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審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的重大任務。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推進和加入WTO的競爭壓力,在一些農業經濟發達地區,正在從以往單純的生產者的角色轉換為生產經營者,直接面對國內、國際兩個復雜市場的殘酷競爭,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顯得極其重要;在一些農業經濟不發達地區,信息閉塞造成的買難賣難生產決策難等頑疾也一直是制約農村地方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桎梏。
在我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前提條件下,如果我們能將其時空優勢、速度優勢、成本優勢、個性化優勢、信息優勢、便捷優勢等應用于農村經濟發展過程,把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賦予農民,對縮小數字鴻溝、加快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維持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意義是深遠的。
一、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必要性
1、信息的獲取對觀念轉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農村信息和知識非常貧乏,而且沒有形成完整的傳播體系。農村所需要的知識不能有效地向農村轉移,指導農業生產,很多農村對外界是閉塞的。
2、必須解決我國農業問題中“小農戶與大市場[1]”的矛盾。要將分散的獨立生產者所生產的大宗農產品匯集市場中去,分銷給眾多的消費者,需要一整套組織嚴密完善的銷售網絡體系,也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但是,單個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組織單元,無法支撐起日益龐大的農副產品市場化的發展,單個農戶和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即中介缺失而非市場缺失。
3、市場的連接必須建立在信息流和物流之上。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在很多地方還停留在順自然、憑經驗、靠習慣、等政府的基礎上,與市場需求沒有進行有效對接。電子商務可以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解決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缺乏溝通問題。開展農村電子商務能有效解決農產品流通、農業信息鴻溝問題,從而形成農業信息的商務化、數字化和網絡化。?
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可行性
1、農村市場潛力巨大。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13億人口中70%以上分布在農村地區。從這個意義上說,商業活動只有占領了農村市場才是真正占領了中國市場。盡管現在農民的購買力相對比較低,但農村豐富的人口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購買力的不足。從長遠來看,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是關鍵,因此農民購買力的提高是一個必然趨勢,農村市場的潛力是無限的。
2、可以減少競爭阻力。相對于大城市你死我活的慘烈商戰,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存在著明顯的競爭不足。目前,占據這些地區商業領域的主要是一些地方的中小型商業企業以及為數眾多的零散經營個體零售業者,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布局混亂、組織化程度低、商品質量差等諸多問題。因此,我國商業零售企業正可充分利用自身在品牌、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輕松占領市場。除了直接投資開店之外,還可通過收購、兼并、嫁接、加盟等形式的資產重組吸納那些當地不景氣的商場、市場,并重新構建農村電子商務體系,協助農民及時獲得農業市場和科技信息,買到貨真價實的家資產品,把農產品及時賣出去,并賣個好價錢,讓農民真正從電子商務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從而實現低成本、大規模擴張。?
3、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生產者能直接和消費者進行交流,迅速了解市場信息并自主地進行交易。其信息獲取能力、產品自銷能力和風險抵抗能力大大加強,對傳統中介的依賴性也大大降低。當然,電子商務可以減少中介環節,但還是不能完全消除市場中介社會分工的必然性,仍需要有專門從事農產品流通的組織。我們可以通過電子商務選擇和保留附加值高的流通環節,合并或去除附加值低的渠道。
4、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生產者能直接、迅速、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生產出適銷、適量的農產品,避免因過剩而導致超額的運輸、儲藏、加工及損耗成本等。以電子商務中介代替傳統中介能節約包括信息搜尋成本、攤位費、產品陳列費用、詢價議價成本等在內的交易成本和因信息不通暢而帶來的風險成本[2]。
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策略分析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整體上還沒有從傳統小農經濟的環境中解脫出來,生產規模小,信息技術采用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給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一定難度。在我國農村開展電子商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重點考慮:
1、國家和地方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村電子商務的正確引導與培植。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農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開展方面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農村電子商務及農業信息化體系的建設帶有一定的公共物品屬性,需求者自己不能提供,或者提供不經濟,需要組織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進行。由于目前農村公共品投資不足導致城鄉在起點上就存在巨大的落差,因而提供政府主導下的公共物品服務體系對農村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至關重要[3]。政府目前實施的“金農工程”就為我國廣大農村提供了一個公共的從上到下的網絡信息平臺,從而為農業電子商務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在社會力量和政府支持下,搭建第三方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農村與農民的分散性及現有狀況決定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單點規模不會很大,因而只能以區域為中心通過融資或引資的方式搭建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該平臺在為本區域的農業信息和農產品提供全面電子商務服務的基礎上,兼顧輻射周邊區域,可以有效地為本區域內農戶提供電子商務支持。平臺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強大的農產品交易服務,包括農產品需求信息、價格信息、物流配送、農資信息等。如深圳市中農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山東壽光蔬菜輸出基地等電子商務網站,已經為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交易額均已過億,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積極指導、大力扶持電子商務“農村經紀人[4]”。由于大多數農民經濟條件有限,很難購買和使用現代化網絡設備,而且文化素質不高,難以掌握計算機終端的使用與互聯網功能,同時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渠道不暢通也給建立與維護現代信息系統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指導、培訓并扶持一批具有電子商務操作能力的農民首先致富,并通過這些“農村經紀人”先富的示范效應,將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農民有機地聯系起來,帶動區域內農民共同致富。只有高素質的農村電子商務經紀人,才是帶領農民真正走向富裕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