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地方旅游資源開發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茶葉種植地的有效價值補償。茶文化在我們國家源遠流長,是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把它開發出來作為旅游資源,既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也能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因此,本文在介紹茶文化的同時,提出了一些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建議,以期能夠促進我國茶葉旅游基地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1茶文化的概念
茶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也有其深刻的歷史內涵。茶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茶葉還是當做一種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因此,茶葉還沒有成為一種飲品。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才成為一種飲品,但是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受限于種植區域,茶葉沒有大面積地種植起來。然而到了唐宋時期,茶葉被普及,茶變成了家喻戶曉的飲品,茶室、茶詩、采茶舞和采茶戲等等相繼出現,茶葉的種植區域也不斷在擴展,茶葉變得流行起來。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開拓,茶葉被運往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傳播也變得迅速起來。很多西方國家開始品嘗我們的茶葉,并且形成他們的茶文化。明清時期,茶葉種植變成一種產業,茶葉成為扭轉貿易逆差的一大出口產品。現在,茶文化已經形成了自身的一套體系,茶飲變得隨處可見。各種茶室,茶藝展示等等也形成了自身的規模,并且有其固定的消費群體。茶藝裝潢,茶課等等也不斷在興起,變成了茶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種有效表現形式,茶葉代表著中華民族人民內斂沉穩的性格,茶的寓意也豐富,代表著高潔,清幽等等美好的品質。因此,茶文化在我國有其深刻的歷史積淀和影響力。
2生態旅游資源的概念
資源是一種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后天人工加工的。資源能為人所用,是一種有用的物質。自然資源主要產生于自然界,是一種天然形成的資源,自然資源擁有其自然屬性,也是因為其有用性,因此,其具有經濟價值。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也有一定的人工雕琢的成分。生態旅游資源是以旅游開發為目的的一種自然資源,在人工雕琢下,加大了其有用性或者可觀賞性。因此,直到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多人提出生態旅游資源不僅僅包括自然資源,還包括一些人工雕琢的成分。然而,不管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還是后天加工而成的資源,都是一種能夠為當地的經濟帶來發展的資源。是當地的人民可以開發的獲取經濟利益的資源。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各方面條件有關,可能與其地理環境,當地的習俗,市場的需求等等。因此,要研究一個地方的生態旅游資源策略,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并且深入了解市場的需求等等。生態旅游資源是不可多得的資源,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能夠為當地的經濟帶來一定的效果,甚至可以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3茶文化與生態旅游的相關性
3.1茶葉產地是天然的旅游勝地
茶葉產地是一種天然的生態旅游勝地。茶葉產地作為一種種植產業基地,與其他種植業有很大的不一樣。種植茶樹的步驟與種植其他植物很不一樣,它的專業性沒有種植其他植物那么強,并且充滿了一定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茶葉采摘是一種可以群體參與的活動。在茶葉產地,茶農可以設計一種游客采摘茶葉的這樣的一個項目,讓游客嘗試采摘的辛苦和樂趣,面對一片片綠色茶葉,雖然太陽當空照,但是也是樂趣無窮的。另一方面,茶葉產業基地的開發可以與當地農莊一起進行策劃。農莊讓城市的白領們體會不一樣的生活,讓他們放松,釋放在都市的壓力,而茶葉基地的成片綠色就有一種天然舒緩壓力的作用。茶葉基地不單單可以幫助人們舒緩壓力,還能欣賞成片的綠色,體驗一把不一樣的農村生活。這樣的景色和這樣的體驗會吸引大批都市游客。因此,將茶葉基地好好規劃一下,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3.2茶文化也是一種旅游資源
如上文所述,生態旅游資源既可以是一種自然資源,也可以是一種后天加工而成的資源。文中所講的茶文化便是一種后天加工而成的資源。將茶文化融入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這樣能夠為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很大的便利。茶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有著很大的關系,當地的茶文化反映了當地的文化。比如很多茶葉種植區有自己的采茶舞蹈,有自己的采茶戲等等。如贛南的采茶戲就非常出名,粵北的采茶舞蹈也非常聞名。這些采茶舞蹈和采茶戲的形成與當地的茶文化息息相關,將這些內容融入到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也能夠吸引不少游客。而如西湖的龍井茶文化也是一種茶葉文化,當地聰慧的人民利用當地的一些典故制造噱頭,以此來吸引游客。茶文化與茶葉種植基地有很大的不同,茶文化有很強的可塑性,是一種可以借鑒和發揚的資源。茶葉種植基地還需考慮地理,氣候等等條件,而茶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風俗分不開,但是也可以培育,是一種可塑性很強的資源。茶文化的開發和培育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當地各界人民的配合。
3.3茶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相通性
茶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有很多共通性。茶葉對人體具有很強的保健作用,茶飲對于人體來說有著很強大的功能,比如茶葉有利于幫助人體降壓,也有助于平衡的酸堿性等等,更是人體身心放松的一種有效方式。而生態旅游資源也對人體有著很大的作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有助于人們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旅游有助于強身健體,增長見識。生態旅游有助于緩解自身的壓力,欣賞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能夠讓身心都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注重動靜結合,修身養性。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茶文化有很大的相通性。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也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要一味地追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而不保護資源。相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人能夠體會大自然的美,同時也能夠賺取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因此,茶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有很多的共通性。
4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
4.1準確定位
市場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首先要做的就是準確自己的市場定位。是以茶葉基地為主要旅游資源還是以茶文化為主。這些都是必須經過市場考量的。要明確自身的市場地位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優勢,了解自身的缺陷。比如有的地方雖然景色很好,但是交通不便,那么就要考慮自身的市場定位,是不是能夠輻射到更大的地區,還是說客戶的范圍就在周邊地區。這些都是要經過考量的。另外,還要評估競爭對手的營銷模式,比如方圓幾百里的茶莊是以什么作為盈利點,我們的茶園是否和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的優勢在哪里等等。只有先確定了自身的市場定位,才能開始進行茶文化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
4.2打造相關品牌
打造品牌對于一個旅游地區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品牌效應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會那么有名氣,雖然說這和它的景色好分不開,但更多的應該是品牌和宣傳作用。只有提起油菜花,大家第一反應便是江西的婺源。事實上,江西很多地方的油菜花都很好看,很多地方都有大片的油菜花,也有江南的小城氣息。但是唯獨婺源被開發得很好,被全國人民熟悉。因此,品牌效應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離不開品牌的宣傳,不管是通過當地的電視臺,還是通過現在的網絡平臺等等。都需要加強品牌宣傳。另一方面,品牌不僅僅是靠宣傳出來的,還通過游客的口口相傳,因此,自身的旅游質量和服務也必須做得到位。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
4.3開發相關旅游資源路線
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相關旅游資源路線開發息息相關。在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候,必須考慮相關旅游資源路線。是單獨的茶園觀賞,還是茶園之后還有溪流的美妙,抑或是農莊的配合等等。這些都需要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者思考的要素。考慮游客的需求,把游客的需求和自身的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根據游客的需求去設計旅游路線,這樣既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又能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得更好。
4.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分不開。有些茶葉基地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對于很多想去游玩的人來說,交通非常不便利。因此,加強交通設施的設置很有必要。還有一些農莊和茶產業基地的結合,雖然很有鄉土氣息,但是基礎設施卻讓游客望而怯步,廁所的不簡潔,住宿的不舒適等等都是旅游資源的開發瓶頸。只有克服這些瓶頸,旅游資源的開發才能更加順利地完成,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4.5加強宣傳工作宣傳
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也必不可少。茶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離不開品牌的宣傳,不管是通過當地的電視臺,還是通過現在的網絡平臺等等。都需要加強品牌宣傳。加強宣傳工作,不僅僅通過傳統的電視臺或者廣播等等形式,還可以通過一些免費體驗等等方式去加強自身的宣傳。也可以利用現在發達的網絡科技進行宣傳,比如朋友圈,微博等等方式進行宣傳。
綜上所述,茶文化有其深刻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背景,傳播茶文化就是傳播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傳播茶文化的同時我們應當注重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讓茶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準確自己的定位,打造相關品牌,開發相關旅游路線以及加強基礎設施等等。通過這些手段和方式,以期進一步促進茶文化的傳播,也進一步促進茶鄉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俞益武,于由.浙江生態省建設與發展生態旅游的關系[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4):466-470.
[2]禹利君,譚燕萍,史云峰等.試論湖南茶文化旅游業的開發[J].茶葉,2007(2):101-104.
[3]胡昇平,曾慧娟.閩西客家文化旅游及其發展策略[J].龍巖學院學報.2012(3):38-42.
[4]蔡惠堯.深圳客家文化遺產保護芻議———以深圳博物館為中心的討論[J].客家文博.2015(1):29-33.
[5]宋振春,紀曉君,呂璐穎等.文化旅游創新體系的結構與性質研究[J].旅游學刊.2012(2):80-87.
[6]呂建樹,劉洋,張祖陸等.魯北濱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1(9):1788-1798.
作者:劉勝勇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經管與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