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傳播教育現況與出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突飛猛進,整體規模已居世界第一,同時由于傳媒產業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教育增長更超過了其他專業,新聞傳播學科的超常規發展帶來的矛盾尤為突出。其中進入21世紀以來,各高校爭辦新聞傳播院系,這些新辦新聞傳播院系辦學條件簡陋、招生過濫,已經嚴重影響了新聞傳播教育的整體水平,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院校的高度重視。
一、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與現狀
1978年全國只有5所新聞院系,5個新聞學教學點〔1〕,至2008年底我國高校設立的新聞傳播學專業點達到了877個,其中新聞學267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88個、廣告學323個、編輯出版學64個、傳播學31個、媒體創意4個〔2〕;1978年全國新聞專業學生僅有300人左右〔3〕,1983年增加到2814名〔4〕,到了2009年在校新聞傳播學本科生16萬,加上研究生、博士生高達25萬,而全國從事記者編輯工作的才20萬人〔5〕。而號稱“天下第一大系”的燕京大學新聞系從1924年創辦,到1952年院系調整并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為止,一共才培養343名畢業生〔6〕,我國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已嚴重供大于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注冊高校中開設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院校約占85%〔7〕,1995-1999年,新增新聞學與傳播學類專業點50多個,平均每年增加10個左右;2000-2004年,新增335個,平均每年增加70個左右;2005-2006年,新增202個,平均每年增加101個〔8〕。可見當前我國大部分新聞傳播院系都是2000年以后開辦的,由于這些新聞傳播院系辦學歷史較短,影響力較小而容易被忽視。
受到適齡高考畢業生減少、大學就業難、學生低齡留學等因素影響,2008年以來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持續減少,2008年高考人數為1050萬人,到了2011年降至933萬人〔9〕,這給急劇膨脹的新聞傳播教育帶來巨大壓力,尤其在競爭中處于弱勢的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它們將面臨著生存還是滅亡的壓力,如何辦好這些院系的新聞傳播專業是一項需引起重視的緊迫任務。因此本文試圖分析這些新辦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①。
二、新辦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于新辦新聞傳播院系辦學歷史短,處于探索階段,師資、教學、實習、就業等都還不成熟,發展中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教學點擴張過快,招生過濫
如前所述,近年來新辦新聞傳播院系教學點增長速度遞增,并且這些新辦院系的招生能力遠遠超過其承受水平,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高校每年每專業平均招收本科生一般不超過50人,但新辦院系動輒就招生二三百人。東北一所著名師范大學的傳媒科學學院是由原來廣播電視學院和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合并建成,而廣播電視學院的前身是電化教育系,信息傳播與管理學院的前身是圖書館學系,2007年學院已經有了教育技術學、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新聞學、圖書館學、廣告學等5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多達1200人,碩士研究生也有200多人〔10〕;成立于2002年7月的煙臺大學人文學院(含漢語言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系、社科德育部、中國學術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日朝韓關系研究中心、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和媒介發展與戰略傳播中心八個教學和研究單位),其網站上顯示在校本專科學生1494人。
(二)師資力量缺乏,課程陳舊
良好的大學教育依賴于一流的師資隊伍,但新辦新聞傳播院系歷史短,并且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起始于改革開放以后,缺乏積淀,一線教學人員較為缺乏,如始建于1984年的上海政法學院,2004年剛剛被批準為獨立設置的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該校的社科系申報的新聞學專業被批準建立,但就在2007年4月,該校還在大量招聘新聞學專業教授、博士,并且注明“緊缺”〔11〕。一些反映最新技術的新媒體教育由于專業人才的缺乏、教程編寫的滯后而難以開展,即使開展效果也不明顯。另外,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往往從所在學校的中文系(文學院)或其他相關文科專業中獨立出來,課程設置還不夠全面、豐富,有些課程因師資缺乏而無法開設,或者外請教師,從而無法保證課程建設的連續性。
(三)硬件設備簡陋
從學科特點看,與文學、哲學、歷史等傳統人文學科不同,新聞傳播學與實踐結合緊密,隨著技術的進步,不要說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攝、錄、編、播等教學環節需要重投入,就是傳統的報紙也告別了“鉛與火”的印刷,采用電子編排、激光照排,新聞教育走向高科技化,新聞傳播成為一種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的教育,新聞教育只有高投入,才能高回報。
但新聞傳播專業一直被當做是普通的人文學科來建設,成為短平快的廉價教育,投資少,見效快,長期以來新聞學科資金投入少,而由于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多是非重點大學所辦,這些非重點高校整體辦學經費就很有限,這樣有限的辦學經費攤到新聞傳播院系更是捉襟見肘,要拿出大筆資金來投資新聞攝影、網絡編輯等方面的實驗建設幾乎不可能,從而限制了新聞傳播院系所需要的攝錄、編排等設備建設,阻礙了實踐課程的教學。
(四)實習機會少,就業欠規范
新辦新聞傳播院系的歷史短、影響小,缺乏充足的畢業生資源和人脈關系,因此無法像一些老牌新聞傳播院系可以與新聞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2010年10月28日北京電視臺與京城名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7所名校簽約共建實習基地,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就難以獲得這樣的資源。
三、新辦新聞傳播院系的出路與對策
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亟需解決,否則將阻礙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誤人子弟。這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相關院校和新聞傳播院系來共同解決:
首先,以實際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重點。
因為新辦新聞傳播院系辦學歷史較短,學術積淀難以與老牌新聞傳播院系相比,很多學校都沒有碩士點,更沒有博士點,本科生教育成為其重點,因此這類學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應以實際應用型人才為主。
新辦新聞傳播院系應針對應用型強的特點,加大實驗實踐課的比重,引導學生走多樣化就業的路子,打造“泛媒體就業”。據統計,全國高校中前30名的新聞傳播學院系應屆畢業本科生、研究生去傳媒業就職比例在2006年已跌破50%〔12〕,社會對與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新型人才需求在迅速增長,各類市場調研、大型活動策劃、傳媒經營管理、企事業單位廣告公關、黨政機關宣傳人才以及燈光、煙火、音響、錄音、多媒體整合等具有高技術含量人才的需求旺盛,新辦應擯棄單一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如浙江萬里學院新聞學專業非常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是構建了新聞學專業實踐技能訓練體系;二是拓展校內外專業實踐空間,建立了遍布浙江全省的教學基地網,擁有現代傳媒實驗中心,下設平面媒體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和網絡傳播實驗室。承辦和創辦“浙江萬里學院報”、“校園實驗電視臺”“新聞實踐報”、“萬里新聞社”、“大喇叭廣播電臺”等校內媒體,與省內外45家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企業報刊等媒體單位合作建立了教學基地,2007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授予該校“全國地方院校新聞傳播學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單位”。
第二,結合所在學校特色,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在渠道過剩的今天,傳媒市場越來越分眾化、專業化和立體化,借用傳媒產品差異化競爭的思路和理念,新聞傳播教育也應該走向差異化,辦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對于實力較弱的新辦新聞傳播院系,按傳統新聞院系模式與老牌新聞院系相比不具競爭優勢,發揮特色、走差異化之路成為其必然選擇。
2010年全國正規出版的報紙共有1939種,其中專業類報紙1133種〔13〕;頻道(頻率)專業化和節目內容的專題化與對象化成為廣電業的主要競爭策略,廣播變成了窄播,產生了經濟臺、交通臺、教育臺、文藝臺、音樂臺等電臺;電視臺也相繼衍生出新聞、經濟、體育、電影、電視劇、戲曲、音樂頻道等;網上出現了專門的新聞網、游戲網、女性網、旅游網等專業網站以及不可計數的“小眾”網站。
大眾媒介的分眾化和區域化為新聞傳播教育差異化競爭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如廣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全國率先開設播音與主持專業粵語播音方向〔14〕;一些專業性較強高校(傳媒類高校除外)新辦的新聞傳播院系就更應該注重特色教育,如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直屬全國總工會,該校新聞專業主打工會、勞動關系牌,在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中設置工會新聞、職工輿情等課程,將學院主辦的中國職工電教中心和《中國工人》雜志社轉變為學生平時實踐學習和實習平臺,重點培養面向工會系統的新聞、宣傳人才,追求“和而不同”,教會學生使用報刊編輯、影視攝錄等設備,從而使學生在畢業時都掌握了較扎實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就業的競爭力;一些地方地方院校的新辦新聞傳播專業可以根據畢業生多去地市級媒體的特點,開設開設“地方媒體研究”等課程,走專業化發展的特色之路〔15〕。
第三,教學安排應與時俱進,加強新媒體教育的比重。
當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正迅速改變著傳統的新聞傳播生態,互聯網、手機短信、手機游戲、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移動電視、樓宇電視、手機電視等等將人們帶入了一個數字新媒體時代,據清華大學《2011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新媒體產業的產值規模已經基本占據了整個傳媒產業的半壁江山,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現實狀況并不樂觀。嚴三九等(2008)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雖然高校教師對新媒體的重要性有較高的認識,但72%的被調查教師沒有制定新媒體方面的教學計劃或采取相應教學措施,并發現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還不能針對當前新媒體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展開,新媒體人才的供需之間存在較大程度的錯位〔16〕。新辦新聞傳播院系是和新媒體一起成長起來的,加上這些院系師資比較年輕,他們本身是在使用新媒體的環境中成長的,也受過新媒體方面的專業教育,具備一定的新媒體教學的能力,這些新辦院系應該在教學培養中加大新媒體教育的比重。
最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嚴格學科審批,并建立學科評估機制。
鑒于新聞傳播學科的超常規發展,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嚴格學科審批,對不符合條件的高校絕不能批準設立新聞傳播學專業,原則上不再新批設立新聞傳播專業,從源頭上遏制新聞傳播學專業的過快增長,建議教育部從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收回新聞專業審批權。
美國新聞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評估由新聞傳播教育評估委員會(簡稱ACEJMC)負責。目前,評估委員會包括35名成員,其中三名為常設代表(包括評估委員會正副主席),16名為來自新聞業界代表,16名為學界代表,他們分別代表與新聞傳播教育相關的學界和業界的學會或協會,包括報紙、廣電、廣告、攝影、公關、專業社團和新聞傳播教育界〔17〕;法國新聞院系的辦學資格要由法國記協來認證〔18〕。我國新聞傳播學科評估的機構主要有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但均無業界代表,建議增加業界代表。
學生畢業論文可以嘗試用新聞傳播作品(如新聞稿、廣告作品、調查報告等)代替畢業論文,打破單一的學術論文模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的畢業論文可以是一篇6000字以上的深度報道,或30分鐘長度的電視深度報道節目,而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碩士論文也可以寫新聞作品,或是寫理論性的文章,本科生則根本不要求寫畢業論文〔19〕;另外,我國新聞院系“一刀切”的進人標準和考核管理方式是與學科發展的客觀需要不相適應,新辦新聞院系可以嘗試對學術性和應用型教師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
新辦新聞傳播院系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相關高校、新聞單位共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新聞傳播教育與傳媒發展的和諧發展,并最終促進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