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謠言傳播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進入自媒體時代,公眾媒介話語權得到不斷提升,但同時“高風險社會”也成為其代名詞,這種高風險與網絡環境中充斥的謠言有著很大的關聯,自媒體的便捷性使得網絡謠言更是層出不窮。每個受眾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客戶終端App都成為自媒體的形式,但因沒有系統采編制度的約束和把關人的缺失,導致了網絡謠言的肆無忌憚。與此同時,在網絡中,真實性在媒介傳播中的弱化,使得受眾分辨不清事實,這是網絡謠言傳播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
自媒體;網絡謠言;傳播學
1網絡謠言傳播階段
1.1產生期
謠言在產生的初期階段是與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或者重大事件相關聯。在現實中出現相關的事件后,受眾希望得到該事件的最新消息并且他們愿意去把這樣的信息傳遞給其他受眾,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他們會關注該事件或者該人物的各種“小道消息”,在相關的網絡環境下會形成話題,比如在微博上形成熱門話題、在論壇上發帖等方式醞釀著網絡謠言的傳播形成網絡謠言的潛伏期。
1.2爆發期
隨著事件關注度不斷提高,在虛擬的環境中所形成的討論開始大規模展開,網絡謠言從網絡環境傳入到實際生活中,關注的人群形成規模效應,網絡謠言甚至會造成現實中的動亂,形成群體活動,僅僅轉發者這樣一個小小的行為就引起了“蝴蝶效應”,關注和轉發的人群呈指數增長,網絡謠言經歷著爆發期。
1.3衰退期
但真實的狀況如何呢?當權威人士出來澄清或者官方把事實公布于眾的時候,謠言在事實面前也就失去了傳播的根基,或者網絡謠言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者關注的熱點的轉移,病毒般的網絡謠言也就失去流傳的載體。像馬航傳出的網絡謠言大多是在官方認證的情況下得到澄清與證明。比如微博上多家媒體稱CNN已經報道馬航MH370航班已確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千米境內墜落。但實際情況是CNN官網上并未有這樣的報道,在專業媒體面前,這些謠言都成為報道的對象,更有“恐怖襲擊”“乘客被救”等網絡謠言還在不斷被媒體報道,在此時只有官方才能破解謠言,這些謠言是在馬航會后,終于塵埃落定。
2關于網絡謠言形成分析
2.1網絡謠言與使用和滿足
理論傳播學家E•卡茨等人在1974年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促成媒介期待到媒介接觸到需求滿足”的因果過程[1]。經濟的日益發展使得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大大降低,在無聊空虛的時刻需要娛樂化的信息進行消遣和刺激,每個受眾都有獵奇的心理,對于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都有探知究竟的欲望,以及低級趣味的八卦心理。這樣的心理需要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基礎,觀察網絡謠言可以發現,大多數網絡謠言是在迎合受眾的需求。
2.2網絡謠言與網絡技術的支持
麥克盧漢有著“媒介即訊息”的經典理論,網絡迅速普及,訊息傳播技術更加精湛,這些是網絡謠言得以傳播的必要條件。2015年元旦發生的“外灘踩踏事件”是一個典型案例。網傳擁擠踩踏事件系有人在外灘18號拋撒疑似“美金”引發,次日,一張機場公安的“人員布控”照片在微博上被傳開,為數不少的網友把矛頭直指當晚微博稱“有錢任性撒錢開心”的博友,但經證實踩踏事件與撒錢無關。除了圖像外,聲音、視頻、文字的一一上陣把網絡謠言包裝、加工后迅速傳播,因謠言的逼真性使得人們相信這是事實。
2.3網絡謠言與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說當人們通過媒介表達觀點時,如果受到他人的贊同和附和,會使其言論會得到共鳴,傳播者愈加認可這種觀點,從而相似的言論會被認同的人群轉發擴散[2]。然而,一旦出現不一樣的聲音,因為這在言論群中屬于另類,即使少數人認同這種不同的聲音,也會因群體壓力保持沉默。這就是在網絡環境下多數認可的觀點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使得少數人的觀點沒有存在的“優勢”,這種輿論壓力使得少數人用沉默去認同,呈現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情況。可是在沉默的大多數背后,大多數人認可的觀點卻不一定是對的。
3應對網絡謠言的建議
3.1政府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長期的督管制度
政府對網絡謠言傳播機制有著強有力的監管作用,能夠對危害社會的言論進行澄清或中斷。在搶鹽事件中,沉默的螺旋已經形成,最后打破謠言的是真相,政府部門通過微博發出“食鹽供應充足,碘鹽并非抗輻射”的言論,這時沉默的螺旋才被破除。另外,我國在網絡法律制度方面存在著諸多缺陷,這也是謠言得以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秦火火詆毀雷鋒形象”“立二拆四”等被查辦使得網絡謠言有所減少,網絡環境也因此變得明朗。明確了網絡謠言在什么情況下構成犯罪,建立長期有效的網絡監督機制迫在眉睫。
3.2提高警惕性,加強網站責任感
在網絡這個媒介環境,網絡謠言需要信息載體才能夠傳播,論壇、微信、微博等都是謠者產生的根據地,對此要從傳播途徑上控制網絡謠言,這就要求網站自身按照有關法律的要求,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明確網站的社會責任,在法律的框架內,謹慎對待處理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做好把關人的工作。
3.3受眾要回歸理性
自媒體從本質來講還是服務受眾的工具,理性是受眾控制媒體的重要要素。克羅斯認為,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3]。可見,公眾批判能力越強,則網絡謠言的傳播力度就越弱。就像在搶鹽事件中,公眾只是盲目地追隨大多數人的行為,并沒有去思考在災難發生地日本為什么沒有人急著買鹽,在網絡言論的背后是不是真的在為受眾著想。所以,受眾在接受自媒體信息的同時,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要能識別基本網絡謠言,能夠批判地接收和思考網絡信息,不盲目聽從微博、微信上的網絡信息,要多思考。
4結論
綜合看來,謠言形成主要是網絡技術上的支持和人們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針對網絡謠言的特點從信息傳播的流程打破網絡謠言傳播,從信息源開始到接受信息的受眾,對其進行一一切斷,特別是強調受眾的作用,受眾自己在使用媒體時要理性接受信息,切勿被迷亂的內容所迷惑,把自媒體當成工具使用,不被網絡技術操控,是廣大受眾避免網絡謠言侵擾的重要途徑。政府、媒體、受眾三者必須做好防止網絡謠言的任務,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聯合防護才能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68-169.
[2]新浪網.馬航飛機失聯謠言滿天飛迄今為止的謠言整理[EB/OL].[2014-03-10].
[3]霍晶晶,劉兵.論網絡謠言的成因危害與治理[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7.
作者:王冰 董成雙 袁振寧 單位:山東青島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