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口語傳播學的探索與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長期以來,口語傳播學一直是美國新聞傳播學的重要分支和研究的重要部分。但在國內,口語傳播學的發展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當前,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口語傳播學的發展迎來了許多契機,且在當今社會具有較強的發展迫切性。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對于新媒體時代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探索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的發展也是當前學者們應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教育模式
口語傳播學在國內的學科建設收效甚微。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增多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為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和媒介。但是,以國內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實際來看,我國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才剛剛起步,需要多方努力不斷推進口語傳播學的建構與發展,促進口語傳播學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與優化。
1口語傳播學簡要概括
口語傳播,又稱為口頭傳播或有聲語言傳播,是傳播學專業的學科術語。口語傳播主要通過人的口腔發聲并運用一定的輔助手段向他人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和途徑。它是人類有史以來傳播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最為常用的傳播方式。口語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面對面交流討論、演講、辯論、解說、談判等形式都是口語傳播的重要形式。口語傳播學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它是一門以話語為核心,研究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相互溝通的學科,是探究人類話語方式一門重要的學科。它的主體是“人”,側重研究人類話語傳播的本源與歸宿,關注人類傳播的雙向互動,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口語傳播學是傳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傳統。
2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加快發展的必要性
口語傳播學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急需發展與建構,其發展有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2.1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勢必為傳播
學相關分支研究注入活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傳播學下設的專業學科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下設的二級學科專業大都圍繞大眾傳媒而開設,如新聞學、廣告學等。相較于學科分類較多的美國,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方向的專業細化工作不到位。長期以來,口語傳播學在美國獲得了較為長足的發展,它是美國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是國內不然,國內對于口語傳播學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加快口語傳播學科的建構與發展對于完善國內新聞傳播學學科的發展、繁榮傳播學相關的學科分支具有極為重要且必要的作用,其發展勢必為傳播學相關分支研究注入活力,并且有利于完善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版圖。
2.2口語傳播學的建構是時代和社會的迫切要求
口語傳播學的建構不僅僅是學科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時代的發展,更為迫切地要求口語傳播學科的建構。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對外交往日益增多,不僅是經濟文化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承。近些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詮釋中國特色”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指導方針。因此,通過加快口語傳播學的建構與發展,從而更好地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加快口語傳播學的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大力倡導,構建文明社會的目標被提上重要位置。這就要求良好的口語傳播素養和良好的口語傳播道德在人們日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口語傳播學科的建構和口語傳播學科知識的普及對于提高公民的口語傳播素養和構建良好的和諧社會意義非凡。
2.3口語傳播學的建構是加快市場發展的迫切要求
口語傳播學的發展也是市場發展的迫切要求。當今國際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良好的傳播方式便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只有充分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將優秀人員置于各個優勢崗位上,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才會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溝通表達、談判調解能力高超的優秀人才,這就對人才的口語表達和口才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加快口語傳播學的建構與發展對于吸引優秀人才、促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3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的發展與探索
3.1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發展的重要條件
信息化網絡時代的發展,網絡語言的實時性、時效性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溝通,這為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多語料素材,對于開展口語傳播學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時代為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空間,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口語傳播在網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媒體平臺的豐富完善給許多人提供了更多的發聲平臺和展示自我的機會,網絡直播、線上語音節目等都是口語傳播發展的重要例證,它們為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也是當今社會日漸多元的重要表現。另外,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也使得跨語言交流不再是巨大的障礙,網絡實時翻譯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解決口語傳播過程中不同語種交流的困難。例如: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借助智能的機器翻譯軟件或是通過遠程人工翻譯的手段,實現跨語言的交流與互動,這對于以往的時代而言是難以想象的。新媒體的特點就是方便、快捷,具有情境性和互動性,它克服了傳統傳播單向性的弱點,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數字化、信息化口語傳輸時代,微信、微博、QQ等應用已逐漸占據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即時語音、即時視頻這種音視頻通話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傳播限制,使異地之間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以往需要開通國際長途才能實現跨國、跨境的語音通話,而在現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只需要在有網絡的情況下打開音視頻軟件便可以實現“面對面”交流,使得遠距離人們之間的聯結日益便捷。
3.2口語傳播學發展的難題
雖然當前口語傳播學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仍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些困境。例如:播音主持專業發展遭遇瓶頸、國內注重書寫輕視口語的傳統等都不利于口語傳播學的發展。當前,自媒體飛速發展,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口語傳播。因此,非專業的人大批涌入網絡平臺,占有較多口語傳播平臺和資源,這對于專業科班出身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自媒體直播平臺和直播人員良莠不齊:一方面會造成大眾對口語傳播學的片面性誤解,不利于專業科班出身的學生從事口語傳播相關工作;另一方面,網絡直播的泛濫也會引起相關專業人員對自己職業的規劃路線偏離等問題,或產生專業人員對自己職業存在偏見或不滿等問題,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此外,播音主持專業的教育模式也急需改變,教育模式也存在較大問題,與就業的矛盾沖突較大。同時,口語傳播學之所以在國內發展緩慢,與長期流傳下來的語言傳統相關,即我國自古以來重視書寫而輕視口語,使得口語傳播的土壤并不肥沃。從古至今,考試選拔更是以筆試為主,只是近些年來才逐漸重視起口語能力,因此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口語傳播的發展與進步。這些難題的克服與解決,也就意味著阻礙口語傳播學發展的絆腳石被移除,當然也就能更好地促進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的進步與發展。
4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
新聞傳播學作為大學新聞專業必修的專業學科,口語傳播學作為其中一個分支,其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時代的要求而不斷更新和優化。
4.1優化教學模式,注重口語傳播學的長遠發展
教育是長遠的,在大學教育中一定要回歸研究的本源,千萬不可只看眼前或臨時的某種需求,而忽略了教育的長遠意義。教育應該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培養充足的人才。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對口語傳播學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教育一定要將不斷更新的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注重研究,這樣更有利于知識的溯源與發展。
4.2推動口語傳播學學科建設,深入推動口語傳播學學科教學發展
由于口語傳播學在我國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內發展尚不健全,學科內容體系還未充分完善,因此學校和相關研究人員一定要重視口語傳播學的建構與完善,致力于推動口語傳播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努力培養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專業人才;同時,應加強與國外相應對口專業的交流與借鑒,取其之長補己之短,開闊視野,從更豐富的理論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口語傳播學學科建設和知識理論建設,從而推動口語傳播學的理論與學科教學共同發展。
4.3吸收借鑒,交流共通,推動口語傳播學發展
新媒體時代是數字信息技術的時代,海量信息、碎片化內容等大批量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這給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契機。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可以充分把握當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背景,融入新時期的時代特色,為口語傳播學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當然,我國國內口語傳播學也應多吸收與借鑒國外口語傳播學的經驗,實現專業方面的交流互通,從而可以不斷推動口語傳播學發展。
5結語
加快口語傳播學的建構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當前時代背景下,雖然我國口語傳播學的發展面臨巨大的困境,但是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也為口語傳播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和充足的空間。當下,我們也應更加重視口語傳播學的研究與教學模式優化,不斷拓寬視野,以提升口語傳播學的教學水平,擴展口語傳播學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林玉佳.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學的探索與發展[J].青年記者,2018(2):5-6.
[2]王梅,劉沖.慕課時代教學口語研究的傳播學前景[J].青年記者,2016(26):112-113.
[3]夏春祥.在建制化與數字化之間:口語傳播的人文主義追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38(7):20-24.
[4]馮夏.口語傳播學視域下播音主持專業教學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2):35-36.
[5]李亞銘,王群.口語傳播學:一個亟待建構的新學科[J].編輯之友,2014(7):65-69.
作者:張亮 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