忻州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