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高度重視,實踐路徑多樣,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多元融合困難、創新性不足、尚未形成文化機制等問題。大學生在情感上對革命精神高度認同,但對革命文化認識不足。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革命文化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多元文化交鋒與意識形態之爭等問題是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
關鍵詞:大學生;革命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習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強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深入開展革命文化教育,讓青年學生深刻領會這一精神標識,進而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所以系統梳理革命文化理論認識,分析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現狀與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1對革命文化的理論認識
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最早提出“革命文化”的概念,“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但對于革命文化的科學釋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
1.1革命文化的科學內涵
有學者認為,革命文化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革命文化是指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實踐斗爭中孕育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合,狹義的革命文化則是指精神形態的革命文化,即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2]。這種觀點是按照文化的廣義狹義兩分說對革命文化進行了大致闡述,但對其深刻內涵未進行深入討論。也有研究認為革命文化的內涵在不斷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及改革開放不同時期意識形態建構的需要中不斷發生變化[3]。該觀點對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范疇界定不明確,可能混淆了兩者的內涵,沒有弄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有研究從革命文化產生的時空條件出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進行了清晰的界定,革命文化階段之前形成的中華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之后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4]。然而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為節點,在時間上劃分三者是否合理,還有待深入探討。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學者直接將“紅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認為“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5-6],但對于“紅色文化”的界定學界尚未形成普遍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兩者內涵是一致的,而在外延上“紅色文化”更廣泛,“紅色文化”作為重要的文化現象更加為大眾所接受,所體現的是對革命文化的資源屬性的釋放和利用[3]。而有的研究則將所有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相關的思想內容都界定為“紅色文化”[7]。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紅色文化的概念是由于社會語境的變遷,由革命文化轉換而來[3]。所以,“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仍需深入研究思考。梳理革命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和過程,本文認為崔利萍的定義比較科學: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創造的,以先進的革命理論和制度、崇高的革命倫理道德和革命作風、不朽的革命精神以及鮮活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文化形態,核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革命精神[8]。該觀點明確了革命文化的本質屬性,即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文化成果,體現了革命文化的創造主體是黨和人民,且黨起主導作用,同時說明作為文化所具有的結構屬性,即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內容。
1.2革命文化的理論來源
張軍成等認為革命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9],李康平認為革命文化內在傳承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優秀文化傳統[10]。中華民族發展歷史貫穿著中華兒女的革命斗爭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边@種樸素的愛國情懷一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文化本身具有傳承屬性,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底蘊,必然對革命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徐利蘭認為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列強不斷入侵,國家日益衰敗,先進知識分子以“民主”“科學”掀起的文化革命,推動了以救亡圖存、奮發圖強為主旋律的革命文化的形成[1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試圖吸收西方革命思想,確定了救國的唯一道路是革命,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產生了巨大影響。“”以后,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奠定了中國革命的理論基礎。雷家軍提出馬列主義對中國革命理論指導作用最為突出的幾個重要觀點包括剩余價值理論、階級斗爭理論、人民群眾觀點、帝國主義理論、民族和殖民地思想[12]。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不斷把馬列主義思想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綜上所述,中國革命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選擇地吸收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實踐中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
2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現狀
新時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學習、傳承和發展革命文化的重點對象,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2.1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實踐途徑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多樣,受到廣泛認可的包括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加強宣傳特別是網絡平臺宣傳,加強學理性研究特別是地域性革命文化特色研究等。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無疑是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陣地,高??赏ㄟ^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創新教育形式,將革命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相融合[13]。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及文化環境建設,營造革命文化氛圍,如組織相關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第二課堂”中進行革命文化教育[14]、在校園公共區域設置相關宣傳欄或建造雕塑文化墻等[2,9]。建設優質革命文化宣傳平臺,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清華大學早在1998年就建立了革命文化教育網站,截止到2004年7月高校“紅色網站”有381家。當前自媒體時代下,高校利用自媒體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福建省85.7%的本科院校通過微信開展革命文化教育[15-16]。高校思政教師、輔導員加強對革命文化學理性研究,打造專業隊伍,并注重挖掘區域特色革命文化資源,增強教育的感染力[5,17-18]。已有研究提出了全面系統的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可見高校對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積極營造革命文化教育氛圍的態度。
2.2當前高校開展革命文化教育的不足之處
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有學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力既體現在教育主體上,又體現在教育內容和手段上,這個過程誰來協調組織、監督評價是個難題,即融合力尚未形成[19]。同樣革命文化教育在實際工作中要形成全體教學管理服務人員的多元融合也是十分困難的,在多位學者的研究中也詳細描述了實際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目前思政課堂多采取傳統說教法,思政教師對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性不足,對革命文化資源發掘缺乏時代性,同時對已有的革命文化資源并未充分利用,并未制度化、常態化,應用成效不明顯[13,20]。另外,高校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相關活動,很多學生非自愿參加[14],而且實踐參觀類活動費用較高,參與人數有限[21]。只有少數學校開設專題選修課,尚未形成文化機制。作為教育客體的新時代大學生受多元文化影響較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不自信,社會責任意識差、思想功利化。同時,大學生受固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參與意識,陷于應試教育,很難做到在實際生活中自覺踐行革命精神[13,21-24]。高校相關網絡和自媒體建設存在發展不平衡、內容不夠豐富、運營團隊革命文化素養不高等問題[15-16]。
2.3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識現狀
王洪葉和黃珊等的調研發現,當前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識不夠,缺乏情感共鳴,表現在對革命文化未形成廣泛認可、對內涵不能準確理解、不能主動學習、沒有滲透到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中[23,25]。王麗君等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革命物質文化認知度較高,對精神內涵有深刻認知,對其作用有深刻認同[26]。檀江林等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革命傳統教育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又對革命傳統教育持消極反感態度[20]。這種矛盾可能是由于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革命文化內涵界定不同,也有可能是各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效果不一樣??梢钥闯霎斍按髮W生對革命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不夠深入,且有調查顯示他們更喜歡通過文學影視作品、參觀紀念館的方式了解革命歷史和經典人物,不喜歡課堂傳授,這種方式必然導致認識不夠系統深入[27-28]。也有調查顯示大學生沒有把革命精神與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聯系,革命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大[29]。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精神價值高度認同,對其內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缺乏深入認識和思考。
3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
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0],這個變化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體現為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思想道德需求與思政教學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有學者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在自身領域補短板,把新時代提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新要求和人們精神上的新需要結合起來[31]。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工作如何應對這個變化,是當下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此外,新時代大學生處于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他們是對新事物新思想接受最快的群體。當前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之爭愈加激烈,新媒體急速發展的網絡時代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等,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干擾和影響是當下革命文化教育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時代進步、國家富強讓新時代大學生享受到從未有過的富足生活,這就促使其產生更加迫切的對豐富精神文化的需要。但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致使其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各種價值取向的文化沒有準確的辨別力,容易被西方文化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觀所吸引[24,32]。另外,革命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新時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隔較遠,所以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缺乏深度認識,僅停留在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層面,沒有將革命精神與自身成長成才相聯系,很難產生情感共鳴,難以調動主動學習革命文化的興趣[25]。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更加需要加強革命文化教育,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革命文化教育對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已得到廣大學者的充分肯定,并取得了一定理論成果,為今后工作奠定了學術基礎。但如何更好地適應時展,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尚未形成系統全面深入的文化機制。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全方位、深層次地研究和開展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張欣 隗金成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