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統計教學特征與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醫學統計學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醫學領域中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門學科。它貫穿于醫學研究的始末,是揭示醫學領域內事件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所不可或缺的工具。1992年,我國將統計學列為一級學科,這足以表明統計學課程的重要性。由于醫學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側重于抽象思維,因此,對于習慣于具體形象思維的醫學專業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同時,高職學生的數理化基礎普遍較差,高等數學的知識幾乎為零,因此,高職學生普遍認為醫學統計學抽象、枯燥、深奧、難以理解。隨著醫學教育與國際的逐步接軌,社會對高職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這對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挑戰。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在幾年的工作經歷中,對高職醫學統計學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與研究。
1根據研究對象,確定教學內容
1.1調整教學內容
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統計學方法的理解與運用上,對公式的推導、數理統計理論等內容的講解則應盡量簡化,重點突出對學生統計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統計學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思維藝術,學生只有感覺到了統計思維和推理的樂趣,才能真正掌握統計學的方法[1]。
1.2加強對研究設計的教學
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都需要嚴密、科學的設計,研究設計質量的高低是統計學知識應用得好壞甚至是科研工作成敗的關鍵所在。而在當前非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教材中,對統計設計方面的介紹偏少,教師在教學中也常常是一帶而過。在教學內容上,應增加調查研究設計和實驗研究設計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科研設計、資料搜集和整理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面對某項研究怎樣做出合理的設計以及針對不同的統計要求怎樣選擇合適的統計處理方法,以使學生在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時少走彎路。
1.3增加統計軟件的上機操作課學時進入
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現代統計工具從計算器發展到以計算機為主,應用相關的統計軟件處理醫學科研數據已成為醫學從業人員必備的能力。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統計軟件直觀、易于理解和富有趣味性地把醫學統計的案例解答出來,減弱了理論的推導,直觀闡述統計推斷方法應用的背景及所需要的條件,重點顯示統計檢驗應該如何對結論進行合理的解釋。應增加統計軟件的上機操作課學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針對不同類型醫學資料的統計分析方法,提高學生運用統計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其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2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待改變
2.1堅持案例教學
傳統的醫學統計學教學往往采用“填鴨灌輸式”或“知識繼承型”的教學方法,即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生課上忙于記筆記、課后忙于做練習。“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水平,培養的學生缺乏挑戰精神和創新精神,“教”與“學”缺乏互動、交流,教學實際效果差強人意[2]。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又稱為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ModelCenteredLearningArchitecture,MCLA),是一種在專家(教師)的引導下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學習方法。案例教學法始創于美國哈佛商學院,其科學性和重要性早已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并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3]。案例教學法以案例(事實的事件或問題)為教學工具,把學生引導到實際事件中,讓學生運用書本知識,直接了解和分析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從而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尋求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其賦予了知識生動性、形象性和實踐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4]。
2.2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在授課過程中利用投影儀、計算機、網絡等多種現代化媒體,在計算機教室進行授課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醫學統計學涉及大量實際數據、數學公式和統計圖表等,如果花費大量時間在黑板上陳列這些數據、書寫這些公式、繪制這些圖形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必須將計算機、統計軟件、多媒體教學課件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擺脫大量演算的束縛,增加在單位時間內講授的信息量,使統計學教學不再是數據的羅列和公式的堆砌,而是研究設計的藝術和數據表達的藝術,并使學生體會到統計思維和推理的樂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地鏈接一些優秀的統計軟件(SPSS、SAS、PEMS等)進行教學,在課堂上演示處理實際數據資料的過程,把學生帶入處理數據的真實場景,將一個完整的統計分析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可以讓學生做到“所學即所見、所聞即所學”,適當拓寬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形式的靈活性,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以創造傳統教學手段所達不到的效果[5]。
2.3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法
在全國高職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形勢下,各院校的生源趨于多元化,學生之間層次參差不齊的狀況也越來越嚴重,如學生的入學成績相差較大、生源地不同、高中時文理方向不同等,這些客觀存在的事實都為醫學統計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齊頭并進”的教學方式,則同一課堂上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些學生又“吃不消”,這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平衡,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根據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分班教學”的理論,將分層教學法引入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6]。所謂分層教學法,是指學校根據學生素質的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群體,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行分組教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最終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達到培養目標[7]。采用分層教學法,能夠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的放矢,明確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資源,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提高了教學效果。這既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又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
2.4注重師生間的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等重要,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把“教”和“學”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有多種形式,例如增加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醫學科研中的某些實際問題納入課堂討論中,針對其內容從統計學角度展開辯論、評價,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使學生盡快掌握從課堂教學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可使學生把課堂教學內容和專業實際進行一次大融合,把原來脫節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綜合判斷、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課后則提倡學生參與到教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中,在協助教師做科研的過程中用理論指導實踐,鞏固理論知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又可以結合共同承擔的課題研究,從確定研究內容、進行科研設計、方案實施、數據收集、整理資料到統計分析等各個階段來講授教學中的相關章節,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聯系自己的科研經歷,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總之,要提高教學效率,適應當前教改的新形勢,建議采用現代教育模式,加強師生合作教學,變封閉的教學為開放的、雙向的、多渠道的、立體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8]。
2.5考評方式注重“雙考核”
傳統的醫學統計學考試方式是在理論課和實習課學習結束后進行一次筆試,其成績即為學生該門課的最終成績。但對方法性、技巧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統計學來說,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學生對統計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應分為理論考試(筆試)和技能考試(上機操作)2部分,分別計分,筆試主要以選擇題、是非判斷題、分析應用題等形式考查學生對統計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上機操作考試主要考查學生整理、分析實際資料和應用統計軟件的能力,包括統計方法的正確選用、結果的解釋和分析等。
醫學統計學是高職院校醫學生普遍認為難學的一門課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已經不適應現代學科發展的要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的方向必須結合實際科研工作的需要,重點應圍繞統計思維的建立和應用可行的統計軟件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資料分析,努力使學生將學到的統計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