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播學視角下網絡文學發(fā)展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傳播的興起與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網絡小說的閱讀量和讀者數量都在不斷上升,其影響力在年輕的受眾群中不斷增加。近年來,由網絡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和電影的熱映也促使網絡小說的創(chuàng)造量和關注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本文將基于傳播學的“5W”模式,主要從“訊息”“媒介”“效果”三個方面分析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及其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文學;傳播;小說
網絡文學就是以網絡為傳播媒介,用平等、雙向的互動方式提供給普通受眾的傳統(tǒng)文學,它是傳統(tǒng)文學和電腦網絡的產物,隨著電腦網絡的延展和普及,網絡文學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它的傳播特征具有獨特性、前沿性、復雜性和模糊的文學邊界。網絡文學的傳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結構模式的全息開放、多媒體化的形象手段、流動不息的藝術形態(tài)、美學欣賞的讀寫互動和作品信息的資源共享。
一、傳播者地位的改變:人人都是作者
網絡和新媒體模式下的開放性不僅改變了“把關人”的地位,也改變了網絡文學傳播者的地位,網絡文學的作者不再局限于從事文學性行業(yè)的個體,也不再依賴傳統(tǒng)的出版商,而是成為開放式的、充滿個性化特征的自由個體。連載小說的發(fā)展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在網絡和新媒體時代,文學不再是少數文學精英的語言游戲,新時代網絡文學的作者層次是參差不齊的。第一,這種參差不齊表現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這種匿名性掩蓋下會出現兩種狀況,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這種環(huán)境中,有可能會出現一批天賦縱橫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選擇的辨識度降低。第二,作者層次的參差不齊表現在文學方向的風潮性現象。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在一個創(chuàng)新方向取得了大眾的認可后,這個創(chuàng)作點就會被借鑒和以各種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網絡文學下的“使用與滿足”“使用與滿足”
理論是傳播學領域關于大眾媒介的效果與使用的理論,用以研究媒介和受眾的關系。受眾被設想為主動的,也就是說,對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有目標導向的行為。[1]那么同樣的,網絡文學作為媒介被受眾所認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夠滿足受眾的需要,而受眾對網絡文學的使用則是源自其內容。網絡小說中最受大家歡迎的小說類型莫過于玄幻、修仙、言情、軍旅和武俠,這些類型的網絡小說毫無疑問地滿足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人們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網絡小說來滿足自己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想象的欲望。網絡小說的場景構建似乎是對現實生活的一個映射。受眾通過閱讀網絡文學可以滿足自身對于某一特定情緒的需要,同時受眾的需求反過來對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方向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比如,大部分受眾對言情類的小說有頗高的興趣,需求量較大,撰寫言情小說的作者受到的關注度較高。這會吸引大批作者轉向言情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向,那么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就向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向轉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廣方式
數字閱讀已經占據了我們日常閱讀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在網絡文學的發(fā)展中,我們通過電腦客戶端、移動手機終端和電子閱讀器進行網絡文學的閱讀,通過站點和手機應用App進行在線閱讀和下載。首先,這種多渠道的閱讀方式極大地增加了受眾接觸網絡小說的機會。其次,多渠道的推廣也是一個體現議程設置的重要方面,通過媒介增加重復出現率可以提高受眾的關注度。第三,多渠道給了作者更便利的平臺,由以往網絡小說作者只能在電腦前碼字發(fā)文的形象轉變?yōu)樽髡唠S時隨地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文章,進行文章的更新。
四、網絡文學的傳播效果
所謂傳播效果,是指傳播者發(fā)出的信息經媒介傳至受眾而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它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認知層面效果——作用于知覺和記憶系統(tǒng),增加了人們的知識量,引起了知識構成的變化。[2]正如網絡小說中通常借用的詩詞來說,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態(tài)度層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觀念或價值體系,引起了人們情緒或感情的變化。人們熱衷于網絡小說也是因為其內容的多樣性引起了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為層面上的效果——從認知到態(tài)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在長時間被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浸染下,人們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與榜樣的力量一樣,人們如果長時間對一種類型的網絡小說著迷,勢必會被其中的價值觀所影響。
五、互動機制:受眾反饋下的網絡文學
傳播模式下的兩個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環(huán)境的“噪音”,二是反饋機制。大眾傳播不是單一的直線型模式,而是有反饋環(huán)節(jié)的雙向互動過程。網絡時代使受眾的反饋變得更加及時,也使反饋環(huán)節(jié)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網絡小說的連載過程中,受眾在評論區(qū)送月票、鮮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動力,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種互動鼓勵機制大大地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欲望。評論區(qū)實時的讀者短評也會給作者一種引導性的意見,有時候讀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網絡小說的結局。作者在與讀者的互動過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邏輯錯誤和語法錯誤讓其盡善盡美,從而集思廣益,搜羅四方看法,找到靈感,寫出受眾滿意的作品。網絡文學中還有一點就是讀者的監(jiān)督意識,評論區(qū)的反饋和實時交流可以讓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壓力,使其在質量和數量上能夠起到保證的作用。
六、結語
由于網絡文學的傳播者、受眾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現了開放自由的形態(tài),這也導致了大量垃圾文學的出現,使得文學的自由性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稱之為“烏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獲得與傳統(tǒng)文學比肩的話語權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網絡文學的春天有賴于超文本技術的不斷完善,有賴于廣大網民的參與和努力,有賴于人們上網心理機制的不斷成熟。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養(yǎng)與傳播效果研究——基于大眾傳播理論創(chuàng)新的思考[J].新聞界,2006(6):31.
[3]嚴玥.網絡文學的傳播學特征分析[J].文學界,2010(5):14.
作者:沈海艷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