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傳播學視域下“夸夸群”現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19年3月伊始,一種名為“夸夸群”的組織以微信為媒介迅速風靡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文章基于傳播學的視角,從滿足受眾心理需求等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夸夸群”中所展現的是傳播學中匿名狂歡的狀態以及個人心理需求的滿足,這些行為的心理動機是受眾積極尋求自我認知的一種方式,也是在日常忙碌生活中重拾信心的體現。筆者認為:需要通過完善的健康的心理引導方式來疏解當下青年群體生活中的消極情緒,幫助年輕群體增強社交所需要的互動性和自信感。以期尋找真實自我,讓自身價值得到實現與肯定,完成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形象重塑。
關鍵詞:“夸夸群”;“匿名狂歡”;“心理需求”;“鏡中我”
一、“夸夸群”的起源與發展
2019年3月初,“夸夸群”通過在微信中裂變傳播的方式獲得了迅速發展。在我國知名高校、社會群體中引起很大反響。部分商業組織也看好這一機會,通過“夸夸群”開展網絡營銷。依賴于微信而存在的“夸夸群”得以生存和發展與廣大受眾的積極互動和一定的心理需求密切相關。“夸夸群”其實并非一個新鮮事物,早在2008年1月2日的豆瓣論壇上,成立的“求求你表揚我小組”就可以看到“夸夸群”最初的影子,而在2014年成立的且超過十萬人加入的相互表揚小組,則是“夸夸群”的進階版本。若在豆瓣上搜索“表揚”“夸”等關鍵詞,則可以找到15個小組,其中有11個是在2019年成立的。在小組里要求夸獎的用戶可以毫無顧忌地傾訴煩心事,與之相對應的夸獎者則需要夸獎。雖然這個小組在2008年就已經初見雛形,但一直不溫不火。相比起微信群,豆瓣的小組是一種具有相對封閉性的論壇組織,如果要加入則需要組長統一審核。而微信群用戶基數大,分享也方便,加入或者退出的時間成本較低,在微信群的互動中,尋夸者從傾訴中釋放了壓力,夸人者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滿足,因此“夸夸群”以微信群裂變的形式迅速走紅各大高校,不僅遍地開花且形成燎原之勢。借助網絡的傳播,“夸夸群”迅速在我國各大學校園中風靡開來,包含北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在校園中迅速發展“群分群”的模式,有的甚至已經超過7—8個群組。面對“夸夸群”的火爆狀態,在逐利的商人們眼里這種熱鬧儼然成了一種商機。基于百度指數的熱詞搜索截圖可以看出,2018年3月14日“夸夸群”在PC端和移動端的搜索指數突然陡增至最高峰,之后又經歷了趨勢圖上所顯示的兩個小高峰后,熱度逐漸下降。
二、“夸夸群”的物質化與心理需求
(一)“狂歡理論”下的“夸夸群”。前蘇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歡理論”包括狂歡節、狂歡式和狂歡化,其中狂歡節是狂歡理論的原點。狂歡節中的傳播更是一種社會事實的體現。從字面意思來解釋狂歡節,它指的就是一個時間概念,是特定的節日慶典,例如西方的情人節、感恩節,中國的春節、民間的廟會等。在“夸夸群”中,狂歡節在實際上所起的作用就是:容納了在現實當中,并非真實存在且可直觀感受的夸獎,并為虛擬的夸獎得以保存提供了一種容器。因此這里的狂歡是全民的狂歡,更具有廣泛性,這也與互聯網傳播發展中的開放性、包容性、匿名性密不可分。大多數人來到“夸夸群”所持有的目的只是為了放松身心,尋找快樂,獲得鼓勵和支持,通過消遣的方式來緩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除此之外,作為“夸夸群”中的狂歡節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暫無等級無霸權的對話空間,在這樣的對話空間中,人們通過戲謔的方式進行溝通。比如:“主動辭職了,求夸”,接下來就有人回應“勇敢做自己,不被現實束縛,有想法”“對世界的好奇心是進步的表現,你真棒!”“敢于做自己,說明你前途無量”……這樣的對話方式每天都在“夸夸群”中上演,這些對話中的詞語樸實而幽默,人們通過插科打諢的方式消滅了距離感,為受眾構建了一個相對平等的對話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大家的溝通交流更具個性化。與此同時身處“夸夸群”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群里進行個人角色設定,可以選擇“夸人”或者“被人夸”,更沒有人會限制個人的來或者走。狂歡節對等級、對隔閡的消解作用,讓人們不再固定于一種實有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甚至是幫助人們從現實的各種人際關系以及社會角色中脫離出來,放下心中的戒備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夸夸群”這個虛擬的狂歡世界中也可以做到人與人之間不存在任何距離,打亂秩序,讓等級消失,在群內的狂歡下人與人形成了新型的烏托邦式的人際關系,通過具體感性的形式,在半現實半游戲的形式中表現出來,這種關系與現實中強大的社會等級關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身處其中的群體感受到與現實生活中不一樣的精神世界。在前蘇聯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的描述中,狂歡節是指一切在狂歡節里儀式行為的總和。在“夸夸群”里,參與其中的個體展示出與現實生活中不同的自我特質,用各種方式將自己裝扮,在精神上追求釋放、滿足,呈現出自我放縱、改頭換面的精神狀態。此時群內的多種精神狀態的集合,呈現出的就是“全民狂歡”。所有人在一種狂歡中進行自我表達或情緒宣泄,此時的狂歡實質上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的關系,更是一種交替和更新的創造精神。
(二)商業性質的“全民狂歡”。電商平臺看準了“夸夸群”的商機,特別推出了定制服務,甚至部分店鋪以大學生為噱頭,開展與高校“結盟”的“夸夸”服務。有需求的客戶只需要通過網絡付款、發送服務需求等環節,就可以享受到定制的“夸夸”服務,價格在120-600元/小時之間。圖片中所展示數據均來源于百度指數。根據地域分布數據顯示,其中,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中對于“夸夸群”的需求量最多。從關鍵詞的人群屬性進行聚類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對于被夸的需要遠遠高于男性,年齡大多在25歲到28歲之間。商機的發現是因為背后巨大的流量,這種一哄而上的狂歡都是個人情感肆無忌憚地盡情揮霍,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身份限制,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場盛會之中。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人與人之間并無特別的緣分,但在一場求夸獎和夸獎的情感宣泄之后找到了安慰,由此就變成了一場群體狂歡。互相夸獎,在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宣泄,相對于其他的人際交往方式也更容易掌握,除此之外互夸也能產生一定的正能量,網民對這樣的正能量欣然接受,而信息的聚集性傳播,也將是商業行業中利用該特點進行營銷的手段之一。但“夸夸群”的實質是一種物質、精神交換的商業方式,彰顯了濃厚的商業性氣息,符合新媒體時代下快速生活、工作節奏的人群對于精神迫切獲得滿足的需求,在精神層面滿足感的追求中,“夸夸群”成本低、耗時少、限制少、操作簡單等特點,正好迎合了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人群對精神需求的追求。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個人在社會的交往方式出現改變,這也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夸夸群”的發展借助了物質發展水平,低成本的投入讓更多的社會人群在物質層面上能接受,同時,“夸夸群”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促進了其“火爆”發展勢頭。而“夸夸群”在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呈現商業化的特征,商業群體借助精神的噱頭進行包裝,再以物質化產品的方式推向有精神需求的用戶。不管怎樣,“夸夸群”是現代新媒體時代下的一種精神交往方式,后期的發展還屬未知,但也可以推斷會出現更多類似“夸夸群”這樣物質、精神結合的交往方式,滿足廣大群體的社會交往需求,以幫助人們適應整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在“夸夸群”內的互夸形式一般是“今天我睡過了,求夸!”,夸別人的話通常是“能睡是福,請繼續原地入睡”等,用此方式形成一個小小的儀式。在新型媒介環境下,“狂歡理論”不能完全解釋“夸夸群”現象,“夸夸群”的儀式簡單、娛樂、幽默,不以正統的夸贊規則為范本,強調娛樂性、戲耍性的詼諧文化。這個簡單的儀式使普通受眾們產生了虛擬的快感,在被夸獎的過程中成為了群里暫時的“國王”,感受的是“加冕”為“國王”時的短暫快樂。通過這種另類的自我宣泄和情感釋放,運用戲謔的自我解嘲去尋求一種心理慰藉,以求達到自我心理滿足。
(三)心理和精神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一旦人們在物質需求上得到滿足,那么人就會用剩余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感。相對于新媒體時代中的“精神交往方式”,“夸夸群”與其他的方式相比較而言顯得更加精致。群組形成的溝通與交流滿足網民對互動、人際交往的心理精神需求,并在此過程中,肯定其他社會成員的角色。總的來說,“夸夸群”是一種新媒體與網絡結合的社會成員交往方式,更多的是滿足成員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需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我國居民的日常可支配金額,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人們開始探索精神需求的滿足。社會是一個需要溝通、交流的整體,個體不可脫離社會存在。社會與個體是息息相關的,二者不可分割,而個體在社會中獲得的交往滿足、精神滿足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特征。個體在發展中是社會本質的顯現過程,通過與社會的聯系、交往,形成社會化的本質特征。“夸夸群”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抓住了個體對社會互動交往的需求,才得以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同時,個體也在社會環境中獲得交往的滿足是“生命”的要求,在這一要求中,往往充斥著物質、精神的不同層次需求,成為推動個人發展的動力。在精神需求中,存在高層次、低層次之分,簡單來說,低層次是局限在社會交往的表現欲水平,而高層次是個人在社會中自我實現的需求水平。“夸夸群”體現了個人與社會的交往中高層次精神需求滿足的追求和發展,以獲取“正能量”的方式逐漸從交往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夸夸群”依托互聯網而存在,但也脫離不了物質基礎。“夸夸群”與物質基礎的結合體現在物質構成“夸夸群”形成發展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精神的“物化過程”,如商業平臺推出的“夸夸服務”需要以用戶的物質支付為前提,也可能出現用戶為了滿足精神需求而討價還價的現象。“夸夸群”最終面向個體對心理和精神層面需求的滿足,物質只是在精神滿足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參與了滿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以及精神追求和精神回報。
三、反思:理性面對夸獎,正確重塑自我
(一)重視“夸夸群”撫慰心靈舒緩情緒的效果。互聯網信息發展的同時推動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當代年輕人的互聯網生活基調從早些年前的“頹”“喪”到現在的“佛系青年”,這些詞匯背后所展現的都是消極的一面。但“夸夸群”的發展帶來了正能量,激發社會人群中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需求,滿足個體在這樣的精神追求中逐步探索的心理需求。風靡于微信的“夸夸群”是眾多年輕人在新媒體時代一種全新的精神交往方式。其影響不僅僅停留在社會方面,對于年輕人的行為和思維也產生了相對積極的影響。在“夸夸群”里,人與人的交往本質是在虛擬的聯絡中積極實現自我本質的創造過程,其中的內在動機是渴望獲得與他人的溝通聯系,實現自身的價值,年輕人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下的調侃來對抗自身存在的負面情緒。盡管“夸夸群”帶來的是一種虛擬的快樂,但對有需求的年輕群體來說也像是一針強心劑,鼓勵著身處其中的群體在看似花團錦簇的夸獎中重新構建自我,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態度。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自我認知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而行為的表現不可避免要與社會形成聯系,個人在行為的表現中也能像照鏡子一樣看到“鏡中的自己”。在“夸夸群”中人們能看到一個隱藏在現實社會面具下最真實的自己,不僅能找到一種歸屬感,也更加能充分地放飛自我,同時在通過維持心理平衡中感到滿足和愉悅。
(二)正視“夸夸群”所產生的精神麻痹和逃避現實的情緒。這種無論是以感覺的方式或是思維方式來獲得滿足感和肯定自身價值的精神交往方式,或許在以后會成為重要的社會角色,來幫助青年人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在這種最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以后,對于被人贊揚、被人關注的心理訴求,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態度:無原則、不負責任的夸獎也許會誘導被夸獎者沉溺在花團錦簇的虛假美好和肯定之中,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從而盲目自信。有人批評這種虛假的、不真實的夸獎會蒙蔽雙眼,而且虛偽至極,沒有任何價值和營養。但根據威廉•詹姆斯的理論,被賞識是人類孜孜追求的精神滿足。或許對于需要這種精神滿足的人群來說,“夸夸群”就是他們的“世外桃源”。現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普遍焦慮心理嚴重,缺乏認同感,生活不易,舉目四望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人,又因遇到挫折以及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后希望有人來安慰和關心。而“夸夸群”的出現則呼應了這種情感訴求,以傳遞正能量的方式帶動群體的情緒,加強了群體之間的溝通。但作為一名在社會中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行為能力的社會群體中的人時,如果面對問題和挫折或者失敗不能進行自我反思和進步,而是從“夸夸群”中尋找慰藉,甚至長期以往沉溺其中,或許這種善意的夸獎就會成為精神毒藥,形成一種隱性的“精神勝利法”:現實中我的生活無論多么糟糕多么失敗,反正群里有人會夸我。此時“夸夸群”的作用已經把善意的夸獎變成了精神毒藥,會讓沉迷其中的受眾迷失人生真正的方向。當青年人沉浸在網絡虛擬的贊美,甚或通過購買方式獲取無原則嘉評的時候,網絡則成為現實的逃避所,會產生回避現實、消極封閉的現實反應,這無疑是一種負面情緒和行為。
四、建議
通過透視互聯網高度放大的“夸夸群”中所展現的調侃玩樂假象,反觀假象背后的真實情況。在面對年輕一代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大眾應該著重去關注當下社會青年群體中的心理訴求,去肯定受眾群體的一些行為和一些思想,并進行鼓勵與獎賞,且應該通過更加完善的、健康的心理引導方式來疏解生活中的消極情緒,幫助社會中的年輕群體增強社交所需要的互動性和自信感,并融入對年輕群體心理需求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理想思考,以便于幫助社會青年群體尋找到真實的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實現與肯定,完成一個積極向上的自我形象重塑。
參考文獻:
[1][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玲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344.
[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美]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包一凡,王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作者:王梓貞 焦若薇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