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審計組織方式的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通過調整信息化審計組織方式,以管理創新和業務創新為突破口,為審計項目的有效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平臺,合理、廣泛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能有效整合社會經濟各方信息,及時進行綜合分析,完整把握審計對象經濟活動的實質,拓展國家審計領域,加強宏觀經濟管理和經濟監督服務,是審計機關參與社會風險治理的重要工具,是提高審計效率與審計質量的一個重要技術保障。
當前審計組織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不能很好地適應審計信息化的發展需要
當前審計機關數據歸集主要由各業務處室對口歸集、管理和運用,造成業務與數據的相對封閉,信息共享主要以點對點為主,可擴展性不夠強;數據存儲分散、數據描述格式和方式不統一,整體缺乏統一規范,而且由于數據重復管理、重復維護,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割裂了各行業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審計人員無法利用各行業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影響了數據的利用效果。
(二)不能很好地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人才資源是審計發展的第一資源。長期按處室實施行業審計,容易使審計人員的思維和能力受到限制,在審計中往往只注重揭露和查處本專業領域問題,而不能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分析問題,影響了審計宏觀功能的發揮,也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信息化條件下審計組織方式
信息化下審計組織方式應當分為信息系統集成、審計組織機構整合、審計管理創新、審計技術和方式創新等幾個方面。
(一)信息系統集成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資源整合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發揮審計機關在財政、金融、企業、投資等各行業數據擁有量上的優勢,通過硬件集成、軟件集成、數據和信息集成、技術和管理集成等方式,在數據庫間建立有效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構建統一的數據庫平臺,[3]使資源達到充分共享,實現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實現整體數據分析及審計建模功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數據應用需求。建立與數據歸集、管理、使用等有關的安全管理授權制度、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等,按照數據生命周期制定備份策略。同時,應以整體數據分析為支持,將微觀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提升到宏觀層面與全局高度進行分析研究,充分揭示苗頭性、傾向性和普遍性的突出問題,撰寫綜合審計信息,從完善體制機制上提出審計建議,從而發揮審計服務于國家治理的作用。
(二)組織結構整合
1.單一項目的審計組織方式
一是總部審計組。總部審計組由組織管理人員、審計人員、數據分析人員組成,分別負責業務綜合協調、數據分析和業務審計。其中,數據分析人員負責對數據進行總體分析,并為各審計組提供數據或審計重點和可疑線索。二是分支機構審計組。分支機構審計組負責進行分散核查,提供典型性、傾向性問題案例,并從體制機制方面認真分析原因,提出審計建議,為總部審計組提供實例支撐。
2.多項目的審計組織方式
多項目應當采取矩陣制[4]的組織方式,各審計組是根據項目需求,由財政、金融、企業、投資等各專業審計人員組成的復合型的審計團隊。項目組長的工作職責和任務主要是按時、按預算完成審計項目,并滿足審計方案的要求。包括:制定審計項目具體執行計劃,管理審計項目,領導項目團隊等。部門負責人的工作職責包括:在項目限定范圍內提供充足的資源來完成目標;分派合適的人員到項目組中工作;通過培訓和知識共享的方式實現審計人員技能的持續提升;本職能部門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制定和完善。項目成員工作職責包括:在項目的約束條件下完成所分工的審計事項;定期向項目組長和部門主管匯報項目進展的情況;在項目團隊中與其它項目成員分享信息;盡量完成職能部門的工作。
(三)審計管理創新
應當在原有公文遠程辦公、網上培訓、異地辦公、電子化計劃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審計管理的統籌整合。第一,搭建信息分析平臺,搜集資料,把握前沿理論動態和國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工作重點和新出臺政策,分析其政策效應及與國家大政方針的契合性,提出戰略性的審計思路。將各組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提升到宏觀層面與全局高度進行分析研究,撰寫綜合審計信息,提煉審計成果。第二,搭建決策指揮平臺,實施適應決策需求的技術體系,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決策和指揮。應建立數據倉庫,提供綜合分析、時間趨勢分析等輔助決策信息;采用聯機分析處理技術,從多維數據中獲取輔助決策分析數據;借助網絡、呼叫中心、可視電話、無線接入、語音系統等各種高科技通訊手段,實施審計情況實時上報、相關數據實時采集、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支持、領導輔助決策。第三,搭建統籌管理平臺,實現質量管理、績效考核、審計團隊文化建設、溝通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功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變革文化。信息化條件下,審計項目組的審計人員所在的組織接近扁平化組織,對于習慣于職能型管理的審計人員也是不小的挑戰,甚至會有消極和排斥變化的心理,因此要加強與審計人員的思想溝通和教育,讓其明白新的管理體制對審計機關發展的重要性,讓他們拋掉狹小的本位主義,積極適應項目管理方式。
二是項目質量管理。應借鑒六西格瑪質量管理理念,注重流程優化,把重點放在認識、改善和控制缺陷原因上,而不是放在法規部門的質量檢查等活動上,要對調查了解、審計實施、審計報告過程中造成質量不穩定的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采用層層負責、全員參與的管理模式,實現審計質量目標。要將目前主要依靠定性質量管理逐步向量化管理轉變,以數據作為基礎,測量影響質量的所有因素,評估系統、跟蹤審計結果,并追溯審計業務流程和其他可預測因素。要進行預防性的積極管理,提前采取前瞻性、預防性的控制、糾偏措施,來保證審計過程朝著預期的目標發展。(本文作者:劉錚、王威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