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傳媒專業微電影創作實踐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微電影創作是大學傳媒專業的重要實踐課程之一,這個課程考察了學生的創造力、技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但是,由于專業知識薄弱,技術經驗缺乏等種種原因,學生作品往往會出現題材狹窄、內容單一、制作粗糙等問題,因此,在相關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本文基于“師生共同體”的理念,將指導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中期、后期,分析高校教師在指導微電影創作教學中的方法,指出過多的干涉會影響和阻礙學生的想象力,而引導、鼓勵、糾正與發現,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創作、共同分享是指導的有效方法。并由此進一步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個性化教育”的教學理念,實施互助、互利、共同學習、共同創作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師生共同體;傳媒專業;教學實踐;微電影創作
一、“師生共同體”概念與微電影創作實踐課程現狀
“師生共同體”的提法是對共同體這一概念在教育領域的拓展與應用。共同體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提出,后來在不同學科立場下分別被解讀成關系團體說、學習組織說、有效模式說等。其中生態哲學視角下提出的生態系統說對共同體給出了較為全面的詮釋,強調共同體實為一個生態環境系統,具有整體、和諧、開放、有序的普遍性特征。①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代表人物之一卡爾•雅斯貝斯(KarlJaspers)在著作《大學之理念》的緒論中開宗明義:“大學是一個由學者與學生組成的、致力于尋求真理之事業的共同體。”②國內教育研究中將“師生共同體”理論主要運用在大、中、小學教育以及高職教育中。對“師生共同體”的研究,有包括“師生成長共同體”“師生研究共同體”“師生學習共同體”等延伸理念。在高校進行“師生共同體”研究應用的學科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現代教育技術、英語、歷史等,而在傳媒專業中運用“師生共同體”理論與實踐的較為鮮見。近十年來,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以及藝術觀念的開放,微電影創作獲得了空前的自由,這個領域的職業需求也越來越大。在大學里,相關專業風起云涌,眾多電影電視、新聞傳媒等專業的學生將微電影創作作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然而,目前這一專業實踐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體系不夠科學和完善,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得不到發現、培養與發展,實踐教育科學的教學模式并未建立等。眾所周知,在傳媒專業中,實踐類教學與理論類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在微電影創作的實踐類教學中,不僅僅使個人的才智得以體現,團隊的合作也得到鍛煉。利用“師生共同體”的理念,將教師與學生組成一個共同的創作團隊,是對目前實踐教學不足的一種嘗試。
二、“價值、審美共同體”——前期題材的選擇
在微電影創作中,題材策劃與劇本寫作屬于前期工作。在大學生作品中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學生由于受到生活環境單一、生活經歷相仿的限制,其作品的選題相對狹窄,只關注自身與周圍的小環境,很少從社會大視野認識問題,也很難真正觀察、了解、體驗社會生活。第一手資料和社會經驗存在很大缺陷,出現了題材單一、情節單調、缺乏新意、脫離生活等狀況;千篇一律的校園題材,庸俗的校園愛情故事,難以有新穎的劇本出現。劇本也因為缺乏生活積淀與基本的寫作技巧,使人物關系、情節、細節等經不起推敲。因此,作品顯得膚淺和因襲落套。在西方大學里,共同體的意識左右著校政和師生心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范式并運作于教學、研究與日常生活之中。如果你留意的話,西方大學里最令人喜歡的稱呼就是“我們的共同體”。③于是,在微電影創作前期指導中,教師與學生應建立“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共建平等的學習關系,共同深入社會,關注社會問題,接觸和了解社會,多思考和討論,尋找更加豐富的題材,挖掘更深層次的選題內容,只有開拓視野才能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在“學習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觀摩如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等國內最前沿的大學生優秀影像作品,進行分析、討論與學習。其中的作品選題豐富多彩,創作者視野開闊,題材不拘一格,賦予了大學生影像作品獨有的對社會的思考、對人生的體悟,這使師生感觸頗深。在分析了大量的當代優秀大學生微電影作品后,教師可就題材方面啟發學生,當代大學生應把自己當作創作的主體,觀察社會、思考人生,關注政治、文化、歷史、經濟、自然、環保等多方面,才可使題材更有價值和意義。在這樣的共同學習后,教師與學生建立了“價值與審美共同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使其作品題材更加豐富。第二步是由學生提交選題策劃大綱,并由師生組成討論小組,進行討論。比如在前期遞交題材大綱時,有一組學生確定圍繞“食品安全”這個社會話題進行劇本編寫,用四個小故事探討了“食品安全”這個社會問題,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與鼓勵。該影片最終獲得了江蘇省領航杯大學生多媒體數字競賽的二等獎。在用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題材分析的同時,也可以拿以往本專業的優秀學生作品進行分析,這樣能使學生產生心理認同,對其創作熱情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創作初期,鼓勵學生確立一個更高的目標,用自己的微電影作品去參加各種類型的大學生影像大賽,而不僅僅滿足于完成一部課程實踐作業。
三、“創作共同體”——中期的創作過程
教師的指導貫穿于學生進行微電影實踐創作的全過程。具體實踐中的問題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屬于創作方面的問題。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專業的理論知識很重要,創作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涉及到專業課上所學到的基本原理,例如,畫面構圖、音樂音響、鏡頭語言、色彩色調、用光等,因此大學生需要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這是創作高水平作品的根基所在。大學作為一個圍繞知識而聚集在一起的師生共同體,也是一個知識場域。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美學價值,指導大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更多的藝術處理,在模仿的同時進行積極創新,同時借鑒其它藝術形式的內容融合到作品當中來,比如文學劇本寫作、繪畫的色彩、音樂的節奏等。“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教師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的自身,而教師本人則退居暗示的地位。”④只有學生本身不斷地思考和實踐才能創作出更具生命力的高水準作品來。另一方面的指導屬于團隊合作方面的問題。電影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的特點之一在于其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作品。一部影視劇,需要編劇、導演、攝像、剪輯、演員等人員,更加專業的劇組還必須有制片、燈光、劇務、錄音等。而作為大學生組成的劇組難以達到專業劇組的要求,往往一人身兼多職。在大學生微電影劇組中,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個人的才華如何與團隊合作相協調與統一。眾所周知,導演是一部影視劇的創作中心,在專業劇組中,導演具有絕對的權威,其他職能部門都是圍繞導演的意圖進行工作。而學生劇組的一個問題在于,作為導演的同學往往希望樹立自己的權威地位,但由于劇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對此很難有心理上的認同。因此,往往會出現在作品拍攝到一半時,劇組成員產生矛盾的現象,其后果輕則作業完成不理想,重則小組解散。面對這一問題,老師作為共同體中的一員,應在建組初期給予明確的方向指導,即一方面以專業劇組的方式要求學生劇組確立導演中心制;另一方面,對于作為導演的同學要加以引導,希望他能兼聽其他同學的意見,最終保證作品圓滿完成。同時,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初期找到價值審美取向一致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在拍攝過程中,教師應及時關注小組內部出現的問題,如一組同學在拍攝微電影作品《歸零》時出現矛盾,教師了解到其原因是在一個飯店的場景拍攝中,作為導演的同學一定要求用靠窗的餐桌作為拍攝場景,并要求全組同學等那桌的客人用餐結束后再去拍攝,而其他的同學覺得他過于較真,矛盾由此產生。教師在排解矛盾時,首先明確了導演中心的出發點,并指出作為導演的同學應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的意圖。最后,該同學向全組成員解釋了因為光線的問題所以才執意選擇那個地點拍攝,最終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在“十三五”規劃研究中,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研究重點。而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其特點之一為教育的個性化,強調要培養既全面發展又有個性特長的創造型人才。在當下的獨立紀錄片創作中,日益形成個人創作的傾向,并建立起獨特的紀錄美學。這一新的創作方法很適合學生紀錄片創作。這一方法也有助于解決學生劇組內部合作困難的問題。“大學是一所學校——但也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學校,創立大學的初衷不僅只是把它作為一個傳授學問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在大學里面,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研究,并且憑借這個經驗獲得終身受用的學術訓練和指導。從理論上說,學生在大學里面應該獨立地思考,批判地學習,并且要學會對自己負責,他應該有學習的自由。”⑤獲得江蘇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微電影一等獎的紀錄片《夜唱者》全組僅三名同學,但他們分工明確,觀念一致,使得拍攝過程非常順利,也使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呈現。而獲得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紀錄片二等獎的《熱河》則由一名同學完成導演、攝像、剪輯等所有的工作,這一部學生作業已讓人看出其作者電影的風范。
四、“發展與分享共同體”——后期的展示與推動
在微電影創作相關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作品創作才只是開始。實際情況是,我們不可能期待每一個學生或每一組學生的作品都能出類拔萃。對于大部分學生,我們只要求其掌握影視制作的流程和方法,使其能夠獨立完成一部短片即可。對于其中更具藝術才華的學生,則要善于發現,并鼓勵其繼續創作,對已有的作品進一步完善,使其達到參賽的水平。同時,對某些可持續的紀錄片選題,可以鼓勵學生作為個人的畢業設計作品,繼續進行追蹤與拍攝,這對其畢業設計的積累非常有益。指導老師在指導中的作用是發現與引導。藝術雖然難教,但也可以引導。選擇什么樣的題材,拍攝什么樣的風格,以及如何使作品具有時代的特點,是需要在創作中傳達給學生的。而推動學生不滿足于完成一部課堂作業水平的短片,鼓勵其繼續創作,是提高作品水平的途徑。除了幫助學生將優秀的作品投稿到各個大學生電影節,在一個學年結束時,老師與學生還可組成“分享共同體”,一起選擇優秀的學生微電影作品,策劃校內的電影節,組織放映、觀摩、交流。這對參與創作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積極的鼓勵與支持,對其他學生也構成有效的激勵。
五、結語
大學生影像實踐教學對于傳媒專業重要性不僅僅在于自我實踐,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使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教育方式。在“師生共同體”理念的實踐中,也碰到很多難題,如實踐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理論與實踐并行的“雙師型”教師。實踐課時難以定量,需要教師更多的奉獻精神才能夠指導出高質量的學生作品等。對此,教師在實踐中應根據具體情況一一加以解決。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教師只有不斷思考和探索,才能夠形成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課程教學的方法,培養當代具有全面專業素養的大學生。而學生作品取得的成功,不僅對其個人是一種激勵與認可,也對傳媒專業的建設與學院學校的建設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①曾小麗.批判與超越:教師共同體概念的再探析———基于生態哲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科學,2016(02):34-37.
②【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
③張豈之,謝陽舉.西方近現代大學理念評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4):1-8.
④【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8.
⑤【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
作者:丁柳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