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文化視角下旅游主題酒店的開發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在發展茶文化旅游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一方面來自于我國是茶的原產地,是世界的茶文化大國,另一方面,我國民眾喜愛茶文化的人數量眾多,擁有很好的民眾基礎和茶文化歷史。在茶文化旅游開發的道路中,近年來逐漸出現茶文化主題酒店旅游的項目,給人們更多的茶文化體驗,然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發展空間。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優勢,其次闡述了我國發展茶文化旅游的現狀及問題,最后著重分析研究了茶文化視角下旅游主題酒店的開發。
關鍵詞:茶文化;主題酒店;氣氛營造;環境打造
1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優勢
1.1我國擁有豐富多樣的茶俗茶藝表演
作為國飲的茶葉,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展現了我們民族燦爛悠久的文化,而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茶俗茶藝表演,為發展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能性。茶俗茶藝表演能夠滿足消費者求奇、求知、求新的消費需求,能夠將茶葉意境優雅、茶湯分明、氣味甘醇等特質通過直觀的手段充分表現出來,也能夠使人感受到參與性、體驗性、知識性和觀賞性,將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充分展現出來。茶俗茶藝表演能夠將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在茶文化旅游當中充分表現出來,并使人們在過程當中獲得精神世界的升華,將茶文化對民族精神的滲透和民族文化對茶文化的影響得到切身的感受,是游客深入其中體驗到民俗藝術活動,感受到茶文化旅游產品之中。我國茶俗茶藝表演當中,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舉世聞名,將佛教文化中對情感圓滿和人格完善的追求得到了表現,也使得苦盡甘來、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得以展現,昭示著對吉祥如意和未來生活幸福美滿的追求。三道茶,味覺特點在頭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以三杯茶構成,白族人民形成三道茶的待客禮儀和茶道藝術是形成在明朝時期,當地人用三道茶作為禮遇貴賓的重要步驟,是當地人民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禮儀。
1.2我國擁有韻味深遠、悠遠流傳的茶文化
在我國,茶文化歷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千多年,而逐步演變成為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飲品,確立其日常飲品地位的是在唐朝時期,建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之晨起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地位。到了宋代,茶館的出現是源自于人們對于飲茶出現了更高要求,在內容、形式和環境方面不在將就,不滿足僅僅是在家飲茶。到明清時期,人們重要的社交場所和休閑娛樂場所就是茶館,這是茶館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這一時期,我國茶文化開始傳播至世界各地,通過絲綢之路等渠道遠銷海外。我國的茶文化中,涵蓋了深奧的處世哲學,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內涵和歷史文化底蘊,是綜合發展得來的,將時念和社會特征牢牢結合,受到了佛家、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共同影響。因此,茶文化對游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夠滿足人們求知獵奇的愿望,也能夠提高產品的文化價值,將旅游產品中設計加入茶文化資源有利于實現發展茶文化和旅游業的雙贏。
1.3我國風光秀美,具有廣闊秀美的茶園
在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景色怡人,依山傍水之地更是數不勝數,而茶園大多都位于名山盛景之中,風光秀美、面積廣闊的茶園為發展茶文化旅游業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旅游與區位優勢明顯,開展自然生態旅游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生態茶園,在旅游業的餐飲條件、住宿條件、硬件設施和配套設施完善的情況下,充分開發著名景區,同茶文化合理結合,發展茶文化和旅游業。在我國,這種類型結合的茶區數不勝數,例如天下聞名的西湖,翠綠芳草、綠水清波,位于美麗西湖旁的就是西湖龍井茶園;具有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國最美鄉村,擁有的茶園生產有機綠茶;與山水相得益彰,茶翠林綠、云霧繚繞的花果山茶園,盛產井岡山翠綠茶;具有一幅迷人山水茶園畫卷、采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擁有好山好水好茶的廬山茶園,坐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漢陽峰之上。
2我國發展茶文化旅游的現狀及問題
2.1民俗文化旅游活動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通常來說,茶文化旅游中的民俗文化旅游在全國范圍內不容易形成影響力,沒有突出茶文化旅游,過于宣傳茶葉的生產反而使得旅游相對失色,一些地方小型的文化旅游節與我國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節等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參與度和互動性不高,旅游節項目大都缺乏文化內涵,如采茶能手大賽、龍行十八式茶藝表演等在旅游節上舉辦的茶文化活動,持續時間很短。想要實現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重視旅游產品要素附加值,避免旅游產品結構單一,應當加大旅游產品的深層開發,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獲得經濟效益,減少從茶文化的狹隘內涵出發,利用好茶文化的外延很廣的特點。為了達到經濟、環境、文化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需要整體推進、系統協調并且不斷整合相關資源,體現出旅游開發是系統性的經濟技術活動過程。只有如此才能夠提高茶文化旅游的文化、經濟效應,然而我國當前茶文化旅游沒有很好地整合當地民俗文化和休閑文化、茶文化之間的聯系,更多的是單純從茶本身個體出發,當前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沒有深入挖掘其經濟價值、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不能提高茶文化遺產資源吸引力,無法到達將茶文化這一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粹給予傳承和發揚這一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目的。
2.2缺少品牌意識、特色專項旅游項目和龍頭品牌支撐
將茶文化旅游作為一項專項旅游仍然不是當前人們旅游的主要選擇,使得茶文化特色旅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盡管旅游業發展進程中早就提出了專項旅游的口號,但是由于對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參與度不高,加上分散經營的模式,使得茶文化旅游不被人重視。在旅游業中,茶文化旅游所占的比重很小,首先是因為缺少有影響力、有規模的產品促銷和缺乏有創意的形象宣傳和營銷策劃,景區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其次沒有意識的進行品牌打造和推廣,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對景區已開發的特色產品不能及時的給予商標注冊,品牌意識淡薄。
2.3缺少運用新媒體進行推廣營銷的手段,忽略的消費者心理
同傳統媒體相比,在推介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新媒體有著明顯的優勢,在國內進行茶文化旅游的推介當中,網上信息例如同程、途牛網、去哪兒、攜程網等都十分稀少,缺乏新媒體的主動推廣和營銷,大部分茶文化旅游推廣依賴于會展、戶外廣告、電視、報紙等傳統形式。當前茶文化旅游在大眾心中的影響力還不夠,缺少沖泡流程、制作流程、產品特色、內涵等延伸內容的宣傳。為了達到文化效應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效果,在茶文化旅游開發中我們應注重游客的參與性項目開發。體驗經濟時代下人們參與體驗、求愉、求奇的愿望很難從茶文化旅游當中得到滿足,過于無趣、過于僵化、過于呆板的茶博物館旅游這一靜態的陳列方式只能在宏揚中國茶文化中具有積極的影響,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和陳列館開了中國茶博物館的先河,然而并不能使得人們在愉悅的心情中滿足情感需求。游客希望在茶文化旅游當中受到教育,在娛樂中獲得知識,因此需要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在茶文化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多加入體驗性要素,才能滿足游客的預期愿望。通過沖泡技法、體驗制茶工藝和文化精粹等方面的展示,使得人們感愛千年茶文化,讓游客親身參與其中,了解到茶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更注重滿足游客求新求奇的需求特點,主動參與在茶文化旅游中。
2.4缺乏深度挖掘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傳遞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我國的文化精粹之一。而根據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來講,局限性的開發影響當地的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重游機率低,導致游客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項目滿意度不高,滿足不了游客的體驗心理,很多局限于觀光、購茶。開發處于簡單和雷同性的傾向,茶文化旅游主題不突出,沒有自身鮮明特色,文化含量少,推出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出現沒能深入探究文化內涵的現象,挖掘不夠,開發商對我國茶文化內涵認識不深。
3茶文化視角下旅游主題酒店的開發研究
3.1展示茶文化魅力,重視市場營銷策略
關于主題酒店規劃營銷戰略、設計與開發產品時,應當注意控制和把握的問題有兩個方面,第一需要實施“顧客導向”的概念,必須在營銷部門真正的影響理念為指導,具有一致的目標,第二是酒店中各項營銷策略必須注意與主題的相互配合與協調。文化營銷既是主題酒店營銷的核心,最能吸引消費者而區別于傳統酒店模式的地方也是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就是主題酒店的特色獨特的文化內涵。為了滿足顧客的新奇與精神上的追求,體驗到無形文化產品的獨特的服務和感知到的有形茶文化產品設計,可以利用環境和視覺識別等進行傳遞,茶園區域文化結合文化主題酒店獨特的服務產品是營銷主導位置,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茶飯店”能夠給顧客帶來個性化、特殊化和鮮明化的體驗,設計與主題相結合的個性化服務,與茶文化相關主題的項目類型可以進行茶文化主題為背景,利用茶文化為主題文化元素。
3.2注重個性化服務,塑造品牌形象
為了達到擴大品牌市場目標,需要做到比較強的對外宣傳力度,舉辦圍繞茶文化主題酒店所需要具備因素等相關論壇學習講座外,通過公共關系、宣傳、廣告等各種的營銷方式,塑造主題酒店的品牌形象。茶文化的主體就應當具備相應的特色才能夠更好的品牌塑造,從地方推廣到全國范圍內,在走到全世界進行傳播,其意義對于我國經濟型酒店是巨大且無法替代的,品牌塑造可以推動我國經濟型酒店實現跨時代的飛躍發展。
3.3進一步提升酒店品質,突出茶文化主題
照貓畫虎的簡單模仿構建是無法贏得顧客的關注的,給人感覺不倫不類,大批量地建立極具現代奢華氣息的酒店并不是最佳選擇,主題酒店應當建設在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城市,同當地的文化相呼應,特定的區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旅游視角下的主題酒店發展要同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環境相適應。為了促進顧客對茶文化的識別感和影響,應當分析一些具體的茶民俗儀式,使游客體驗更豐富。隨著主題酒店產業群的成立,突出茶文化特色,將在所在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產品的開發設計上與酒店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相結合,運用當地區域原有的特色文化資源,茶園所在地的本土酒店業應充分探索。
參考文獻
[1]黃進.四川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困境、構想和價值[J].農業考古,2013(5):240-243.
[2]周曉芳.廣州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41-42.
[3]高靜.品牌化:目的地應對未來旅游市場競爭的關鍵之舉[J].旅游學刊,2008(5):10-11.
[4]劉琳燕,孫云.福建茶文化旅游開發探析[J].茶葉科學技術.2011(3):39-44.
作者:郭珊珊 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