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下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現代藝術的發展以及當代公共空間發展轉型所帶來的城市文化新需求,使公共藝術日益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傳播媒介與載體。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公共藝術傳播學的發展趨向進行了探討,指出當代公共藝術由單向傳播模式走向親民互動,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互動交流的平臺,并在未來發展中成為城市新文明生發的觸媒。
關鍵詞:
公共藝術;傳播學;互動交流;觸媒
公共藝術的概念準確地說并非一個流派或文化概念,而是二戰后起源并發展于西方發達國家,強調藝術發展的公益和文化福利政策。戰后現代藝術的發展以及當代公共空間發展轉型所帶來的城市文化新需求,使公共藝術日益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傳播媒介與載體。本文將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公共藝術傳播學的發展趨向進行探討。現代英語中“傳播”英文為communication,既包括“溝通、交流”也有“共享、共有”的含義。其中有關傳播者、受眾、傳播方式及反饋形式等理論與觀點,對現代公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模式:城市上層意識形態的灌輸與權力的彰顯
公共藝術并不等同于“藝術品在公共空間中的陳列”,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藝術品在公共空間的展出方式,更多是在公有空間中設置壁畫雕塑而已。其功能在于提供簡單的符號信息和教化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城市雕塑,特別是以人物形象為載體的主題性雕塑,其意義上可以象征各種各樣的觀念和事物。這種形式與觀念的對稱性隨著印刷品、影像等媒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最終成為不同的社會共同采納的主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重要傳播模式之一。在公共空間矗立雕塑,是以某種強勢概念進入這個空間的一種普遍方式,普通人是無法拒絕這種進入的,不僅無法拒絕甚至要被迫認同。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意大利佛羅倫薩大衛塑像……都在此過程中成為鮮明的政權或城市文化符號與象征。此時的傳播者為城市的上層意識形態,然而傳播者與受眾無法面對面交流,受眾在時間和物理空間上與傳播者都是分離的。這種以藝術作品為媒介的傳播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單向方式實現,并有效地形塑著城市上層的意識形態。
二、互動交流的媒介:公共藝術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溝通的平臺
70年代后期日本學者佐藤卓在《現代傳媒史》提出“媒介城市論”的觀點,他認為在今日信息化的社會中,城市就是媒介。“如果說城市就是媒介,那么他就具有溝通私人與公共兩個領域的功能。”而公共藝術無疑是世界諸多著名城市形象重要而直觀的體現方式之一。公共藝術作為將公共、大眾、藝術連接在一起的特殊文化領域,不僅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文化價值在于他的“公共性”。其核心文化價值即以藝術為媒介,構建或反省人與環境的新關系。按照傳播學中的G•格伯納(GGerbner1967)“互動說”的觀點:“公共藝術”體現了“通過信息進行的社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體現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雙向互動性。”作為現代公共藝術的發源地——美國費城,早在50年代末期及通過政府文件批準授權:統一將建筑或修復預算經費中的百分之一劃撥給藝術用途。這一政策在費城取得成功后被美國其他城市紛紛效仿,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等均出臺了類似規定。公共藝術在西雅圖更注意囊括動態活動的參與:表演藝術、傳統節祭、嘉年華等非永久性的藝術形式,雖然是暫時的活動,但其影響力絲毫不亞于固定長期存在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品。其中相當部分還演變為每年一度的持續性節日,如“沙雕藝術節”“火雕藝術節”等。至此公共藝術的創作者走出城市精英階層與專業藝術家的小圈子,廣大市民成為藝術活動的參與者,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使很多作品在經過親身體驗和對話中衍生出新的公共價值和藝術生命。芝加哥千禧公園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見圖1):該公園占地24.5公頃,由極具現代感的露天劇場、過街云橋、被稱為”Bean”(豆子)的不銹鋼雕塑“云門”、互動多媒體構筑物、優美的密歇根湖濱環境景觀共同組成,體現出現代數字科技、自然景色、市民和游客參與互動的當代公共藝術特點。一年四季游人不斷,各種展覽、音樂會、戲劇節等在此持續上演。“云門”雕塑表面材料采用鏡面不銹鋼制作而成,游客可以穿越、觸摸或多角度觀看自己的投影,周邊城市環境和優美的自然景色也隨天色季節無盡變化,成為公共藝術作品親民互動的經典案例。廣場上的皇冠噴泉(見圖2)由影像幕墻和噴泉共同組合構筑而成。南北兩個大屏上隨機滾動播放著芝加哥1000個普通民眾的面孔,大家在民眾的面孔前游玩與嬉戲,普通人的面孔被放大成為廣場的焦點。該作品以其卓越的公共藝術形式促進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與互動成為新芝加哥城市形象符號并廣為傳播。法國著名的活動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Calder)在巴黎采用風動雕塑的形式,使公共藝術成了人類感知自然的媒介,其作品形式簡潔,色彩艷麗醒目,體量巨大,可隨風上下翻轉。而這一種可能性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通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得以實現。偶發與無盡變化的自然現象通過雕塑得到升華與超越。藝術形式在此經歷了“物品”——“空間”——“衍生活動”的轉變,所有的構筑物和參與人群的活動共同構成了這個“作品”。并成為城市文化形象的最佳傳播者,各階層互動交流的媒介與平臺。
三、注重體驗與生長過程的未來
在傳統的公共空間藝術中,作品通常是以“品”的方式靜態設置于城市的公共空間中,未來公共藝術更注重于其公眾在創作過程中的參與過程。如四川美術學院就以歷年雕塑專業的學生優秀作品陳列于校園環境中,不定期地更新與變化,以這樣的方式進行陳列,遠比固定長期地擺放一個名家作品更為鮮活生動地傳達出學校藝術生命的蓬勃生長。而上海世博會則以主題雕塑競賽比稿等方式,將藝術活動的周期和過程進行呈現,而活動后的各種評論與體驗感受也成為作品藝術生命的延續,并由此衍生出無數的公眾對話交流。柏林墻倒塌后,原本在墻上的涂鴉畫作,連同墻體本身成為新的公共藝術品,被以小樣或整體安裝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銷售和展出,而電視報紙及網絡等媒體的參與互動更是推波助瀾,將事件越演越烈。無論是柏林墻的建造者和涂鴉的自由藝術家都未曾想到,他們無意間的合作,成就了一個巨大政治事件的最佳紀念品。無計劃、偶發性、碎片化的誕生方式使得現代公共藝術更加與各種公眾生活緊密聯系。真正把媒介傳播與公共藝術之間的微妙關系,明確表述出來的是被稱為涂鴉之父的肯斯•哈林,他說“我的創作的終極目標是:公共藝術是為所有人而并非僅為少數精英而存在。藝術家就是媒介。”他大概算是最具有超越后現代藝術氣質一位藝術家。其作品風格率真拙樸,不拘一格,涉及壁畫、雕塑、海報,遍布紐約地鐵、舊建筑街區等各個城市角落,徹底消解了傳統藝術的神圣感,使公共空間變身為市民生活的樂園。可以預見未來城市公共藝術即將在空間維度拓展(由單體走向整體環境,由人工環境走到自然),同時也在時間維度上拓展(從“發生-成長-完成-反饋-再創作”的循環往復)。公共藝術的核心價值將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性”,而更加注重“公共性”。藝術與生活邊界將日趨模糊,所有相關社會或自然事件、音樂戲劇等活動,都將成為藝術家與市民對話,共同互動的媒介。公共藝術將成為誘發文化“生長”的城市新文明的觸媒。
參考文獻:
①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交往行為理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哈貝馬斯:《當代世界藝術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③[美]凱瑟琳•米勒:《傳播學理論:視覺、過程、語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④(英)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商務印書館,2013年。
⑤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作者:郭良 胡為為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